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傳統戲曲──西南地區主要劇種──形式多樣、曲牌豐富、風格迥異的[川劇/川戲]
2020/05/24 00:17:35瀏覽835|回應0|推薦14

中國傳統戲曲──西南地區主要劇種──形式多樣、曲牌豐富、風格迥異的[川劇/川戲]

 

川劇俗稱川戲,中國西南地區戲曲曲藝之一,形成於清朝中期乾隆年間,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及雲南省、貴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區。

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2006520日,川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在唐代,曾被稱為“川戲”。歷史記載,唐至五代時期,流行雜劇,是四川戲劇最為鼎盛之期,甚至出現了“蜀戲冠天下”的局面。

當時蜀地出現了以幹滿川、白迦、葉矽、張美和張翱五人所組成的著名戲班——這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戲班,《劉辟責買》、《麥秀兩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劇曲目在此時開始流行全國。

五代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將川戲推向巔峰的人——後唐莊宗李存勗。

他酷愛川戲,而且演技上佳,對川戲技藝有頗多改良,成為川戲的兩位“祖師爺”之一(另一位是 “梨園之首”唐明皇李隆基)

 

宋元時期四川流行南戲、川雜劇,比較有名的曲目為《酒色財氣》

明代「川戲」的靳廣兒班曾遠赴江蘇,轟動南京,形成與南戲爭勝的局面。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全國各地移民入川,史稱湖廣填四川。移民們帶來了家鄉的各種戲劇,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以四川燈戲為基礎,融合了高腔、崑腔、胡琴、彈腔等聲腔,並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川劇正式形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辛亥革命成功後, 在革命思潮推動下,主唱高腔戲班的宴樂、長樂、賓樂、翠華;演唱崑腔、彈戲、胡琴為主的太洪、舒頤和彩華等戲班,經過協商,自願組成「三慶會」,使五種聲腔融匯一爐。它主張戲曲改革,在繼承保留川劇傳統戲的同時,創演切中時弊的時裝戲。「三慶會」的成立,促使川劇從廣場藝術向劇場藝術發展,川劇的藝術水準和文化品位迅速提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

 

「文革」期間受到迫害。之後川劇很快復甦。

 

 

[唱腔]

川劇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於本土外,其餘均由外地傳入, 高腔則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

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上述五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流行的過程中,相繼與四川方言及群眾欣賞習慣相結合,逐漸演變成後來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川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在於特別高的高腔。

   

 

 

[行當]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式,尤以小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樂器]

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樂器共有二十多種,常用的可簡為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呐為六方,由小鼓指揮。川劇表演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真實、細膩、優美動人。

 

[曲牌]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眾多,形式複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高腔劇碼多、題材廣、適應多種文詞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幹唱即所謂"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於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變臉]

川劇演出中,隨著劇情的轉折,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臉譜也需相應發生變化。如何在一齣戲裡讓臉譜發生變化,川劇藝人創造發明了變臉、扯臉和擦暴眼的特技。這些特技都是在舞臺演出現場,在不能被觀眾察覺的前提下使用的,以達到人物臉譜瞬間變化的強烈演出效果。

 

變臉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臉是把臉譜繪製在薄綢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將事前貼在臉上的薄綢一層一層地揭去。擦暴眼是讓臉譜局部發生變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員將事前塗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煙迅速將眼睛周圍塗黑。

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為變臉,它有拭、揉、抹、吹、畫、戴、憋、扯這幾種方法。在四川號稱川劇變臉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流派藝術]

川劇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係,逐漸形成一些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則是按流行地區區分為四派:

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為中心的綿陽地區各縣,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壩調”;

二是“資陽河派”,包括自資中、資陽、貢及內江、瀘州區和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

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為中心西充、三台、遂寧、閬中等地,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校多;

四是“川東派”,包括川東以及重慶一帶,由於來此演出的外地劇種很多,導致其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

 

[劇碼]

川劇劇碼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碼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碼。

彈戲的劇目以《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傳》4大本為代表。

胡琴劇目多演三國、列國故事,以清末作家黃吉安編寫的「黃本」最為馳名,如《青陵台》《三伐宋》《神農澗》、《審吉平》、《柴市節》、《三盡忠》、《綿竹關》、《江油關》等。

崑腔劇目保留不多,常見的只有《議劍獻劍》、《東窗修本》、《醉皂》《醉打》、《墜馬》及《和番》、《刀會》等。

燈戲劇目有《請長年》、《拜新年》、《打麵缸》、《五子告母》、《裁衣》等。在文人作品中,趙熙《情探》、冉樵子的《刀筆誤》和尹仲錫的《離燕哀》,都是較好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碼,如《柳蔭記》《玉簪記》《彩樓記》等。

跟辰河戲一樣,川劇也有四十八本目連戲包括《大發昌》《西游记》(《观音》《封神》《东窗》《目连》等。

 

川剧《玉簪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Zjfcxl5wE

 

白蛇传(四川省川剧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s411i7yr?from=search&seid=8170802277529647064

 

活捉三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s411s7ZV?p=9

 

川剧高腔 《巴山秀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KZ0xabDlE

 

 

【川剧变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W411B7J1?from=search&seid=8170802277529647064

 

川劇變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Es8WTqHto

 

 

參考/引用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9D%E5%89%A7/2942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9D%E5%89%A7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y24bzra.html

 

http://www.operapreview.com/index.php/%E6%88%B2%E6%9B%B2%E7%99%BE%E7%A7%91/%E5%8A%87%E7%A8%AE/%E5%B7%9D%E5%8A%87

 

https://crewblog.china-airlines.com/Article/ArticleDetail?articleid=be1f7890-5636-4f19-b735-1649c7908456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ientExpress&aid=13581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