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究顯示天主教教徒人口愈多的地方國家愈落後
2017/11/17 12:31:34瀏覽382|回應0|推薦0

研究顯示天主教教徒人口愈多的地方國家愈落後

  2017-11-16 21:48

幾週前,一篇學術演講突然傳遍網絡,引起社會各方熱議。斯坦福大學羅思高教授提出:中國有許多適齡人口沒有上高中,這一點不利於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增長需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本?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值得投入精力研究。而量化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我們理解這一問題有益——Squicciarini 2017年的工作論文發現:1870-1914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天主教勢力強的地區,建起了更多的天主教學校。天主教敵視科學,延緩了這些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天主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充滿矛盾,相反,法國大革命之前,二者關係並不壞。天主教將科技進步視為上帝的安排,部分教士還主動投身科學探索。比方說,教士諾萊就是當時很著名的科學家,曾經在巴黎大教堂做有關電的實驗。不過,法國大革命改變了這一切——教士和革命者針鋒相對,「科學」作為「革命」的一部分也受到波及。法國入侵意大利更加強了這一對立關係。天主教會廢棄法國的法律,宣佈科學「錯誤而誤導人」,抵制電和疫苗等科學成果。

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罅隙,未能在短時間內彌合。19世紀中葉,法國政府開始推行近代教育,在大綱中加入算術、畫圖等內容。各地教會學校對此持抗拒的態度,教學內容仍然以閱讀為主,教育內容主要是宗教規訓。女性教育的內容更加狹窄,幾乎全是訓誡與家政。儘管政府採取多種措施推進,比如規定教師須考取資格證書、從大綱中取消宗教內容、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等等,教會學校仍然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教會學校教師得以豁免考試,只需一紙教令即可獲得資格。

19世紀後期,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滾滾大潮。按Mokyr的研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需要大量掌握初等現代科技知識的勞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向生活中滲透,鐵路、電報、水氣管網等設備的廣泛普及,呼喚大量會計算、能看懂說明手冊的技術工人。而小學和中學教育,恰是習得這些技能的關鍵時期。如果教會學校佔據主導,高舉道德大旗,排斥實用知識,結果就是當地缺乏操作設備的勞動力,工業化的進程也會因此放緩。

文章檢驗了宗教虔誠程度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法國各省工業化進度的聯繫。首先,如圖1所示,文章採用1791年強制宣誓時,抗命教士的比例來衡量當地的虔誠程度。這一文化特徵長期持續:抗命教士比例更高的地區,1789年三級會議召開前,陳情書中反宗教的內容更少;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閱讀教會報紙的比例更高、人均牧師數量更多;20世紀中葉時,參加週日彌撒的比例更高,人均牧師數量仍然保持更多。總之,天主教貫穿了法國現代化的進程。

圖1 1791年和1950年,法國各省的虔誠程度。其中,衡量1791年虔誠程度的指標,是當年革命政府要求各省教士宣誓優先效忠法國憲法時,抗命教士佔教士整體的比例;衡量1950年時虔誠程度的指標,是各省參加週日彌撒的民眾的比例

那麼,對天主教更虔誠的省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教育的宗教色彩會更濃嗎?確實如此。首先,更虔誠的地區,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宗教學校的比例更高;其次,政府頒布推進現代教育的政策之後,更虔誠的地區,新增天主教學校數量更多。這是因為篤信天主教的父母擔憂子女的教育問題,對教會學校的需求上升;最後,作者還發現,虔誠程度更高的省份,19世紀下半葉時,疫苗接種率更低、生育率更高。這是因為當時的教會對疫苗和生育控制充滿敵意。

接著,利用來自《法國統計年鑑》等多個來源的極其豐富的數據,文章發現:控制各省總人口、適齡人口入學率、識字率、城市化率、1870年前經濟水平、1870年前增長率、《百科全書》訂閱者數量、是否爆發葡萄根瘤蚜、歷史上是否屬於國王控制區域、財政補貼、貴族家庭數量、胡格諾派教徒數量等諸多變量後,宗教虔誠程度仍然對1870-1910年代期間,當地的工業部門就業人口比例、創新部門就業比例、人均工業機械數量等現代化指標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圖2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1840年代,虔誠程度與各省人均蒸汽機數量的關係。這一結果符合Voigtlander和Squicciarini 2015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推動進步的主要是極少數知識精英——在法國,往往是訂閱《百科全書》的那些人。此時,天主教把持大眾教育,對工業化的負面效果尚不明顯

圖3 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近尾聲時的1901年,虔誠程度與人均工業機械數量的關係。與圖2對比,可見天主教教育對工業化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影響的幅度有多大呢?實際上,如果一個省從最虔誠的前10%變成最不虔誠的10%,工業部門就業人口會因此上升30%,創新部門就業人口會因此上升40%。這一結果在多種檢驗下保持顯著。文章進一步發現:首先,虔誠程度影響工業化的主要渠道就是學校。加入教會學校比例之後,二者的關係不再顯著;其次,教會學校對工業化的影響有10年左右的滯後——恰好是當時青年從入學、接受教育,再到進入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時間。因此,教育的內容很重要。

總之,文章回答了兩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首先,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的人力資本類型是否會有所不同?結合作者與Voigtlander 2015年發表的研究,可以發現:第一次工業革命需要少量技術精英,第二次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其次,宗教是否有可能影響現代化?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時而異」。已有證據不能顯示宗教影響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宗教與科學爭奪教育領域的話語權,延緩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評論天主教國家本就很落後,專養愚民!看看菲律賓,看看中南美洲、非洲各國的窮困與落後就知,AIDS愛茲病盛行國家,教皇還要教民拒用安全套,結果害死不少受先生感染的婦女與後代,又想增加拒信徒人口,而拒絕節育,每個家至少7、8 小孩,教士四處姦淫小孩,2002年起光美國至今就有7000多教士被控性侵,專幹壞事的宗教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0907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