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海傳統戲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滬劇/本灘/申曲]
2020/05/26 00:18:38瀏覽751|回應0|推薦15

上海傳統戲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滬劇/本灘/申曲]

 

滬劇,上海傳統戲劇。滬劇源出太湖流域的吳淞江及黃浦江一帶農村中的田頭小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

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

富有江南水鄉的氣息,音樂唱腔具有濃鬱的江南絲竹韻味, 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鬱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 主要流布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為與同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甬灘等其他灘簧相區別,故稱本地灘簧、申灘時調,簡稱「本灘」,又稱花鼓戲.

上海花鼓戲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有流行,它流動演出於鄉村集鎮,一般在茶館中臨時占一角,面對茶客演唱,逢廟會、節日,村鎮中搭台演唱,習稱「放高臺」。

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

光緒五年,灘簧藝人許阿方等在上海各縣鄉鎮上海縣城新北門、十六鋪一帶賣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許阿方、莊羽生等8人在公共租界升平茶樓登臺坐唱演出。灘簧有別於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

 

1914年,演員施蘭亭、邵文濱、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興集,將本灘易名為申曲。

1915年後,申曲進入遊樂場演出。

1918年起,施蘭亭等率班巡迴演出于天津、北京、武漢等地,擴大申曲影響。

 

1925年,文明戲演員范志良等轉人申曲班子,導入文明戲劇碼,演出實行幕表制。編排反映上海現實生活的《離婚怨》,開創申曲演時裝戲的先例。

 

1930年初,又演出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的時裝戲《黃慧如與陸根榮》等。

 

193411月,上海申曲歌劇研究會成立。

 

1937年上海淪陷後。申曲演出一時繁榮,觀眾驟增。不久,文月社改為文濱劇團,各商業電臺競相邀滬劇班社播唱特別節目,上海街頭巷尾終日有申曲播唱。

 

194119日,上海滬劇社成立,在演出廣告上標明“過去的本灘叫做申曲,今天的申曲改稱滬劇”,首次為“滬劇”劇種定名。同時,根據美國電影《魂斷藍橋》改編成同名滬劇,演出用固定劇本,舞臺軟景改為立體佈景,化妝改水粉為油彩,用燈光效果。此後各個劇團相繼效仿。演出的新劇,有《秋海棠》《啼笑因緣》等。

 

20世紀40年代初,《賢慧媳婦》《恨海難填》《閻瑞生》拍攝成滬劇電影。

19495月上海解放初,全市有13家滬劇團。8月,滬劇界幾乎所有主要演員參加演出《白毛女》,舉辦3屆戲曲研究班和2屆春節演唱競賽。

 

1952年,上海滬劇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新創作劇碼《羅漢錢》,獲劇本獎。

 

19532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成立。

 

20世紀60年代,上海市有上海人民滬劇團、藝華、愛華、長江、努力、勤藝等6家滬劇團。

“文化大革命”中, 滬劇演出停止,劇團解散。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建立新的上海滬劇團,重建寶山、長寧、徐匯、上海、崇明、新藝華等區縣滬劇團,創作演出《金繡娘》等。

 

19811995年,創作演出《一個明星的遭遇》等新劇碼。

 

從最早的花鼓戲到當代滬劇,大致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

 

 

[唱腔]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唱腔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輔以迂回、三送、懶畫眉等短曲和夜夜遊、紫竹調、月月紅等江南民間小調。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從其他劇種吸收的曲牌及山歌、雜曲等。

 

[伴奏樂器]

滬劇的伴奏樂器,從對子戲時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鑼,到20世紀40年代時較大的滬劇團已使用五至七、八件樂器伴奏。以竹筒二胡為主(俗稱“申胡”),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屬於江南絲竹類型配備,也採用支聲複調手法演奏。後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使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中。

 

[表演]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誇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並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

建國後,有的劇團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的弦樂、木管樂(有時還有銅管),組成中西混合樂隊;有的還設置電聲樂器,應用複調、和聲以管弦樂技法配器,向新歌劇及電影音樂借鑒,戲劇配樂和劇情緊密配合。與此同時,發展了前奏曲、幕間曲及貫穿全劇的主題音樂的運用。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戲曲傳統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現實生活的深人體會,又廣泛吸收新歌劇、電影、話劇以及其他劇種可以借鑒的表演方法,並與音樂、佈景、燈光、服飾融為一體,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腳色行當]

不同時期滬劇的腳色行當各有不同。對子戲時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場戲時期有了生行、醜行的分別。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旦行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當時由於班社人手少,演員往往需要串扮。隨著滬劇表演向文明戲、話劇靠攏,其腳色行當的分類日漸淡化,動作、念白均未形成行當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聲。

 

 

[代表劇碼]

滬劇主要劇碼有《陸雅臣》《賣紅菱》《十不許》《小分理》《捉牙蟲》《阿必大回娘家》《女看燈》《庵堂相會》《顧鼎臣》《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冰娘慘史》《雷雨》《魂斷藍橋》《叛逆的女性》《碧落黃泉》《鐵骨紅梅》《大雷雨》《蝴蝶夫人》《羅漢錢》《為奴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張志新之死》《一個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今日夢圓》等。

 

《雷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YgmxPFEL4

 

《叛逆女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BfrfLuGXg&t=1692s

 

《日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wxzslEIfI

 

《罗汉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S0d9r7Ybc

 

《姐妹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9TOcUpafU

 

《庵堂相会》茅善玉 徐俊 倪幸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2qboiJKMx8

 

 

 

 

參考/引用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AA%E5%89%A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AA%E5%89%A7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BB%AC%E5%8A%87

 

http://www.wujiangtong.com/webPages/DetailNews.aspx?id=11240

 

https://sns.91ddcc.com/t/16881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ientExpress&aid=1362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