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爾蘭天主教機構三萬五千兒童遭性侵 政府沉默
2009/10/19 23:42:06瀏覽629|回應0|推薦1
愛爾蘭天主教機構三萬五千多兒童遭教牧性侵 政府沉默
國際在線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5/0521_16_1168558.shtml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報導,愛爾蘭共和國虐待兒童委員會20日公佈了一份長達2600頁的報告,詳細解釋了該國天主教教堂及所屬機構持續60餘年的特大虐待兒童案件。報告稱,共有三萬五千多名兒童受到精神、身體以及性方面的虐待。

調查歷時9年 涉及數千名當事人

愛爾蘭高等法院法官、虐童案件調查委員會主任肖恩·賴安20日公佈了長達2600頁、歷時9年調查的報告。

報告所舉證詞來自數千名當事學生以及涉案官員,這些當事人曾在由天主教掌管的250多家機構內學習或者工作過。

報告稱,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共有超過3萬5千名兒童被送往由教會掌管的技術學校、少管所、孤兒`院以及兒童之家(英國的一種兒童救濟機構)。這些孩子要麼是小偷、要麼是逃課的孩子、亦或是來自問題家庭的兒童。

教會存在隱瞞遮掩醜聞行為

21日,愛爾蘭紅衣主教佈雷迪向媒體發佈聲明,對報告中所列的事情道歉,並表示深感慚愧。但是法官賴安稱,教會當權者每當面臨有關教會成員參與性侵犯孩童的案件時,往往將當事人和受害者轉移到其他機構。犯案的教會成員大都會被釋放,有的還會繼續虐童。

報告中提到:「有些教會成員在被發現參與到虐童案件幾天後就會被分配到其他的教會機構,繼續從事傳教活動。大體上看,孩子們的安全根本不在教會高層的考慮之列。參與虐童的人都不會遭到指控,教會高層存在隱瞞案件真相、庇護犯罪嫌疑人和遮掩醜聞的行為

女學生經常受到性侵犯

過去的9年裡,虐待兒童委員會對由教會所控制的技術學校、少管所、收容殘疾人、孤兒的機構以及普通日校進行了嚴密調查,終於發現了教會的驚天醜聞。在披露的250家教會機構中,慈善修女會和基督教兄弟會是問題最嚴重的2個機構,虐待兒童委員會所接到的一些舉報資料中,針對這兩個機構的舉報資料和相關調查最多。

另外,愛爾蘭最大的學校,位於都柏林的「Artane」工業學校也被指參與了虐童。這家男子學校實行完全的軍事化管理,所有證人均表示在這裡受到過身體上的虐待。此外,在愛爾蘭的女子學校,女學生經常受到男性僱員的性侵犯,甚至遭到一些「嫖客」的性侵犯。

不過,除了已經公開的虐童者外,該報告並沒有披露其他人員的姓名。

政府沉默為哪般?

報告稱,愛爾蘭虐童事件極少被政府機構重視。即便在極少的機會下,國家教育部知道了虐童事件。但為了迎合某些宗教高層的意願,往往選擇沉默。愛爾蘭教育部門對於受虐兒童的投訴,大都置之不理,從不把投訴告知警方。報告寫道:「最好的情況是,侵犯者會被要求離開崗位,但受害兒童仍然不會受到任何照顧;最糟糕的情況是,受害兒童會受到責罵、嚴厲的懲罰。」

虐童案件逐漸曝光的重要節點

1994年6月,天主教神父布倫丹蘭克·史密斯認罪,承認在貝爾法斯特涉及17項猥褻5名女孩和2名男孩。教會為了庇護他,把他「窩藏」在愛爾蘭和美國的教區。但是最後他在英國被捕。

1994年11月,傳教士阿爾貝·雷諾茲辭職,他以此向總檢察長施壓,並和政府部門勾結拖延引渡史密斯。

1995年7月,前祭壇男孩安德魯·馬登成為公開揭露受到神父性虐待的第一人。教會付給馬登35000歐元,讓他保持沉默了3年。後來馬登站出來指控神父,但愛爾蘭大主教康奈爾不予認可。

1996年2月,愛爾蘭廣播電視公司披露了一些女孩在克里斯廷巴克利和聖文森特工業學校等教會管理的學校中遭受虐待的事件。

1998年1月,教士佩恩被指控在都柏林性虐待8歲男孩,但他僅被判4年監禁。

1999年3月,神父肖恩受到性騷擾、強姦29名男孩等66項罪名的指控,隨後他在監獄中自殺。

1999年5月,愛爾蘭教會機構建立一個賠償委員會和一個真相調查委員會,調查虐待兒童案件。

2000年5月,愛爾蘭政府授權調查委員會查虐待兒童的手段及從1937年以後所有涉及教會機構的相關案件。

2001年7月,3149人向調查委員會作證。

2003年9月,高等法院法官瑪麗辭職,抱怨愛爾蘭教育部門的失職。

2004年7月,調查人員對基督教兄弟會召開聽證會,發現在其總部設在羅馬的存檔證明和相關證據。

2005年10月,最高法院法官認為,教會、警察和國家機關對數百名兒童虐待案件存在失職行為。

2005年12月,超過14000人聲稱童年遭受教會機構的虐待,並向國家提出賠償請求。

2009年5月20日,2575頁的調查報告被公佈。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341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