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亦說乎
2018/10/30 23:39:13瀏覽268|回應0|推薦2

想起以前教書的一段場景。

國中國文課本各版均有《論語選》一課,首篇選文多半是〈學而第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膾炙人口的一段。課堂上,我試著將前兩句譯成白話:

「學得知識之後,能夠時時溫習,不也是值得喜悅的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是令人快樂的嗎?」

教完之後,我滿意地放下書本。

聰明而調皮的小孩舉手:「老師,那個『說』,通用『悅』字,解釋成喜悅,是吧?」

「是的。」

「那後面那個『樂』,是快樂的意思,是吧?」

「是的。」我稍稍提高了音量,掩飾自己的心虛。

「那喜悅跟快樂的差別在哪裡?」

「……」

我講不下去,讓同學們扎扎實實地訕笑了一番。

 

在國中講壇上,老師往往是知識的權威,要教多少?教到多深刻?一概由老師品管。課趕完,大家背了重點,測驗卷考到接近滿分,一般而言就等於學好了。然而,這樣的學生,往往作文寫不好、口語表達也有問題。

麻煩的是,他可能會升上明星高中,穿上國王般的綠色新衣,最終則在高手如林的擂臺上,被無情地「KO(擊倒)」。不必等到指定考試,你便可看到孩子慘綠的信心,被同學陽光般的笑容輕易揉碎。

上大學?當然可以,抱負與理想,批判與建議,研究動機與能力全都沒有。名校學歷混不出名堂,再上碩士、再上博士……

真是罪過。

如果我是國文老師,這個罪過要歸給我。語文教育是思考、研究的基礎,老師教學要為此作準備。教學生,我希望他們「動」起來,去取得知識,同時也在過程中磨鍊思考能力。

        「喜悅跟快樂,在這裡是分開寫的,是吧?」重理思緒,我試著問他們。

        「對呀!」

        「老師,那這兩個字就不同意思囉?」小個子說話了。

        「笨啦!『學而時習之』才會『說』,『有朋自遠方來』才會『樂』,本來就是兩件事

           啊!」另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冒出來。

        「學了以後常常複習,最直接的好處是什麼?」我插上一問,免得被「邊緣化」。

        「就考得很好啊!」

        「厚!沒聽老師說『最直接』嗎?就是很清楚、很懂的意思啦!厚〜」

愈討論火氣愈大,但事實也愈來愈清楚:「說」不見得是喜悅,「樂」恐怕不是快樂,兩者意義相對,但不相近。要是答案這麼好說,國文也就不必用心讀,靠印象來猜就夠了。

《說文解字》提到:「說,說釋也。」這意味著「說」與「釋」有著密切關聯。我發現,凡是從「兌」得聲的字,像「蛻、稅、脫、銳」,都有外皮消退、瓦解,展露出真實內在的意思,因此,說與釋才會擺在一起解釋。所以,不斷地溫習所學,對問題的難點的確會有愈來愈清楚的理解,這是比較合理的講法。

 

關於「樂」,《詩經關雎》裡有「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一段,語言環境跟《論語》時代相去不遠。我費了番唇舌,跟學生說一個男的如何發現一位「正妹」。之後,如何地思戀,輾轉難眠。最後如願以償,敲鑼打鼓(鐘鼓樂之)將正妹迎娶回家的故事。

「啊!老師!樂是『歡迎』的意思,對不對?」

「……」

「厚!老師你明明知道,還裝……」

溫習學問之後就疑難冰釋,朋友來訪便盛大歡迎,是合理的解釋。要說溫習功課就會喜悅,朋友到來就會快樂,前後因果關係跳得太快,是「想當然耳」的理解方式,不足取法。

古人說話,語意邏輯是素樸的,說是說,樂是樂,絕對不會一樣。我們今天,往往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照著自己這個時代的意思,勉強拼湊出矛盾又能自圓其說的解釋。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教材中的疑難沒被解開,教學講義裡卻已經急著推出統一答案,僵化了這些小可愛的腦子。

 

回過頭來,我發現,發問的調皮鬼,七嘴八舌的孩子們,和我一起達成了學習目標。孩子們需要討論、詰辯,甚至爭吵,才能貼近2500年前仲尼先生的心思。而我呢?我的作用不過是開個頭,導引爭辯的推理方向,最後拍拍手,向孩子們恭喜說:「應該是這樣,你們很棒。」

「老師,那原來的標準答案呢?」

「照背。」

全班大笑。我希望在他們心中植下批判的種子,使他們習慣獨立思考,構築步步踏實的推理程序,帶著勇於解決問題的態度,作出成果,這才是能力。如果只是迷信「名師」的賣力演示,加上測驗卷的反覆練習,就期待孩子能快速吸收,「功力」是不會傳輸到下一代的。這樣的一代,對小我沒有認知,對大我的萬象世界無法體會,長大只能靠著學歷打天下,景氣好時便好,景氣不好,結果現在已經看得到了。

臺灣天然資源稀少,對外貿易依賴比例高,工業需要研發設計,商業需要前瞻視野,社會需要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未來公民」要適性發展,一切都要從現在開始紮根。我們大人要作的是提供環境,讓學生閱讀、思考、記錄、觀察、體驗、表達,為日後社會「人盡其才」的理想作好準備。

 

瞭解這個道理,也算是「不亦說乎」!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oe782&aid=11901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