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一條不同的路
2015/10/27 17:44:35瀏覽491|回應0|推薦1

走一條不同的路

從小到大許多人都是遵從父母的安排,跟著制度去做規劃,依照成績來做選擇。但,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遇到清華大學科管所史欽泰講座教授(以下簡稱史院長)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他帶我去思考,人生有沒有可能走條不同的路。

史院長自己相當優秀,大學保送臺大電機,後來還飛到美國在民國63年拿到普林斯頓電機博士。當時有這樣機會的人幾乎都留在美國工作,但他卻執意回到臺灣進入一個剛要成立還不知道發展如何的工研院,被派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協助半導體產業進入臺灣。這過程中他體認到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後來又到史丹佛大學拿到管理碩士,回來繼續在工研院協助該單位發展好科技管理,他還於民國8392年期間擔任院長。這期間他的學術地位也受到國際肯定,在民國81年獲頒IEEE院士。

之後退休,他曾到史丹佛大學擔任傑出訪問學者,此時清大校長劉炯朗延攬他來清大科管院擔任院長。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以他擔任過工研院院長的資歷,找他來清大科管院實在是大材小用,他一定不會答應。但是他仔細衡量:以工研院的技術去做商品化,都能對臺灣產業有些貢獻,清大那麼好的研究成果如果願意商品化,一定可以造福更多!因此轉換跑道進入清大。

在這個學術卓越的校園裡,他無意發展自己的學術事業,而是不斷邀請技術的老師來跟商管老師合作,帶領學生一起找尋市場發展的可能利基。這些人都是各自領域一流的專家,但要跨領域去溝通,構思出來的想法還要能經得起實務考驗,這相當不容易,光是一開始的磨合就會花費許多功夫,但他都耐心陪伴、細心導引、介紹相當多的校外資源,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他的計畫。

聽過他以建築為例鼓勵參與計畫的師生:「雖然材料、工法不斷進步,但有個問題始終存在,那就是不同材質間的連接。現在我們這樣跨領域的工作就是在克服這樣的問題,雖然不容易,但絕對值得投入去做,不然房子材料再好、工法再高級,還是會漏水。」

此外,在我未跟史院長以前「商品化」在我的心目中是負面的形象,覺得什麼東西一沾染到這個詞似乎就變質了、格調低了。但是他讓我了解「商品化」只是一個把社會上資源轉換的一種方式,畢竟我們想要做事,財務的基礎是一定要有的,否則無法把資源轉換回來養活自己、支持自己的事業,那事情做不久。至於商品化賺了錢之後,如何回饋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主題,或者更聰明一點可以把這兩者結合,現在不是有「社會企業」一類的新型態觀念可以發展嗎? 

跟著史院長學習讓我的視野開始不一樣,工作也很有趣。但轉眼幾年過去,家人盼我回鄉陪伴。我從來都沒在自己家鄉找到過適合的事情做,要回去嗎?

這回我沒去找工作,而是希望把這些年學習幫助人創業的觀念,用來自己創業。我始終喜歡寫點東西,或許就以發行電子刊物為創業的起點

史院長聽了很高興,他特別叮囑我兩件事情,一個是要有實際的行動,漂亮的話人人會說,但只有真正去做才能帶來改變。他不只希望我能有動作,也希望我寫的東西能帶給人行動的力量。

另一個則是要克服華人喜歡「複製」別人想法做法的心態。成功沒有公式!但現在連「成功沒有公式」也被人套成公式來到處說,我可以做得有多不同?

有個故事他要我提醒讀者:臺灣人如果有人在個沙漠中開了家加油站賺錢了,別的臺灣人也會過去蓋第二家加油站,不過價錢會更便宜些,然後第三家、第四家一一出現,價錢也越來越便宜,弄到大家生意都變差、利潤都變薄,最後一起關門倒閉。但以色列人如果有人在沙漠中開了家加油站賺了錢,別的以色列人會衡量顧客需要,考慮另開餐廳、便利商店、旅館、修車店、服飾店、醫院、銀行、學校、電影院……,最後那會發展成一個新的城鎮。

他希望我能夠寫出讓人讀完之後,讀者不是想複製主角的做法,而是能去想怎麼在主角的基礎上,幫他更好,也為自己找到定位。這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我們要了解別人為什麼做得好,又看得到他還缺什麼,而自己願意幫他們補上那個缺口。每個人看到的點會不一樣,這是根源於各自不同的經驗與專業,那也是創新得以產生的機會。

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臺灣社會不再強調競爭,而是重視合作,讓我們的發展,緊緊相繫在一起。但這不是掣肘牽絆,而是可以有更美好、更充實、更靈活的路去走。

出自繫心活試刊號第一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3426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