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冕畫荷花
2016/05/16 22:51:15瀏覽629|回應0|推薦2
教了很多年國文,從教材上我發現了一個特徵,不說會不舒服。

大家聽聽就好。

這不是新聞,我們的國文教科書,許多文章都是破碎摘選、斷章取義的作品,這使得老師教學簡短而片面,學生對學習材料沒有文史背景的支持,文章發生的背景不瞭解,就直接承受固定答案,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

這問題牽涉到入選文章與整部作品的關係,講例子,最明顯的代表就是〈王冕的少年時代〉這課。

文章首行便說:「元朝末年,出了一個嶔崎磊落的人。」感動(嘩)

 

很多年前,學生就問我:「《儒林外史》不是一部說科舉時代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醜態的書嗎?怎麼文章裡看不到?王冕人很好,母親、老也是好人哪!假惺惺的讀書人在哪裡?」

 

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把《儒林外史》第一回看完,心裡就有譜。危素的持寵而驕、知縣的官僚嘴臉,王母看透了社會人情澆薄,要王冕別在亂世出仕的本意就昭然若揭。第一回題目說:「說楔子敷陳大意,借名流櫽括全文」嶔崎磊落的王冕是名流,以他的事蹟作為全書的標榜,用來反襯那些矯揉造作的偽君子。換句話說,自王冕以下,一幫無恥之徒就開始出現了。

 

麻煩的是,編審者淨把壞人往後推,拿模範生王冕當男主角,強調他體貼母親,工作不忘求知。機會一來,更是有如天助,努力自學成了大畫家。拼湊接合的課文忽略了《儒林外史》的重點--警世精神,學生要看壞人,課本上沒有,有的就是「孝親力學」的「老王」獨挑大樑,畫畫順帶唸書。課文最後一句還說:

「漸漸地不愁衣食,母親心裡也歡喜」。

 

課上完了,母親心裡真是歡喜。我則是佩服編審委員的用心良苦,不給學生看偽君子、真小人,《儒林外史》在學生心目中,活活成了荷花繪本、文人典範。

老王的「嶔崎磊落」到哪去了?啜泣

 

破碎又遭刪削,孩子們成長所需要的文學涵養,打從組成內容看就已經不對。

奇怪的閱讀材料不止於此。

除了課本,國文參考書還會出一種「斷章取義」的怪題目給學生寫:

古人云:「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這是在啟示我們應該:

(A)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B)活到老,學到老

(C)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D)日行一善

 

答案是(B)。

 

好玩嗎?一點都不好,莊子再世,都要給氣壞了。怒怒怒

 

記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文獻是《莊子 • 養生主》,這句話要往下看完才知道意思:

 

                    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意思是說「生命有限,知識無窮,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是很累人的。」

 

              很累人 !!!!怒吼

 

莊子說「活到老,學到老」了嗎?沒有,出題的老師很天才,下了這一個新解,測驗卷裡年年都有這一條,標準答案大家都要背。

退一步說好了,我們什麼時候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用義靈活變用,而大家也約定俗成,作為習慣性用法?(像「人」一例,從無恥乞食轉為有妻有妾之意。)

沒有,參考書的編者直接裁定了作者原意,還創造了新的用法,誤會很大。

有多少人知道張繼《楓橋夜泊》是落第抒怨之詩,而不是表面上的遊子離愁? 張曼娟老師在電台節目中就說過這段典故,有幾個人會去注意?

您知道唐代律體詩還有「排律」這一種吧?您想知道教育部編審委員不願意編入課程中介紹的原因嗎?

 

種種種種......  

 

說不盡的不是「好味道」,是「好無奈」。

為了怕多,不讓孩子看全面性的材料;為了怕難,只提供制式的標題給學生背誦。孩子用如此僵硬的方式學習,怎麼可能培養良好的語文能力?

於是國文課本的每一課,就產生了「斷章取義」的教學背景。我相信編審小組本意不是如此,可是影響所及,就會如此。儘管每一課末尾都有延伸閱讀書目,還附了書影,會去進行延伸閱讀活動的師生仍然寥寥可數,因為大家都說:


「沒 那 個 美 國 時 間 讀      課   外   書」切

 

的確,「美國時間」要用來補習、作測驗題、上講義,真的不夠用。

國文課本會如此編,事實上也有它的為難。每一課課文長度,上下都有限制,不這麼作,文章收錄的篇數、門類就會減少,等於是叫課程涵蓋面偏狹,學生只讀幾部經典就要畢業,不符合多元化的綱要精神。況且,每課長短不一,更會使定期段考進度大亂,弄不好,責任誰負?

於是國文課本就在「每個門類都學一點,別給太難,儘量背標準答案」的扭曲狀況下面世,關於本質,我不覺得它和舊課本有何不同。

 

其實,書不管怎麼編,都不會完美。課本是個媒介,是帶學生進入知識世界的窗口。內容上,大致照顧到各類文章的分布層面即可,但「尊重原作,推進深化閱讀」的原則要守好,老師要懂得帶學生讀整部書的方法,不要成為扭曲原作的幫兇。

 

方法不教,將來就會出問題。

 

看著現在大學生打的讀書報告,滿紙荒唐言也就罷了。可怕的是文章以反白複製「組合」而成,到處充斥破碎的拷貝片段,引用原著、註解來源的觀念闕如,每一篇都可以被原作者告上法院。這是誰造成的?

我們這些大人造成的。

 

學生從小就被訓練讀破碎的資料,補充的資料也不是相關作品,而是講義參考書。讀了用來考測驗題,使得今天大學生處理整部作品的能力和耐心都沒有。面對這種窘境,我們能怪電腦太普及,網路太便利嗎?


當然不能。

課本只會給資料,老師不會教方法,我們學生的語文教育當然不好。

 

既然課本不容易變,老師們就要懂得教。當孩子想知道王冕為何「嶔崎磊落」時,請帶他讀完《儒林外史》第一回,讓孩子自己體會「官僚嘴臉、人情冷暖、前倨後恭」的具體表現,最後再問他:「連朱元璋這種『聖君』請他作官,王冕也不要,究竟為什麼?」孩子就能一步步深入感受科舉時代文人迂腐顢頇的本質,批判皮相表現的虛偽面貌,進而判斷出君子求學「內聖外王」的真正意義。

誰說孩子不懂,不用教?是我們沒有找到方法,用孩子的語言去教。

嶔崎磊落,才是王冕一生故事的註解,才是學生該學到的內容。

 

吳敬梓老師,我說的對不對?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oe782&aid=5737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