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18 10:34:21瀏覽228|回應0|推薦3 | |
寒冷的冬季,不少中老年人會發現腿部疼痛、酸麻,還以為是年紀大了,肌肉骨骼老化受不得冷,也有以為是關節出現問題了去看骨科醫生,實際上,他們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下肢血管出現問題了。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70~80歲是其高發人群,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趨勢,如50多歲開始患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會出現小腿潰瘍甚至截肢,若早期通過積極地治療,可以幫助患者保住肢體,重新上路。
下肢血管問題
發病走向年輕化
如果出現腳麻、冰涼、腳痛,走壹段路痛得停下休息,排除關節、骨質疏松,很可能就是下肢血管出現了問題。
受年齡和基礎疾病等因素影響,人體血中脂質大量沈聚在血管壁上,就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管狹窄或血栓引起血管閉塞,動脈硬化閉塞的情況好發於下肢,這是因為下肢動脈血管離心臟比較遠,平時人體活動時承重多,因此約有60%~70%的動脈硬化閉塞發生在下肢,稱為下肢動脈閉塞癥。
因為人隨著年紀增長血管會逐步老化,因此疾病多發於老年群體,如70~80歲年齡群,對於50多歲發病的人來說算是發病年輕化。由於如今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們經常攝入高脂飲食,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病年齡提前,因此下肢動脈閉塞癥的發病在臨床中可見也是越來越年輕化了。醫生提醒,對於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患上動脈硬化閉塞的概率會比壹般人高,因此需要特別註意。
出現這些癥狀時
不可大意
與下肢靜脈閉塞常見於血栓不同的是,由於動脈血流比較快,壹般出現閉塞的情況多見於動脈斑塊。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上年齡因素,極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動脈內壁上形成,隨著斑塊不斷增大,管腔逐漸狹窄,管道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狹窄到壹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流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出現下肢缺血癥狀。
因此,動脈硬化閉塞的癥狀多見於以下特征:會出現明顯自我感覺不好,腳總是冰涼,冬天的時候腳會更涼,這種冰涼不壹定是雙側對稱,可能只是壹只腳發涼,而且與氣溫低肌體冰涼感覺有所不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壹般有數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由於堵塞造成遠端缺血,腳會偏涼,腳底麻木;第二階段是“間歇性跛行”,走路走不了多遠就要歇息,例如壹開始走500米就需要休息,隨後能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這是因為走路多時腳需要更多血液,但是血管堵了提供不了更多血液,停壹下血供緩解了又沒事,隨著堵塞越來越嚴重,能走動的範圍逐步收窄;第三階段是“靜息痛”,通俗地講就是不走路也會痛,尤其晚上痛得更厲害,嚴重的病人會痛到痛哭流涕,止痛藥也只能止兩三個小時。第四個階段是面臨截肢,因為沒有血液供氧,缺血部分的腳爛、發黑,出現傷口後無法愈合,潰瘍,如果合並細菌感染,這些細菌和毒素,壹旦吸收到血液裏面,隨著血液在全身運行,會造成全身的多功能衰竭,那麽這個並發癥是致命的,是比較嚴重的。
“以前的患者經常是到了靜息痛的階段才到醫院就診,往往需要面臨截肢後果,現在隨著醫學素養的提高,很多患者在走路痛需要休息的階段就過來就診了,壹般能得到比較好的控制。”盡早治療可以避免截肢風險,及時幫助下肢恢復良好的血供。
提倡走路鍛煉
泡腳會加重病情
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病了就應該讓腳多休息,盡量坐著不動,這是不對的,我們提倡科學地走路鍛煉。
患者可在能夠承受的速度下盡量快走,記錄步行的距離,如果越走越短,說明病情很可能在進展,越走越遠說明血管供血在完善。運動時間以每次50分鐘為主,壹周至少三次,這對於肢體缺血有改善。此外,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對血管疏通有幫助的藥物,不要自己買藥以免增加出血風險。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需要在手術治療。飲食方面可以喝少量紅酒,務必戒煙,因為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容易加重病情。要註意保暖,飲食上不宜肥膩,多喝水。
冬天很多人喜歡睡覺前泡腳,如果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患者,是不適宜泡腳的。泡腳壹開始會覺得舒服,其實會造成惡性循環。這是因為熱水泡腳時遠端血管擴張,血管壁可以擴張,組織新陳代謝加快,需要更多有養分的血液,但是由於閉塞造成養分供應不足,會加重缺血癥狀,尤其是合並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對於腳的肢體感覺會差壹些,容易造成水溫過高燙傷,這損傷難以愈合,會導致潰瘍越來越嚴重。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