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性與理性的世界──
2007/06/25 10:08:26瀏覽1042|回應7|推薦28

感性與理性的世界──

〈一〉真實中的感性與理性──

能否不要把它們切割,由於就實際言,它們似乎應該是彼此分工而一體的。以我的理解,我們先有強烈的感覺,由母親的心跳,我們熟悉、喜歡,有安全感,當時它也確實代表著安全。我們都由那個情境開始,然後才面對母體外面的、需要認知去分辨的世界。

感性是來自最深的生命根源;然而面對複雜的外在世界,我們必須啟動理性。然後,我要描述的,是感性所得經驗眾多,發生矛盾感時,我們是否自然需要抉擇?而人人有的這種「矛盾感」,就是理性的源起──我們會拒絕「矛盾」,應該就是我們內心理性能力存在的證明──這就是學術上名為「邏輯」的東西。

在上述的理解上,我反對常見的切割說;甚至,認為這是教育上長久以來的極大錯誤,不斷地暗示兩者分離而造成的結果。就像把學生分成好學生與壞學生,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的二分法;讓好人成為心理壓力極大的完美主義者;壞人是自認無法完美的自暴自棄者;社會上自然出現「應然」與「實然」嚴重的斷裂的虛偽狀況!

〈二〉理論中的感性與理性       

  然而,為什麼──

在我們當前的學校傳統教育中,不強調其相互間相輔相成的可能性;於是通常研究科學者鄙薄感性,結果教出不少缺乏人文素養的科學怪人,而洋洋自得。研究人文學者,在此教育下,往往是有英雄氣慨的弱勢,自然也有理由視理性為有腦無心,不過流行之高級工具而已。如此,就造成了精英雙方彼此相互嚴重排斥與自限的結果。

這導致了科學怪人所能接受的,往往只是傾向於根本拒絕現實凌虛蹈空的心靈世界;學人文者所嘆服的就只是先進科技所呈現的萬能世界;感性與理性卻彼此並不真正的密切溝通──

 〈三〉是否可能加以統合──

為何一定要把它們一分為二?

作為一個知識份子,細細省思我們的問題,豈非還是我們的古籍「大學」裡說得好──「好而知其惡〈餓音〉,惡〈勿音〉而知其美」,好、惡〈勿音〉者,感性也,必以惡〈餓音〉、美者,理性也。再看和這呼應的,是在另一古籍「禮記」的「曲禮」中,又有「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聚而能散,安安而遷」之說;前半句型與大學古籍相同,而後段以「聚、散」「安、遷」,深刻地例解說明了這個態度的深刻意義;所以我想傳統中國哲學中,感性與理性確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我中華文化真正可大可久,何以數度亡國而能重新振奮的道理。

其然乎,其然乎?

興,盍乎來,佛家云「不生好惡,則無煩惱」;我輩中下之資,豈能不生好惡?是儒家所云「好而知其惡〈音餓〉,惡〈音勿〉而知其美」;重要的似乎應該是能往來於感性好惡之間,而又能終趨於理性之中道;於是我們的生活豈非乃能勇往直前,雖歷九死而不一悔──簡直不亦美乎,不亦善乎!

 

心嚮往之的泥土敬白

〈本文依據過去在「流觴亭」,對煙女史的「切割」的兩篇回應文,整理而成;〉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2253947

 〈三改修定稿〉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1047951
 引用者清單(1)  
2007/06/26 15:39 【eva626262 的網誌】 Lilith的理性和感性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那就別討論了
2007/06/26 19:03
咱們~你看我寫的心理學
      ~我看你寫的戰後台灣史
     ~這樣不就得了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07-06-27 08:12 回覆:

說得也是,就此恭敬不如從命了。                        泥土敬白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榮格
2007/06/26 15:55
弗洛依德的弟子兼好友

但因想法不同而拆夥

榮格~~~號稱<當代心理學大師>

此人的理論很有趣,有空可以看看,咱們倆再來討論討論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07-06-26 18:15 回覆:

我曾經讀過您好些篇文章,大約可以感到您對超心理學的興趣,以及您可能的叛逆或嫉俗憤世的寂寞──

可惜,雖然對於心理學的長久興趣,讓我也曾多所涉略,但是我自度人生有限,自須設限;正好超心理學與新時代的心靈哲學等等,都是我力所不逮的部份。所以,恐怕很難與您討論了。

總地說,我的觀點,如前所及,是對於自己生命、生活的體認與追求──

我以自己的經歷繼續走下去,我只想把自己的過去的軌跡繼續行向未來,我的網誌與城市就是關於我全部的體認與追求的紀錄。我將之留給我與之有情的世界。

我覺得有某種意義,就做了,不管叛逆與否,不管保守或開放──雖然赫赫名句,如「向外探索的是作夢,向內的探索是覺醒」之類,發人深省;我的光,我的道路,我的信靠實已不可能在彼──我正在忙於編寫戰後台灣史──

謝謝您的邀約                                                                                    泥土敬白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是體認──
2007/06/26 15:42

我的認知,您說是專業,我真不敢當。

我只是滿認真的;初三時期無意中讀到心理學,那年代島上可能還沒流行「同理心」之說;我讀了佛羅伊得的心理分析,得到了「每個人多少以有點精神病」的健康概念;也因此不太壓抑自己;以此看自己,同情自己,也以此看別人,同情別人;回想當時,是有一點「同理心」的味道吧──可笑的,我高二就想用我微薄的心理常識去幫助我好友困惑的異母弟──我自己擬就一個簡單的問卷‧‧‧

總之,我傻乎乎的,很認真的‧‧‧專業真不敢當‧‧‧

我文字中的描述只是我自己對於生命與生活的體認與追求──             泥土敬答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看泥土兄的文章
2007/06/26 14:24

顯然泥土兄也是對這類學說有著專業的認識。

二元與一元的爭論自古以來從未間斷,然而就我的看法,現代人想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樣,人類在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時的標準不相同。

也就是說,現代人要求自己用的是一元論,要求別人則是二元論。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少了一個同理心,或是錯將感性當成獸性或物性。這才是人性的真正問題所在~~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回應──
2007/06/26 11:14
 

敬答三位朋友:

我的觀點都在文中了。

我相信理性和感性都是先天的,並且感性中有理性的根源;只是後天裡我們各自的遭遇不同,我們感到矛盾,也難免追問某些意外事件──為什麼?於是我們的理性發展了。

作為認知心理發展的起步,我們是否受到適當的肯定,因而受到自然的培養──我想這是每個人理性發展不同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我特別有感於如果感性能夠得到理性充分的互動,可能我們人生的圖像將因而更為美好和壯麗‧‧‧社會也更為融洽而溫馨‧‧‧

感謝您們的回應。請接受我衷心的祝福。

泥土敬白


叮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看法
2007/06/26 01:04

感性,是先天的。屬於赤裸裸的人性,是直接的反應。

理性,是後天的。經由學習與經驗的揉合而來,是經過猶豫的反應。



前往【心靈花園】城市免費專車

夜半歌聲( 咖啡情誼)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理性與感性
2007/06/25 15:58
[ 感性是來自最深的生命根源].... 泥土大哥, 所言甚是.
我一直認為感性是天生的, 是很自然的, 無需學習, 也不用學習.....
一個天生感性的人也能兼具理性, 但一個超理性者未必能兼具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