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鐵漢柔情築一夢~在南藝大遇見了大師
2020/05/14 08:39:02瀏覽4682|回應4|推薦126
一條漢子
生於憂患
顛沛流浪
他路過了江南水鄉
那蓮花的開落
湖畔的垂楊
撫慰了動盪的創傷
成了永不磨滅的惆悵
學的是建築
想的是文化
有的是魄力
懷的是柔腸
一心築遍人間的夢想
他曾在無錫的寄暢園中觀池塘
也曾在宇治的平等院裏賞鳳凰
他曾在北京的圓明園內尋殘石
也曾在大足的寶頂山上看雕像
多方涉獵 幾回激盪
都揉成了作品的中心思想
融合中西 貫通古今
既少花俏 也無偏方
借「鏡」古人
效漢唐之光
古典印象
供後世瞻仰
官田鄉下 珊瑚潭旁
紅磚白牆
江南於閩南村落中喬裝
曲水荷塘
青春在青石板道上歌唱
自由 開放
批判 鬆綁
叛逆建築會來
世代交替必夯
日換星移 年來年往
微風細雨 楊柳拂岸
最難捨
他款款而談的誠懇
和恰似溫柔的眼眶
多少人的午夜夢迴
曾浮現
那踽踽獨行的堅毅身影
多少回的茶餘飯後
會談起
那鐵漢柔情的創校校長

這條好漢,生逢戰亂,長於動盪,輾轉到了他鄕,在台灣的建築、教育、博物館各界闖蕩。1987年,他的人生到達了高峯,成為傕生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長。

此時他已歷練過許多富有挑戰性的職務與工作,包括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 (1967-1977)、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1977-198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與第一任館長 (1981-1995) 等,同時也是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大展身手,修復了很多古蹟,如彰化、新竹的孔廟,鹿港的龍山寺,屏東書屋、板橋的林家花園等,更完成了一系列經典傳世的建築作品如下:

在學術界,他鼓勵思考、解放與批判,開放胸襟,讓台灣建築界的思潮現代化,與國際的建築主流接軌;他著作等身,大聲疾呼,談建築、倡美學、剖歷史、解文化,提高普羅大眾生活的品味及深度;在實務界,他大膽的實踐理論,從早期七十年代採用的學院派西方幾何形式走出八十年代自己的風格,以後現代的建築藝術,表現出中國式、本土味的古典與浪漫,親民而接地氣,雅俗共賞。常常結合了建築本身與環繞的園景,創造出一種情境,如詩如畫,融為一體,超脫了建築工藝的侷限,直接和身臨其境的大眾對話。這個將中國園林藝術現代化、在地化的概念,顯現在他1985年為聯合報設計、建造的「南園」。它是一座結合江南庭園與閩式亭台樓閣的園林建築群,乃華人世界中最大,也是最精緻、最富內涵的山中園林。有了這一次大規模的成功經驗,他累積了下一次規模更大的、將情境造景移師於南台灣的本錢。

於是乎,能者多勞。眼看他即將大功告成,命運又為他開了下一扇門。他接下了新的挑戰,要為南台灣帶來一所嶄新的藝術殿堂。 在1989年的某一天,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偏遠的台南官田鄉,風光明媚的珊瑚潭 (又叫烏山頭水庫) 畔。

百聞不如一見。雖然地方政府撥給40公頃緊鄰著烏山頭水庫下坡的狹長山坡地,但是,站在這塊校地上,只見山巒屏障,完全看不到湖岸水光,所以想藉水庫美景來給新的校園加分的夢想立即幻滅。加上佔這塊地60%的後山即是水庫崖壁,如果冒然將它鏟平或削薄開發,恐會危及水庫安全,所以他不想去破壞山頭。既然這些山坡地無法利用,只好請求政府再給20公頃的平地,結果還是拖了好幾年才在政治上解決這個問題,完成了徵收土地的程序。

更不利的是,這條南北走向的狹長地帶上,有7個山頭羅列其中,而在連綿的山與平地村落之間,存在著一條長長的、很深的地縫將校地一分為二,嚴重破壞了校園的連接和發展。但是這條縫是山坡排水所必需的通道,不能輕言填平或廢除。他想化危機為轉機,左思右想,終於讓他找到了一個兩全的解决辦法。

他曾遍訪歐美大學校園,發現有河有湖的校園風景特別優美,譬如劍橋大學的校園比牛津大學出色太多,就是有了一條康河 (下圖;Courtesy Wikipedia),才會譜出「再別康橋」這樣轟動的名詩作品。

於是他靈機一動,決定在這條地縫裏埋上一條大排水管,維持洩水的功能;上面則覆有淺水,形成一條彎彎的小河道,由北向南,流到校中心較寛敞的地區,形成一個荷塘及一個小湖。兩岸加以美化,多植楊柳綠樹;河道上可遍植荷花睡蓮。如此,這條彎彎流水貫通大部分狹長地帶的中心,潺潺的流水,反而給校園生活帶來調劑和情趣。接著,在河道上鋪了六座小橋,將兩岸連結在一起。為了增加古典的韻味、歷史的情懷,打造出江南水鄉的意境,其中有三座是從浙江的紹興移來的古石橋,這樣一來,一座現代的校園的懷古情境就誕生了 (下圖),而且會四處瀰漫。

一手創造的山水造景既然足以打動人心,他遂將小河兩岸規劃為教授生活區,櫛比鱗次地佈滿了職務宿舍,成為春風化雨,雨露均霑的所在,也是大學裏教學相長、腦力激盪的重心。宿舍裏書房即研究室,藝術大師在此靈感一來,可以即時創作;客廳即教室,讓莘莘學子們每天在此,如沐春風,弦歌不輟。像牛津、劍橋的學院一樣,沒有教學區或宿舍區的劃分,教學與生活密不可分,讀書、討論、研究、作息、吃喝,全在一起,互相影響,彼此學習,建立起深厚的師徒情誼,發展成終生亦師亦友的關係。這條小河也成了學校的軸線,很多系所是沿著它放射性地伸展出去的。他用閩南式的缸瓦白牆建築,來搭配古橋、流水、垂楊、荷塘的江南庭園,環境幽美,清新脱俗,是大師們產生靈感、孕育人才的最佳摇藍。

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態景觀,他決定以修景代替開闢的方式,保留本40公頃山坡地的原貌。除了從南到北的中央園道,與校內各部門之間的所需通道外,其他皆使用天然稜線步道。再運用不同的樹種綠蔭,遍植花草灌木於其間,創造出綿密豐富的層次感,使得天生秀麗的校景,更加引人入勝。這是他的情境、造景二部曲,完美演繹成功。

在新撥下來有限的20公頃平地上,他要規劃一個中心廣場,宣揚創校理念,讓人們進入這個方圓之地後,可以瀏覽圍立的建物群,閱讀地上的圖騰,瞻仰圓形的穹蒼,和呼吸自由的空氣。成為一處讓大師們可以思考,在校生可以憧憬,老校友可以懷念,年輕人可以嚮往的地方。它將不只是一個地標,而且是保留創校理念的核心地帶。

這個中心廣場位於自大門口開始的主軸上。建築群環繞著圓形的廣場,包括位居中的圖書館主建築和南北延展如鸞鳳兩翼的畫廊,擺脫了一般大學校園中,以辦公大樓或教學大為主的刻板印象。建物挑高設計,氣勢雄偉,期能激起學子的雄心壯志。他洞燭機先,早已爭取預算,購妥豐富的藝術專業圖書及多媒體,以利典藏。然後再打造圖書館主體建築的美感與情境,爭取師生的認同。前門壁上的裝置藝術和正上方中軸線上的雙鸞鳳,都是嶄新又復古的造型,顛覆傳統學院派的建築原則,也造成了很大的迴響。

「有鳳來儀,鳳凰呈祥」,賢能才俊,同聚一堂。他的懷舊,豈止於唐,更溯流追遠,要人心思漢。他在廣場中的地面上設計了漢代四鳳環紋青銅古鏡的圓形大圖騰,用青斗石鑿刻拼出了古樸高雅的圖案,與圖書館頂上的、校門口欄柵上的雙鸞鳳靈犀相通、相互輝映,真是高明的空間造景。「銅鏡廣場」的名氣,從此就傳開了。廣場有了這些建築造景裝飾,學校的創校理念也就昭然若揭了。

設計校園時,將校門與銅鏡廣場的圖書資訊大樓連成一條中軸線。如果校門欄柵閉上時,兩端的雙鸞凰會遥遥相對,在晴空下閃閃發光,。校門口的橫欄中間立有醒目的校徽,形如傳統閩南建築之書卷窗。除書卷一義外,尚可代表畫軸、膠卷或樂譜,分别象徵著南藝大的四大領域:文化及博物館、視覺藝術,音像藝術或音樂,意義深遠。

金碧輝煌、鏤空雕花的雙鸞鳳立在大門欄柵上,既傳統,又現代;恰如他的人,看似古典,其實浪漫。

他有歷史的內涵,也有前瞻的眼光。當他設計中心廣場建築時已然著人先鞭,深思熟慮,要用現代的造型、本土的建材與色調,加上漢代的雕飾,來完成他心中的古典、現代、文化、鄉土的夢幻建築,師生共賞,可長亦可久。

鸞鳥與鳳凰,乃古之神鳥,象徵高尚的情操,在此比喻為賢良才俊之士,也是他對師生們深深的期許。鸞鳳在漢朝是屋脊上很普遍的裝飾,甚至連建築的格局也要模仿其姿,效其展翅欲飛之勢。他以漢為師,與徒弟登琨艶在中軸線圖書館及資訊大樓設計建造了一雙金鸞鳳雕像,下有唐草、蝶鳥雕飾舆書卷屏風托之,呈現招賢納士、近悦遠來之景象。鸞鳳金光閃閃,在大門外就可望見,加上門口、廣場的,天上兩對,地上兩雙,上天下地,都有鸞鳳惜䕶。南藝大師生,真是幸福。

在因緣際會下,他曾造訪過日本京都平等院的鳳凰堂。宋代的建築,唐初的風格,漢朝的頂飾,齊聚一堂,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樓二閣的模様,像是鳳鳳展開雙翅,飄然欲飛,自在翱翔。

尤其是屋頂上的兩隻鳳凰装飾,分立在正脊的兩端,金碧輝煌。也作振翼欲飛狀,非常傳神,但不知是否南藝大雙鸞鳳的濫觴?不論如何,它們都各有特色,各擅勝場。

圖資大樓是廣場上,也是學校的重點建築,行政辦公室、圖書館、小型演藝廳都在這裡。紅磚灰牆高聳,仰之彌高;人行其下,頓覺渺小。

圖資大樓下大門前設花罩石坊一座,左右下半部各有唐式天王浮雕。左柱上方有八音 (鐘、磬、琴、簫、笙、塤、鼗、柷) 浮雕,代表音樂教育;右柱上方則刻有佛教八寶 (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象徵吉祥、幸福、圓滿。横樑刻有「修藝進德之門」六字隸書,為創校校長漢寶德先生所題。師生每日進出此門,當思南藝大創校的初衷與期許。

圖資大樓大門兩側的大型魑虎磚雕,饒有特色。磚雕上方文字,係出自前故宫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之手。

圖書館内挑高中堂壁上高掛的書法《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乃名家董陽孜所筆,出自《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爲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是一首招隐納賢的詩,定為校訓,亦即勉勵同學雖然身處偏遠山野之地,卻可阻絕世俗紅塵,一心修藝進德。假以時日,必可大展身手,成大事業,一擧成名天下知也。

一鳳一鶴,亦飛亦鳴,大師用心,期許至深。

青銅鏡是古代用紅銅和錫、鉛合金鑄製的鏡子,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其發展歷史相當悠久。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銅鏡出現,而後經過商、西周、春秋,在戰國得以發展,至漢唐臻于輝煌,又延續至宋元明清,直至200年前左右才開始逐步被玻璃鏡所取代。青銅鏡除了照面飾容的作用外,以其造型優美,紋飾精巧,常被用來裝飾、饋贈、祈福等,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他以漢代四鳳纹青銅鏡舗陳廣場中央,就是希望師生望之温之,以銅為鑑 (鏡),心明如鏡,常常檢視自省,莫忘自己的使命。

中央的鏡鈕可以噴出水來,成為廣場一景。

廣場建物採用台灣傳統的斗子砌红磚片為主要的表面材料,一看就很親切;再看更舒服;三看,可能就會愛上它了,捨不得離開⋯

弧度優美的橢圓形建築

他認為,校園創始之後,自然會與時倶進,持續發展壯大。除了中心廣場與職務宿舍必須維持創校風格之外,其他後續建築皆可自由發揮。於是,新的建築在創校之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雖然後現代建築設計觀點大為不同,但都與環境配合得很好,也各有自己的風格。校風必須傳承,世代也要交替,這是所有名校進步的定律。

綠樹、紅花、彩葉遮蔭,飄落一地。創意,創意,人在畫裏。

江南已不遠,綠葉红花荷塘邊。浪漫小河來引路,透天厝群在眼前。

别緻懷古的枕木鐵橋,通往南湖餐廰。它是全校師生用餐之處,也是風景中的風景之所在。

離開了懐古的現代建築大樓,來到現代的江南,氣氛仍然古典,空氣還是浪漫。

荷塘邊的三棟大樓:右為教師聯誼廳,中為藝術史學系,左為圖書資訊大樓。

宿舍區,噤聲區,狗不吠,子不語。

紅樓外,南湖畔,垂柳輕拂面。荷塘月色古橋邊,幽人應未眠。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宋.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隋.杜公瞻《詠同心芙蓉》

他費盡思量,遠從浙江運來了三座幾百年老的古石橋,橋下流水淙淙,荷花睡蓮,重現江南水鄉的風光。閩南式紅瓦白牆的建築沿水錯落而居,充满了詩情畫意。

[同安橋]第一座古橋,據考證,橋身底部有宋代橋樑牡丹團花圖像。兩側鰲頭吸水獸也具有宋代工藝的特色,渾圓厚實中帶柔美。推测應為宋元年間所建。

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
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

南藝大師生人在圖畫裏,一起呼吸,發揮創意;教學相長,共同作息。

[敍斯橋]第二座江南古橋,來自浙江慈豁,橋石上刻有《民國二十四年造》字樣,應是當年所重修而非新建。

綠蔭下,紅厝邊,荷葉碧連天。

獨立古橋望古橋,身處江南憶江南。

紅瓦、白牆、紅磚合成的閩南式透天厝合院  

是大師們起居作息,也是授業解惑的地方。

每户都配置有露天陽台。可以觀景静思,可以煮茶會友,可以邀雲追月,可以暢談盡歡。是非常用心的設計,請給一個讚!

[無名古橋]第三座古橋, 原建於浙江慈豁,可能在元明之間所造。是三座古橋中保存最完整,整體比例最協調的一座。

為了忠實地復原江南景象,他連碼頭上下船的青石台階和繫䌫柱都想到了,也做好了。但是,何時才能划起一葉小舟,蕩向藕花深處⋯

閩南宅第,江南風光。 景幽人静,鳥語花香。

垂柳岸,古道邊。圓圓的葉盤,大王蓮。日將盡,琴聲遠,達人歸來自悠閒。

校長宿舍也是教室。他以身作則,是第一個在自己客廳授課的老師。全校第一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裏上過他的課。

在校長宿舍的制高點上,他可以日夜俯視自己一手塑造出來的江南,並隨時想到就改。

南湖餐廳的側面

外牆上有抽象的、或傳統閩南式的裝飾混搭,趣味性十足。

水榭平台,切磋比藝;激起靈感,凌波而去。

南湖水岸任徜徉,藝術家的幸福時光。

紅瓦、白牆、亭台、垂楊、小橋、流水、荷塘,這就是江南中的閩南,是南台灣的江南。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宋.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野鴨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二十多年前的江南夢仍是現在進行式,讓我們繼續做下去,直到永遠⋯

他姓漢。

一生行事堅毅,近似癡持,為所當為,譭謗無懼,不達目標,絶不終止,是條漢子,更是個鐵錚錚的漢子。

長期重視美學,提倡美育,實踐美感,作品中美感,俯皆是。戳力栽培人才,重視傳承,訓練嚴格;隨時關懷有加,無微不至柔情似水。他在建築界的有教無類,以致人材輩出,如登琨艷,夏鑄九、姚仁祿、姚仁喜、黄永洪等子弟兵俱花開散葉,成長為台灣、中國、甚至國際間的建築界巨擘,發光發熱。他身為領航者,深耕勤播,如今代代相傳,續航無限,影響至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就是台灣建築界的開山始祖,漢寳德大師 (下圖摘自 Wikipedia)。

鐵漢柔情,當之無愧。

漫步在南藝大的江南環境裏,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你會發現,它的意境和鄭愁予膾炙人口的《錯誤》是多麼的相像:

《錯誤》鄭愁予詩.李泰祥曲/唱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點點滴滴的古典意象,交融在不同的時空裏,是如此的偶然。在不同的領域各領風騷的兩位大師,年紀相仿;都生於山東,都逃過難;都癡迷江南,都銘記心坎。詩人把江南寫得躍然在紙上,建築家把江南複製在南台灣的珊瑚潭畔。這個千百年來的共同記憶,被譜成了一首動人的歌曲來傳唱⋯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文天祥也說:"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音。"

他們的路過,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留下了不朽的傳奇無數的經典,令後人感念再三。

這就是大師的風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LONGLIN1&aid=133607003

 回應文章

終南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25 17:06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0-06-26 14:05 回覆:
謝謝前輩分享珍貴的圖片,真正的原始古石橋在今天的江南已很難找得到了。

重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6 01:49

幾年前曾去過, 對其校園新穎的設計理念印象深刻.

去時石橋荷花初綻, 頗有江南水鄉之美, 

格友介紹甚為詳細, 讓我們長知識了.

謝謝分享~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0-05-16 05:51 回覆:

謝謝重陽的指點,我到您2015年的大作瀏覽,驚喜發現您把荷花的神韻都拍出來了,真如出水芙蓉,端麗而不妖嬈,光影襯托下,更顯仙氣,難怪菩薩都要與它結緣了。

我覺得漢先生把排水溝變成了江南小溪,真是神来之筆,把整個校園的情境一槌定了音。尤其是將紅頂白牆的閩南厝落置於小橋流水兩側,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仿江南卻更俏於江南。

您先生也很有眼光,捨近求遠地去朝聖,確是不虚此行,值得回憶。


the flying kit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5 16:49

荷花無論種在哪裡都絕美,我們鄉間自行車道旁有有這麼美的荷花: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0-05-16 05:16 回覆:

是啊,住在台灣真好,没有病毒,又處處可賞荷花,聖潔的象徵。我每次到台北,必到植物園,看那满塘荷花,還有一池睡蓮,再重温一次高中的回憶: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等待彩蝶飛舞,蜻蜓戲水,编織了一响的夢,方才满足地離去。住在台灣,卡福氣啦!


和煦秋陽(春遊華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4 23:58

南藝大     漢寶德大師

來回讀了兩遍    真是長了見識

在這樣的環境中授業   學習    師生有福了

1996年   我已身在異鄉    真不知道台灣有這樣靈氣的校園    孤陋寡聞啊

感恩您如此詳盡的介紹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0-05-15 06:21 回覆:

秋陽好,防疫平安。

南藝大因地處偏遠,所以就觀光而言,名氣不是那麽地響亮。先從台北搭高鐵到嘉義站後,還得坐一個半小時的車子才能到達校園,是一個連台南在地人都嫌遠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才人跡罕至,雞犬不相聞,成為世外桃源。學校外圍也鮮少民家,沒有旅館,遑論超市、夜集,唯一就食之處只有校內的南湖餐廳,以及宿舍區的一間7-11。因此,學生來此攻讀,有點像武俠小說裏的小俠上山拜師學藝,斷絕塵念,期能練就絕世武功、修成正果,有朝一日下山,名震武林,一統江湖。我想漢先生就是想營造一個這樣的幽美環境,讓師生們陶冶性情,心無雜念。他又創立了開放自由的學習研究制度與風氣,希望刺激學生們思考,發揮最大的創意及潛能,用心可謂良苦。

我寫南藝大不是要鼓吹觀光,而是想寫出我所瞭解的創校用心及對蓽路藍縷過程的感動。大師是做事的人,不求名也不重利,功成身退,瀟灑離開。他完成的案子絕大多數是國家重要的建設,用最少的公帑,衝破層層的官僚體制,建成完美的有形或無形之資產,傳諸後世。可是他辭世已六年了,到現在尚未聽說過有成立紀念館的計劃,將他一生寶貴的成就及歷程記錄下來,供國人甚至世人緬懷、瞻仰及借鏡,以提升大眾生活中文化及美學的水準。最好趁他的成名弟子們還活躍在台面上時去做,否則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