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37期—隱藏在寧德的古墓與故事
2019/01/21 14:26:26瀏覽476|回應0|推薦0

隱藏在寧德的古墓與故事

之前去支提山的華嚴寺看到了明代流傳下來的五爪金龍袈裟,取多人推測這跟建文皇帝逃到福建寧德來有關,但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今天來探詢另外相關的事跡。在支提山的旁邊有一處名為「上金貝」的地方有座僧俗兼具的古墓,而其「俗」之處又儼然一副縮小的明初皇陵氣派。考古學家確認,古墓造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該墓多次被盜,墓室已空,也沒有墓碑,只有落款為「御賜金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有的人從元朝的高僧名單中去找,忽必略的老師之一有一位就叫「佛日圓明」,那是不是這位國師的第三代傳人叫「滄海珠」葬於此?

旁邊有個「金寺」,根據寺誌記載,果然有位滄海珠禪師,在元大德年間重建寺院。但光是這樣還不能圓滿解釋,這個墓為何還要融入明初皇陵的風格。

另有一批學者則覺得這跟建文皇帝有關,因為不只墓的規模是皇陵,舍利塔的基座砌石也蘊含了九五之數,若非皇家天子的身分,誰敢這麼用?

此外上回聽到永樂皇后贈送支提山華藏寺千尊佛像,當年是由鄭和送去的,許多學者相信他當時過去是奉命追查建文皇帝。明成祖一方面公開對自己那個傻姪子「縱火自焚」感到痛心不捨,但當了皇帝又怕姪子沒死,隨都可能出現要回皇位,因此需要更明確的消息。當時應該有許多證據顯示建文皇帝逃到閩東,因此就找個好聽的藉口送佛像來,實際上暗中查緝。正史沒有太多的紀載,但民間傳說建文帝與鄭和曾經見面,建文帝嘗試策反這軍權在握的人,沒有成功。此外還有許多有趣的旁證也為這則懸案勾勒出更詳細的輪廓,讓我們來看其中一二。

在寧德有個小村莊叫「鄭歧村」,就在金山腳下,這裡經過風俗、家訓等考證,已被證明與浙江省埔江縣鄭義門系出同門。鄭歧村的始祖鄭歧(又名鄭三合)應該就是鄭義門600年前離散失去音訊的鄭洽(洽字拆開即是三合)。而鄭洽正是跟隨建文皇帝出逃的大臣之一,既然他在寧德落腳繁衍後代,可見得建文皇帝應該也在寧德附近。

建文皇帝為什麼要來寧德呢?因為他當太子時的老師周斌就是寧德人,老師看學生學成之後就告老回寧德家鄉,現在學生遭逢大難,就近跑來投奔老師,在這鄉下躲藏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他來的時候老師可能已經過世,滿腹的委屈怎麼傾訴?寧德當地居然有部《建文帝哭師》的曲目!

寧德的「石后鄉」有個太后亭,傳說建文帝的母親一路追過來,希望藉由拜訪周斌老師找到自己兒子,可惜落空,最後病死異鄉,至今鄉人仍會在春秋祭拜以示紀念。而且由於永樂皇帝後來把建文的年號併入朱元璋的洪武,因此鄉民誤稱為那是紀念朱元璋母親,雖然有誤,但分析起來也是合情合理。

寧德當地還有些尼庵會供奉萬歲爺的龍頭神祠牌位,那些過去不能輕易示人。後人推測應該是建文帝的妃子們跟著逃到寧德就各自出家為尼,所以這些庵名通常會跟南京地名相關,例如白雲庵、香積寺,這些人在建文皇帝過世後就自書萬歲爺的牌位供奉,聊表寸心。

我看歷史,燕王朱棣從北京攻到南京說要「清君側」,小建文嚇得自己把皇宮燒掉趕快出逃,此時我會想,他是不是太誇張了些?說不定叔叔並不會傷害他啊!然而寧德還有段地方史,在明成祖永樂年間寧德附近的寺院有30多座寺廟無緣無故被官兵所毀,僧人全被官兵所殺,至今仍有遺址可見,看得我心驚膽顫。叔叔嘴上說不會傷害姪子,但大權在握的時候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讓他活下去,或者心狠手辣地要殺盡這些可能藏匿照顧姪子的人,真的很恐怖!

寧德地方上還流傳許多其他有關建文帝的傳說、風俗,似乎不像是憑空杜撰,或許建文帝以及周遭的人真的來過這裡,在寧德鄉民的隱藏照顧下安度日子,但為什麼默默藏身多年,死後卻要明白告訴別人自己的身分呢?

這當中似乎還有許多疑問待解。

不過也許也沒那麼神祕,這地方在古代很偏僻,所在之處為畬族群居之所。即使新中國建立,古墓也在1989年才為外人所知。或許逃離權力中心的君臣在此處落腳還算安全,因此在建文帝過世後跟隨的臣子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昭告世人,這座舍利塔是一位僧人,他曾經貴為皇帝。

不過並非所有的考古專家都認同,也有人覺得僧人雖然有點地位,但不見得就是流亡皇帝,勉強附會反而不夠專業,僅淪為地方觀光炒作的噱頭。

我沒有歷史與考古的專業,只覺得民間傳說顯示建文帝應該曾經到過寧德,所以才有許多不同脈絡的相關流傳,但最終葬在哪兒就留給專家們繼續去考據吧!

現在的上金貝就為古墓所在地,那也是保存完好的畬家寨,需要買票進去,裡面可以看到畬族人的傳統建築、日常活動、農業稼穡,這些都是真實的生活,你可以在其中買點當地特色小吃來品嘗,跟村民聊聊,看雲霧山景,聽泉聲風聲。古墓就在其中一條路線上,前面還有個拜亭讓人可以休憩靜坐。旁邊有個金寺,那是有千年歷史傳承之地,可惜古寺部份多已毀壞,目前僧人又在那裡募款重建。

千百年轉眼即過,當地畬族繼續過著農耕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一代代地成長、茁壯、老去。外鄉來的僧人也好、皇帝也好、流亡人士也好,這兒人民親和的歡迎,但也不會攀緣,讓些地給你,建寺、建墓,繼續過自己與世無爭的生活。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2429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