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動我們的「白鳥之歌」──
2007/05/27 07:56:25瀏覽1248|回應2|推薦27
 
以下資料全部轉自「乘著歌聲的翅膀」城市──
過去我只聽過卡薩爾斯的故事,其中說到「白鳥之歌」,沒有聽過曲子
原音的呈現,這次得以親見本尊的演奏帶子,真是幸運無比。
由於泥土對於鄉土文化中「吃好走相報」的精神深為嚮往,
所以經向原貼人請求,取得同意後,轉貼來此。
呵,這曲子真讓我感動不已。
那深刻而沉鬱地大提琴    與    童真般清脆的鋼琴
是那樣無言式地相對
讓我想起了現實社會裡的一種場景
一個堅定但飽受生活壓力的沉鬱的父親
與他童真無邪的兒女
這樣的音樂
獻給您
常來本誌的朋友們
在當前我們這樣的時代裡
我們彼此在耳中聽見
在眸中彼此
看見
 謹向──下文原發表人網友王♥♡玥♬沛ღ之能同意轉貼致謝



Pablo Casals卡薩爾斯 
El Cant Dels Ocells白鳥之歌



被羅曼羅蘭敬稱為絕無僅有的人道主義者,矢志不渝的捍衛人類信念偉人的卡薩爾斯,是一位反法西斯的鬥士,畢生為追求和平、民主、正義和自由的理想而奮鬥,他從不踏進任何一塊自由和權利遭到蹂躪的土地,也從不踏進任何一個自稱為自由,但卻機會主義地與不公正的現象進行妥協的國家。他反對藉口藝術家的中立性,對非正義的行為拒絕採取立場,也就是反對藝術家走入象牙塔,最低也是不以為然,無辜流淌的鮮血,遭受暴虐流下的眼淚,對他來說,比大提琴演奏會重要得。

正義永遠不會保持沉默,美好的藝術也是如此。卡薩爾斯無法忍受自己在音樂會接受眾人掌聲喝采之際,身處在內戰的同胞卻活在水深火熱中。雖然隱居,可是他的人道主義關懷仍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寫信、探訪甚至於到後來許多音樂家紛紛來到普拉德,間接促成了普拉德音樂節的誕生。 愛,沒有國界;心,也沒有國界。這群可愛又偉大的音樂家們讓藝術終於不再沉默。他們對世界的愛,人的關懷,從普拉德音樂節開始熱力發散!也在歷史留下不滅的扉頁,繼續將這樣的大愛與關懷傳遞給後代子孫。

西元1945年,卡薩爾斯應邀前往英國廣播公司的播音室演奏,向他遠在卡塔洛尼亞的同胞致意。結束後,他心有所感講了一段話:「我們古老的歌謠《白鳥之歌》現在飛向妳們,它道出我們卡塔洛尼亞愛的心聲,那份使我們身為她的子女為傲,將我們繫在一起的情感,現在使我們像是依繫同一個信念的弟兄,萬眾一心地為恢復卡塔洛尼亞往昔風貌,明日的和平而努力。」 話畢,他便演奏了《白鳥之歌》(El Cant dels Ocells),自那時起,他就以演奏這首家鄉民謠做為音樂會終曲。大師其人就如同此曲,以他有限生命引吭歌詠出絕美天籟。

《白鳥之歌》旋律一開始彷彿是鳥兒振翅又像嗚咽聲,有如飽受戰火綿延之苦的孩子們在風中哭泣。大提琴深情又哀傷的低吟,盪氣迴腸,思念故土的真情都在無言裡,祈求和平的真心盡在不言中。

是什麼力量,使一個人離鄉背井,忍受那永無止境的孤獨;啃吃那寂寞的心。當思鄉情切,藉著一把大提琴,奏出心裡最最深沉的感情,「白鳥之歌」代表的不只是一份翱翔的自由,更是一種理念的堅持。

卡薩爾斯所受的痛苦與煎熬,是一般人所無法承當的。去國多年,只好以法國為演奏舞台,他堅持只要西班牙一天處於極權統治,他就一天不回西班牙,他對西班牙的深情,完全灌注在他的故鄉加泰隆尼亞的民謠「白鳥之歌」的旋律中。

「白鳥之歌」除了Melody的「美」以外,是不是完全涵蓋那一份誠「真」與極「善」。享年九十六歲,自我放逐、去國多年的卡薩爾斯,最後卻飲恨客死異鄉,直到六年後,佛朗哥(Franco)極權崩垮,他的遺體才被送回故鄉加泰隆尼亞。



======================================


卡薩爾斯.帕布洛 (1876~1973) / 西班牙


1876年帕布洛.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出生於西班牙境內的卡塔洛尼亞(Catalonia)。卡薩爾斯的音樂教育由父親啟蒙,4歲開始學鋼琴,5歲在教會中唱詩,7歲學小提琴並寫下第一首樂曲,9歲時開始學習管風琴。一直到11歲那年才初次聽到大提琴,那富於人性的聲音令他著迷了一個世紀,他覺得大提琴如此貼近他的性格,深具成熟、深沉之美,並終生以大提琴為職志。12歲到巴塞羅那拜市立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加西亞(J.Garcia)為師學大提琴與作曲,卡薩爾斯天分極高、領悟力超強,所以進步神速。連他的老師也常為他的琴音所動,不自覺地在他身邊聽他練琴。卡薩爾斯課餘在一家咖啡館演奏,吸引了眾多的人。

有一回,父親來巴塞羅那看卡薩爾斯,並且一起去逛了一間海邊的老樂譜店,為咖啡館每周音樂會找譜子,而13歲的卡薩爾斯,注意到堆在角落裏的一捆破舊褪色的樂譜,這就是巴哈失傳已久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當時,在這之前是由孟德爾頌發現這譜,但大提琴演奏者都把它當練習曲去練,甚至有音樂家們還幫它加伴奏。例如:大提琴家葛魯茲馬赫(Grutzmacher)、皮亞第(Piatti)及舒曼(Schumann)。卡薩爾斯被作品深深吸引,就這樣,他的整個一生被這套作品改變了,他到了12年後25歲才在巴黎發表但在卡薩爾斯的一番詮釋之後,這整個六首組曲成為每個大提琴學習者都必須研讀學習的聖經。七十年後,卡薩爾斯對一位來訪者說:「在巴哈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帕布洛.卡薩爾斯(Pablo Casals),開創了大提琴的現代演奏技巧,把大提琴演奏藝術提高到真正具有獨奏水平的大師。在當今世界大提琴演奏家中,很少沒有受過他的影響的,他真可謂之現代大提琴演奏藝術的開山鼻祖。卡薩爾斯的演奏,不僅是精彩的技藝,而且底蘊雄渾,善於把線條處理得有棱有角,有鬼斧神工與渾然天成兼得之妙。

在卡薩爾斯之前,大提琴作為一件獨奏樂器的地位無法與鋼琴、小提琴相比。在巴賽隆納學習時,卡薩爾斯即已發現傳統的大提琴演奏法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例如初學者持弓的手臂必須緊夾於肋旁,甚至在胳膊下夾著一本書進行練習,這樣做使演奏者過分拘謹,根本無法使音樂自然「流淌」出來;而且傳統的指法也相當局限,左手僵硬並常作大幅度移動,而不是靈活地伸展手指,給演奏者的左手造成極大的局限。

針對上述的束縛和局限,卡薩爾斯給演奏者帶來了一次徹底的革命,使大提琴演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他從不墨守成規,他說:「我的目標是在大提琴上盡可能尋找最佳的境界。「與傳統的技巧比,卡薩爾斯追求的演奏方式不是拘謹的準確,而是盡可能地放鬆。技巧本身並非最重要,演奏者決不能為技巧所奴役。他強調演奏者是在演奏音樂而非音符,所以要讓每一個音符都唱起來。那種枯燥、冰冷、無生命的演奏令卡薩爾斯深惡痛絕。他一生將全部的熱情都傾注於大提琴,無論演什麼曲目,他都努力挖掘隱含於音符後的感性因素。

 1898年西班牙戰爭,讓他感受到戰爭的毀滅性,便影響他許多,也因此他後來非常致力獻身和平工作。1898年,卡薩爾斯與法國拉穆盧管弦樂團在巴黎與倫敦演出,1900年左右他住到巴黎,認識畫家竇加(Degas)、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n Rolland)、小提琴家易沙意(Ysaye)、提博(Thibaud)、恩奈斯可(Enesco)、鋼琴家科爾托(Cortot)Cortot、作曲家拉威爾(Ravel)、荀白克(Schoenberg)。1901年首度赴美巡迴演出,並與並與小提琴家提博(Thibaud)鋼琴家科爾托(Cortot)組成黃金三重奏有30年之久。1919年在巴塞隆納組成卡薩爾斯管弦樂團。

1936年西班牙發生內戰,在希特勒的德國支持下,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各地的納粹分子暴動,奪取了政權,此時卡薩爾斯中斷了藝術活動,以罷演抗議佛朗哥當局。他因朋友的幫忙,而逃出西班牙,邊境的法國小鎮普拉德隱居,開始他20多年的流亡生涯。由於科爾託與德國的暖昧態度,他中斷了與他的友情。有一回他受邀在英國演出、錄音,他在錄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時,才錄到第二樂章,正逢英國公開承認佛朗哥政府,非常愛國的他便馬上不錄並表示不去英國演出。

1939年卡薩爾斯因為反對佛朗哥統治西班牙而自願流亡海外,發誓再也不回到極權主義統治下的西班牙。戰後,卡薩爾斯重返國際舞台,但因佛朗哥的統治一如既往,他又一次返回普拉德,繼續以不在世界舞台上演出而抗議佛朗哥當局。

普拉德是個位於法國庇里牛斯山腳下,僅有數千人口的小鎮。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卡薩爾斯隱居於此,卡薩爾斯在二戰戰後被西班牙人民視為英雄,但是他卻因為英美於戰略上的考量而『不』驅逐佛朗哥將軍而憤怒不已,使得他決定假如佛朗哥將軍不死,則他便永不在西班牙演奏,同時也拒絕在英美這些戰時對於獨裁統治立場曖昧不明的國家演出。

在音樂界人士多次敦請皆鍛羽而歸後,因此而有了於普拉德舉辦音樂節的發想。 美國的小提琴家許奈德(Alexander Schneider )來訪,才打破了卡薩爾斯自我放逐的生活,許奈德也提出了一個絕妙的建議,那就是既然卡薩爾斯拒絕在英美等國演奏,那何不把整個演奏搬來卡薩爾斯面前呢?1950年,也就是巴哈逝世兩百週年,74歲的卡薩爾斯與鋼琴家哈絲姬兒、依鳳‧勒費布,小提琴家許奈德、史坦與西格提及大提琴家托泰里耶等名家齊聚於普拉德,在法國庇里牛斯山的第一屆普拉達卡薩爾斯音樂節( Prada Casals Festival )堂堂上演,當時共有約50名音樂家抵達普拉達(Prada ),同時更有超過千名的聽眾湧入,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西班牙人秘密穿越庇里牛斯山(Pyrenees)的天險,來參與這音樂史上的盛會,不僅可以證明卡薩爾斯在西班牙的影響力,也可以看出他在音樂上的成就。這次音樂會的成功便延續了後來每一年的盛會,而在1966年以前卡薩爾斯每年都會回普拉德演出。1956年他到波多黎各定居。

卡薩爾斯的母親是個絕對和平主義者,反對任何形式的兵器,大戰期間他把卡薩爾斯的弟弟送到美國,她認為:「我生下兒子,並不是要去殺別人;也不是要被別人所殺」。而卡薩爾斯顯然也受到了他母親在這方面的影響,與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一同為反抗核武而努力,而他的武器當然只有那把大提琴,於各地演奏時,傳播和平之訊息。卡薩爾斯後來定居於母親的故鄉波多黎各(Puerto Rico),之後雖曾於紐約的林肯中心演奏而轟動一時,卻從此不曾於西班牙演奏,直到佛朗哥將軍去世後,他的遺骨才運回加泰隆尼亞安葬。

大師於1973年10月22日逝世於波多黎各,享年97歲。
本文若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通知本版,將立刻除下。做為文字工作者,絕對擁護著作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986338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
2007/05/27 20:42

感謝您的欣賞與回應。

泥土敬白


夜半歌聲( 咖啡情誼)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淒美的旋律
2007/05/27 09:27

聽這樣的樂曲, 如此淒美的旋律, 真的很另人感動.....

謝謝泥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