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雪域貢椒在九龍 力邱河谷鑲金秋-116
2012/05/08 09:48:11瀏覽607|回應0|推薦16


四川甘孜康定力邱河谷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九龍縣城民族廣場,很多穿著藏漢彝等各族服飾的人民在廣場上翩翩起舞,

九龍縣城民族廣場,有得跳國標舞,有得跳鍋莊,歡唱雪域高原

九龍縣城民族廣場

雞醜山腳下,天氣說變就變,到了半山,霧氣彌漫,路面又濕又滑,感覺好像行走在空中

視線全是大霧瀰漫,窗外白茫茫一片,只得以二檔慢速行走

沒有停留,三十多分鐘的時間順利的下山

越野車沿公路北行,路旁的藏族村莊。

路邊盡是滿身金黃的楊樹,並且一直延伸到河對岸的村莊,然後再順著山溝一直長到山脊。

在寬闊的力邱河河谷裏,已到了收獲季節的青棵和小麥,像一張巨大的金色毯子鑲嵌在河谷中。

力邱河谷

力邱河谷

回到九龍縣城,天還沒黑,就到街上走走,一方面領略多民族地區不同的城市風貌,一方面要購買九龍有名的花椒。九龍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已置九龍縣,隸屬儋耳郡,後改入朱盧縣,屬合浦郡。九龍為黎語漢譯,意為檳榔,約為今東方黎族自治縣境。藏語稱吉日宗,含義為八角;據載,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西藏喇嘛來康區傳教,在今湯古鄉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稱吉日宗。

 

九龍稱謂係設治時,所劃轄地包括:菩薩龍、三安龍、麥地龍、墨地龍、三蓋龍、八阿龍、迷窩龍、洪壩龍、灣壩龍等9個村寨,均含龍字音而得名。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向孟獲借三箭之地,用計將南方少數民族從雅安趕到滬水(今大渡河)以西,並在打箭爐(今康定)鑄箭盟誓;那時,九龍就有了牧民居住。清乾隆年間,改歸屬康定縣。民國十五年(1926)屬西康政務委員會轄。1950年後,隸屬西康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改九龍縣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酒店前面就是民族廣場,夕陽西下,一曲曲高亢激昂的民族歌聲,透過放音系統在廣場上空回蕩,很多穿著藏漢彝等各族服飾的人民在廣場上翩翩起舞,有得跳國標舞,有得跳鍋莊,歡唱雪域高原。最特別的是有一群穿紅色T恤的藏漢彝各族大娘們整齊劃一的跳著一段舞蹈,報幕的小姐說她們即將要啟程去甘孜州府康定市参加建州六十年的慶祝大會,屆時就以這支歌舞在大會中代表九龍縣。

 

在廣場上,在大街上,很多婦女穿著彝族服飾,這一路看到的多是藏族婦女,對彝族服飾感到很稀奇。整體來說,彝族服飾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身,美觀大方,紋樣豐富多變,色澤沉著和諧,色調簡潔明朗。彝族服飾種類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藍等色為主,襯以紅、黃等色,尤注重紅、黃、黑三色的搭配和圖案的選擇,單純之中顯露出豐富的感覺,象徵著彝族人民的剛強、堅韌和善良。

 

大街上到處都有賣花椒的店鋪,花椒已是九龍重要的特產。最早九龍先民將山林中的一種野花椒移至田邊地角種植,經過不斷地培育,誕生了天下少有的九龍椒,其椒肉頭厚、色彩鮮明,當地人把它分為正路椒大紅袍高腳黃等。如果在採摘中或在堆放中,不慎將其水分失散,味不鮮,少了麻味,就會被山民們譏諷為尿狗,這種椒既賣不了好價錢,它的主人還會被別人看作是懶人

 

九龍椒全身是寶,每至椒葉發出嫩芽,有貴客到家,主人立刻吩咐家中女人或孩子在房前屋後採一把嫩椒芽,將椒芽在開水中輕鬆撈一道,用當地老臘肉炒一份菜,吃一回,終身難忘。花椒是當地人出遠門必備之物,無論水土不服,還是氣脹胃疼,丟顆在口中,大病化小、小病化了。特別是常年穿行于山林中的人,早上燒一鍋花椒茶,喝了這種花椒茶,上下通氣,爬山上坡不喘氣,天精神飽滿。

 

老一點的花椒樹上,長有一種寄生植物,當地人稱自生包,其葉呈橢圓形,皮厚,背面帶淡紅色,正面為淡綠色。據當地人說,這種寄生植物能專治猴子病(即肺炎)。將採摘回家的自生包(曬乾或新鮮的都可以),拌鮮豬肺燉湯喝,治療肺病療效甚佳,千百年來延傳至今。曬乾後的花椒脫落出一顆圓形的黑仔,這種仔既是種子,又是當地人的油料。每年摘完椒,家家戶戶把椒仔背到水磨房中推細,又將推細的仔椒面放在大甑中蒸,把蒸熟的仔椒面打成油,塊塊放進杆裏榨油,榨出來的油即可炒菜,又可做佐料。花椒的根枝,更是治多種疾病的好藥材。

 

九龍曾歸康定明正土司家管轄,歷代明正土司到九龍巡視,他們首先看中的便是九龍花椒,並要求九龍每年將花椒作為地方稅上交明正家。每年雨水少時,九龍地方便將鄉下收來的上等椒打成包,按照指定的數量運到明正家,明正家又將九龍花椒進行包裝,運至朝庭,作為貢品,久而久之,九龍花椒便成了必不可少的雪域貢椒,素有九龍貢椒之稱,為宮庭御廚調味必備品。

 

一般來說,九龍花椒具顆粒大、肉肥厚,油潤色鮮、性味濃的特點。因其香醇可口久負盛名,這趟來九龍,就有朋友託我代購;其實之前去九寨溝,在回程經過茂縣時,就已購買了二斤大紅袍。這回再度忍不住九龍貢椒濃郁的香味,各種品牌又都購買了一斤;因為要經海關攜回,所以再三用塑膠袋密封,但仍擋不住花椒香味的四散,只得去超市買了幾只密封罐才解決問題。

 

在購買過程,家家報價都差不多,差的只是色澤與豐滿度,幾家走下來也就學會鑑別了。九龍椒最為明顯特徵是每顆花椒頂端有兩顆小仔,稱之為耳朵椒,意稱為仔椒;選購時首先是外形,飽滿油潤,聞之有刺鼻花椒香味。買時我蹲在地上挑選,只十多分鐘,再抬頭,發現很多民眾就聚集上來,不知是從哪里忽然冒出來的,每個人都問我還要不要再買,他家的花椒品質更好。人越來越多!我很奇怪,他們是如何得知我在買呢?況且,買賣的時間僅僅十多分鐘啊!

 

D27(09.25) 九龍-瀘定-康定  宿:康定情歌大酒店

一夜好眠,今日前半段路程是回程路。九龍到新都橋是一段令人願意一走再走的好路段,行車時間大約4個半小時。天初亮即行上路,九點多到雞醜山腳下,天氣說變就變,到了半山,霧氣彌漫,路面又濕又滑,感覺好像行走在空中,視線全是大霧瀰漫,窗外白茫茫一片,只得以二檔慢速行走。沒有停留,三十多分鐘的時間順利的下山;此後一馬平川,風光明媚,過沙德鄉,再度接觸木雅藏人。

 

目前木雅人共有一萬多人,其中九龍縣湯古鄉約一千人。根據1882年英國巴爾對雅襲江流域的彌藥( 木雅語又稱彌藥語)調查,初步認為木雅人是西夏滅亡之後南徙來的西夏遺民同這裏的原始居民融合而形成的。而這裏的原始居民很可能就是唐代黨項原始居民-彌藥人;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交通日益發達,原來的木雅話逐漸被官話-西藏話所代替,而原來的彌藥人也就逐漸成了藏人。

 

由於水土和血緣關係,木雅人皮膚白暫、高鼻、圓眼、聰明、俊秀、勤勞、好酒。他們外出使用德格藏語,在家使用木雅語,能歌善舞。木雅人中,一般男性不參加莊稼活,在家作針線或出外作臨時工,莊稼活全是婦女幹。由於受藏族文化的影響,木雅人的婚事、葬俗等風俗習慣以及信仰方面,與藏族大同小異。木雅人有天葬、水葬和土葬,而且信仰佛教。

 

越野車沿公路北行,兩邊盡是滿身金黃的楊樹,並且一直延伸到河對岸的村莊,然後再順著山溝一直長到山脊。在寬闊的力啟河河谷裏,已到了收獲季節的青棵和小麥,像一張巨大的金色毯子鑲嵌在河谷中,由於這些農作物的品種不同,成熟的時間稍有差異,這張金色的巨毯上又呈現出片片濃淡不同的色彩。

 

河谷裏一間間藏式大屋形式與羌、嘉戎人的房子相似,分散在田間和山腰,這些大屋黑石為室高數丈,一般都建有三至四層,下層為養畜、中層住人、上層曬放柴草。住人的地方設有經堂、茶房、臥室、涼臺、敞房和廁所。建築的規模和房間的數量遠比內地農村建築大得多。這些大屋最多也只是鄰近三兩間,很少有幾十戶人集中居住的村莊,但每家每戶之間又相隔不會太遠,約是500公尺左右。

 

村民在秋收勞作中穿著漂亮衣服,其亮麗程度勝過內地農村過節時的新衣。在裝飾方面,男性與藏族相同,男的喜著白色或絳色內衣,高領高腰、長袖,右側斜開襟。腰帶上裝飾似手槍子彈袋之子彈型,佩戴腰刀。有的還穿寬大的折裙和用可毛牛毛織成的斗篷,黑色白領,領上用紅羊毛線織成吉祥圖案,披在身上,飄飄然然猶如文姬歸漢之風度。有的戴方頭馬鞍形戒指,鑲有珊瑚、瑪瑙或松耳石。

 

婦女與藏族有別,藏族裝飾品一般放在頭上,而木雅人的放在頸上或腰上。喜著彩色上衣,高領、高腰、長袖,外罩短夾衣,多為呢、絨、緞、棉等厚實衣料。腰係羊毛編織的紅色寬幅腰帶,長達丈餘,可纏數匝。腰帶之外,再係皮帶,綴滿銅或鋁質泡花,有的婦女在皮帶上還綴有鈴鐺。下著圍腰,多是康巴式羊毛彩色毪子、也有布質青色寬幅圍腰,間有西藏窄幅氆氌。

 

木雅人雖留長辮,但不後垂,頭頂一小綹頭發梳成兩條小辮,再與其餘頭髮一起編成獨辮,以紅綠相間的頭繩套上三個以上的牙雕或銀制飾物盤於頭上,有時在頭上稍加點綴,放上小巧玲瓏的頭飾,但不太多。脖子上挂珊瑚、瑪瑙或松耳石項鏈。不少人還戴手鐲或鑲有珊瑚、瑪瑙、松耳石的圓頭戒指。

 

這一路的景色,就是如畫的小橋、流水、人家、藏式民居風光,讓人深刻的感受濃郁高原藏家風情。還有從居屋和衣著可以看出,以農牧為主的藏族兒女們,豐衣足食。在陽光下,此情此景,任何一個鏡頭,都是一張精美的風情畫作……

一間間藏式大屋形式與羌、嘉戎人的房子相似,分散在田間和山腰

這些大屋黑石為室高數丈,一般都建有三至四層,下層為養畜、中層住人、上層曬放柴草

力邱河谷經幡飄揚

水轉經筒

建築的規模和房間的數量遠比內地農村建築大得多

這些大屋最多也只是鄰近三兩間,很少有幾十戶人集中居住的村莊

大屋很少有幾十戶人集中居住的村莊,但每家每戶之間又相隔不會太遠,約是500公尺左右

住人的地方設有經堂、茶房、臥室、涼臺、敞房和廁所

回到新都橋318國道交岔路口

背景音樂-天上人間

更多相片請點閱(四川甘孜九龍至康定間風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643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