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影響力廣大的[黃梅戲/黃梅調/採茶戲]
2020/06/01 00:21:47瀏覽691|回應0|推薦14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影響力廣大的[黃梅戲/黃梅調/採茶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黃梅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劇種簡介]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

其後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碼,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緻,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碼,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劇種起源]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流播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

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19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碼《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1995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  20191月,黃梅縣憑藉黃梅戲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發展歷史]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

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

在這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臺。

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

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碼,其中有連臺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

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他如服裝、化裝和舞臺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安慶地區十三縣也先後成立了專業劇團;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該劇還曾二度被攝製成電影,轟動海內外。一批新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碼如《女駙馬》、《砂子崗》、《火燒紫雲閣》等陸續上演。

這一時期黃梅戲還影響到不少外省地區,如湖北、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區也相繼成立了黃梅戲劇團。香港、澳門還出現了用普通話和粵語演唱的黃梅戲。在表演藝術上,通過排演新戲和拍攝影片,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

解放後的幾十年黃梅戲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除了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螢幕上展現出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唱腔]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

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

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于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

 

 

 

[語言]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官話。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江淮官話唱。

 

 

[行當]

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演整本大戲後,角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臉諸行。

辛亥革命前後,角色行當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須)、正生(黑須)、花臉;下四腳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行當雖有分工,但很少有人專工一行。民國十九年(1930)以後,黃梅戲班社常與徽、京班社合班演出。

由於演出劇碼的需要,又出現了刀馬旦、武二花行當,但未固定下來。當時的黃梅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裝道具)、箱下(負責燒茶做飯)十二人。行當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七行。由於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戲時,常常是一個演員要兼扮幾個角色,因而在黃梅戲中,戲內角色雖有行當規範,但演員卻沒有嚴格分行。

 

 

[樂器]

黃梅戲最初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即所謂“三打七唱”。抗日戰爭時期,曾嘗試用京胡托腔;後又試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廣。

到建國初期,才逐漸確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樂器,並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嗩呐、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

 

[代表劇碼]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碼,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和《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梅戲的優秀劇碼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天仙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11U7fz?from=search&seid=17047082238758756553

 

《女駙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EfM1im9wE

 

《富貴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pN5zpO1IA

《鄭小姣》- 韓再芬/熊辰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158263/

 

《桂小姐選郎》韓再芬 汪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b411K7AX/?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珍珠塔》 (吳亞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u5gnDdPuk

 

參考/引用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A2%85%E6%88%8F/26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6%A2%85%E6%88%8F

 

https://hk.chiculture.net/0519/html/d13/0519d13.html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3444

 

http://rthk9.rthk.hk/chiculture/chiopera/opera_04.htm

 

https://kknews.cc/culture/jl35gpl.html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ientExpress&aid=13737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