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二章 起點--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
2013/11/01 09:01:25瀏覽458|回應0|推薦1

第二章 起點

痛苦的原因存在於我們每個人之內 。當我們瞭解了自己的實相,就可以體認出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所有的智者都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必須從認識自身的本質著手,否則就永遠不可能解決自己的煩惱,或是這個世界的種種問題。

但是我們究竟對自己瞭解多少呢?我們每個人都深信自己很重要、很獨特,但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都只是表面的。在較深入的層次上,我們對自己一點都不瞭解。

佛陀透過對其自身本質的研究,來研究人的現象。他摒棄所有的成見,探討內在的實相,領悟到每個人都是五種運作過程的聚合體,其中四種是心理的,一種是身體一的。

身(物質)

讓我們從身體的層面開始。這是最顯而易見、最清楚明白的部分,很容易就能由感官覺察 到。但是我們對它真正的瞭解,卻是少之又少。表面上看起來,人可以隨著他的意志控制身體的行動。但是就另一個層面而言,所有體內的器官都不受我們的控制, 它們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運作。就更微細的層面而言,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內,不斷發生的生化反應,我們完全沒有體驗、一無所知。然而這個層次還不是物質現象 的最終實相。追究到最後,這個看似堅固實在的身體,是由許多次原子微粒存在的時間,比一兆分之一秒還要短暫。這些粒子持續不斷地生起、滅去,存在又逝去, 就像一股振動之流。這就是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所發現關於身體以及所有物質的最終實相。

現代科學家經由親自研究,已經認同並且接受這個有關物質世界的最終實相。然而,他們 卻沒有解脫、開悟。基於好奇心,他們研究宇宙的本質,並運用聰明才智以及各種儀器證實他們的理論。相對地,佛陀的動機並非僅是好奇,而是為了尋得離苦之 道。除了運用自己的心去探究真理之外,他沒有使用其他的工具。他所發現的真理,不是運用聰明才智的結果,而是他親身驗證所得到的。這就是佛陀得以解脫的原 因。

佛陀發現整個物質世界是由許多粒子所組成,巴厘文稱其為 kalapas(極微) ,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單位。這些粒子以不斷的變化,呈現出物質的基本特性:軟硬的性質:(地)、黏著的性質(水)、和動的性質(風)。它們結合在一起, 組成各種結構,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實上,都是由極其微小的極微組合面成,它們不斷地生起又滅去。這就是物質的最終實相:波動或粒子的持續之流。而 這就是每個人自稱的這個血肉之軀。

身體的運作過程之外,還有心理運作的過程,也就是。雖然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與我們的關聯似乎比還要密切: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在沒有了肉體之後,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們卻難以想像,沒有了心,該如何存在下去。然而,我 們對心的瞭解,何其有限;對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它常常違背我們的意願,做些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我們對意識表層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於潛意識,則 似乎完全超乎我們的掌握或瞭解,其中充滿了各種我們可能不認同或並未察覺的力量。

就像審視他的身體一樣,佛陀檢查他的心。他發現以廣泛、全面地來看,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認知(vinnana,識蘊),辨別(sanna,想蘊),感受(vedana,受蘊)以及習性反應(sankhara,行蘊)

第一種運作過程是認知(識蘊),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種未辨別的覺察或認知的作用。純粹只將身心上所發生的任何現象及接受到的任何訊息予以接收。它只記載各種經驗的原始資料,而不加以辨別名目,或做價值判斷。

第二個心理運作過程是辨別(想蘊),是一種辨識的作用,這個部分是辨別識蘊所接收下來的任何東西。它將輸入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並且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接下來的部分是感受(受蘊)。事實上,每當接收到任何訊息,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個訊號,表示某件事情正在發生。只要不對訊息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對輸入的資料賦予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悅或不愉悅。

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就會期待這愉悅的體驗能夠延長或強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就一 心想將它排除終止。結果心會生起喜歡或厭惡的習性反應。(注一)舉個例子來說。當耳朵運作正常,聽到了聲音,這是認知(識蘊)在作用。當聲音被辨識出是正 面或負面的語言時,辨別(想蘊)已經開始運作。緊接著感受(受蘊)開始起作用,如果是讚美之辭,就會生起愉悅感受,如果是粗言辱駡,就會生起不愉悅的感 受,而習性反應(行蘊)亦隨之而生:如果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就喜歡它,期望能多得到一些讚美;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就討厭它,想要終止辱駡。

其他的感官接收到訊息後,也生起同樣的運作過程:識(認知)想(辨別)受(感 受)行(習性反應)。這四種心的運用,遠比組成物質實相的粒子變化得更快。當感官接觸到任何物質的瞬間,這四個過程都一再重複。然而,這過程發生得如此 迅速,以致於我們無法覺察到正在發生的實相。只有當某種特定的習性反應一再重複地發生了好一段時間,形成明顯、強烈的心態時,我們才能在意識的層次,覺察 到它。

用這種方式來說明,最令人震驚的不在於人具有什麼,而在於人沒有什 麼。無論是西方人或東方人,是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無神論者、或是任何人,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認為:有個存在,一個恒 存不滅的自我。我們不假思索地認定,十年前的那個人,基本上和今天的這個人是同一個人,十年後也還是一樣,或許死後還會繼續存在于來生。無論我們相信何種 哲學、理論或信仰,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根深蒂固的信念在過日子: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

佛陀對於這種出於本能的自我認知提出質疑。他這樣做,並不是提出另一種思考觀點,來與其他各家的理論抗衡,佛陀一再強調,他並不是提出一種觀點,而僅是敍述他親身經歷的真理,這真理是任何人都可以親證的。佛陀曾說:

覺悟者已捨棄所有理論,因為他已親見物質、感受、辨別、習性反應、認知(色、受、想、行、識)的真相,以及它們的生起和滅去。(注二)

佛陀發現,不管表相如何,事實上,每個都是一連串前後不同但相互關聯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前一事件的結果,而且毫無間斷地接續下去。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連地發生,表面上看來是連續不變的、是完全相同的一個人,但這只是表面的實相,不是最終的真理。

我們或許可以給一條河取個(固定的)名字,但事實上,它只是不斷流動的水,從未在河 道中稍作停留。我們可能會視燭火為持續不變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細看就會瞭解,事實上它只是燈芯燃燒的瞬間火焰,然後立刻就會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 停。我們談及電燈的光,卻從來沒有停下來想想,它實在就像河流一樣不停地流動,一股能量因極高頻率的熱振動,而流過燈絲。每一瞬間有新的東西生起,它是過 去的產物,而在下一刻又被另一個新的東西所取代。這些事件的接續是如此地迅速無間斷,以致於很難加以分辨。對整個過程中的某個片斷,我們不能說,現在這個 片段和之前的片段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說,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不過,流動的過程的確發生了。

同樣的道理,佛陀了悟到,人並不是已經成型的、永恆不變的實體,而只是時時刻刻不停流動的過程。沒有真正的眾生,只是不斷地流動。不斷形成的過程。當 然,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必須與人相處,彼此將對方或多可少視為有既定的、不變的本質。我們必須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實相,否則的話,就完全無法過日子了。 外在的實相是一種實相,但只是表面的實相。就更深層來說,真正的實相是,整個有生命、無生命的宇宙,都處在一種持續的變化狀態之中——不斷地生滅、生滅。 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瞬間萬變的次原子微粒之流,加上認知、辨別、感受、以及習性反應(識、想、受、行)的心理運作過程,這些心理的運作過程比身體(色)過 程的變化還要迅速。

這就是每一個人念念不忘的自我最終實相;這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身心連續事件。如果我們能直接體驗、而正確地瞭解,就可以找到離苦之道。

問題與回答

問:我不太確定您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我找不到心。

答:心在身上無所不在,在每一個原子之中。每當您感覺到什麼,心就在那裏。心能夠感覺。

問:那麼您所說的不是頭腦囉?

答:哦!不,不,不。在西方,你們認為心只存在頭腦裏。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問:心是存在整個身體嗎?

答:是的,整個身體都包含了心(注:根塵接觸產生六識,六識都屬於心)。

問:您都是用否定面來談這個。難道它沒有肯定面的部分嗎?難道沒有任何的體驗,是令人充滿愉悅、祥和、和喜樂嗎?

答:透過內觀,你就會發現,所有這些感官上的享樂都不持久,它們來了又去。如果這個真的很能享受到感官上的快樂,如果這些都是我的快樂,那麼一定對這些快樂多少有些主控權。但是它們只是生起又滅去,完全不受我的控制。哪里有呢?

問:我所指的不是感官上的享樂,而是處在一個很深的層面。

答:在那個層面,已經毫不重要了。當你到達了那個層次,自我就消融了,只有喜悅。這個有關的問題,到那時就不存在了。

問:好吧,我們不要說,就說有個在體驗吧。

答:是感覺本身在感覺;沒有一個在感覺。萬事萬物就這樣發生,就是如此而已。現在你們覺得,似乎一定要有個在感覺,但是如果你開始練習,你會達到自我消融的階段,到時你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問:我來這裏是因為我覺得需要來這裏。

答:是的!相當正確。平常為了方便,我們無法避免這個或是我的
。但是執著我的,把它們當成究竟的實相,那樣只會帶來痛苦。

問:我在想,是不是有人造成我們的痛苦?

答:沒有人令你痛苦,是因為你在自己心中產生了緊張才造成自己的痛苦。如果你知道如何不這樣,那麼在任何情況下就容易保持安詳與快樂。

問:如果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呢?

答:你絕對不可以讓別人傷害你。每當有人做了錯事,他不僅傷害別人,同時也傷害他自 己。如果你縱容他,就是鼓勵他錯下去。你必須盡你所能去阻止他,但是要對那個人心存善意、慈悲和憐憫;如果你心懷怨恨和憤怒,就會讓情況更惡化。除非你的 心是平靜安詳的,否則你無法對這樣的人心存善意。所以你應該練習培養內在的安詳,這樣就能夠把問題解決。

問:當這個世界沒有和平的時候,尋找內在的安詳有什麼意義呢?

答:只有當世人都安詳快樂的時候,這個世界才會和平。改變必須由每個人做起。如果整座叢林都枯萎了,而你想讓它恢復生機,必須灌溉叢林裏的每一棵樹。如果你想要世界和平,你應該先學會如何讓自己變得安詳,唯有如此,才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和平。

問:我可以瞭解內觀對身心失調、不快樂的人有幫助,但是對那些生活很滿意,原來就很快樂的人呢?

答:一直對生活的表面享樂感到滿意的人,是對心深處的煩惱茫然無知的人。他自以為是 快樂的人,但是他的快樂並不持久,在潛意識裏產生的壓力會不斷地增加,儘早會在意識的表面呈現出來。一旦如此,這個所謂快樂的人,就變得痛苦不堪。所以何 不立即開始努力,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呢?

問:您的教導是大乘Mahayana),還是小乘”(Hinayana)

答:兩者都不是。事實上,這個字的意思,是指能帶您到最終目標的交通工具,但 是今日它被錯誤地賦予了派別的含意。佛陀從未教導過任何狹隘的派別之見。他所教導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普遍性,吸引我接受佛陀的教導,並且令我 獲益良多。因此,我以我全部的愛與慈悲,將這人人適用的,給一切眾生分享。對我而言,既非大乘,也非小乘,更不屬於任何宗派。

故事:佛陀與科學家

身體(物質)的實相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是佛陀由檢視自身而體驗到的。他以高度專注 的心,深入自身的本質,發現整個身體(物質)的架構是由很小的次原子微粒組成的;而且這些微細的次原子微粒不斷地生滅變化。佛陀說,在一彈指或一眨眼間, 每個次原子微粒已經生滅幾百萬兆次了。

在任何只看到身體表像的人對佛陀的說法會認為不可思議,因為身體看似如此堅實、恒常。我過去總認為數百萬兆次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用語,並非實際如此。但現代科學已證實的確如此。

許多年前,一位元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美國科學家,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並做了許多實驗 以瞭解組成物質宇宙的次原子微粒。原先只知道這些次原子微粒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生滅變化。這位科學家決定要發明一種可以測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中生滅多少次 的儀器,他很適切地把所發明的儀器命名為氣泡室(bubble chamber),而且測量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內生滅了十的二十二次方(即一後面加二十二個零。

這位科學家所發現的真相和佛陀一樣,但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我有一些美國學生在印度上完課程後,回到美國去拜訪這位科學家,事後他們告訴我,這個人雖然發現了這個真相,但他和一般人一樣有著一大堆的煩惱,並沒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是的,這位科學家並沒有成為覺悟者,沒有從煩惱中解脫,因為他沒有親身體證真理。他所獲得的只是知性上的智慧,他相信這個真相,是由於他對自己所發明的儀器有信心,但他並沒有親身體驗這個實相。

我並不是反對這個人或現代科學,但我們每個人應該不只是外在世界的科學家,我們也應該是內在世界的科學家,就像佛陀一樣,親自體證真理。親身體證真理的 人,會自然地改變心的習性模式,開始依照真理過日子,所做的每個行為都對自己和對別人有益。如果缺乏這樣的內在體驗,科學容易被誤用而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但如果我們成為內在實相的科學家,我們會正確地利用科學來造福全人類。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28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