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6 07:43:34瀏覽3516|回應0|推薦20 | |||||||||||||||||
111國道進入尼爾基鎮前的尼爾基水庫雄偉壯觀的大壩 尼爾基水利工程樞紐是大陸「十五」計畫工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 過跨越嫩江的大橋,就到達大陸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 進入尼爾基鎮,感覺城市建築簡約樸實,街道寬廣筆直 尼爾基鎮最漂亮的建築就是「達斡爾民族博物館」 博物館六幅民族生活雕塑作品高掛外牆之上 室內大廳通天吊燈光芒四射 展示廳輝煌壯觀,給人以亮麗的感受 館內展示達斡爾族在黑龍江南岸狩獵漁耕情形的油畫 館內展示達斡爾族與沙俄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油畫 動物標本景廂 動物標本景廂 清朝末代皇后宛容就是達斡爾族人 典型的達斡爾族獵人裝束 典型的達斡爾民居模型 111國道進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首府尼爾基鎮之前,大老遠就看到大陸「十五」計畫工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尼爾基水庫雄偉壯觀的大壩。沿著壩體,111國道進入尼爾基鎮,就到達大陸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地理位置是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與松嫩平原交匯地帶,東隔嫩江與黑龍江省訥河市、嫩江縣相望,西南與黑龍江省甘南縣毗鄰,北面和西北分別與鄂倫春旗、阿榮旗接壤。 全旗多為大興安嶺支脈形成的淺山區,「莫力達瓦」是達斡爾語,漢意為「只有騎馬才能翻越的山嶺」。遠在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祖先的生息活動;商、周、春秋時期為古貊活動區;秦漢、三國時期為扶餘人屬地;南北朝時期為烏洛人居住地;五代後,契丹人統一北方建遼國;西元1125年女真族建金朝並逐步統一東北地區,在今尼爾基鎮後宜臥奇村東嫩江邊築達里帶石堡子。 元代屬成吉思汗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封地;明初為福餘衛屬地;清初,為寧古塔昂幫章京管理地。17世紀初,達斡爾族移居黑龍江南岸及嫩江流域,康熙二十八年(1683年)在旗後宜臥奇村設布特哈總管衙門;自此,這裏成為布特哈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初年莫旗地區屬黑龍江省管轄。1958年成立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素有「大豆之鄉」和「曲棍球之鄉」的美譽。 摘錄維基百科記載,達斡爾族是中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早年遊牧於額爾古納河、鄂嫩河等地,現約有13.2萬人,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達斡爾族族源有土著說和契丹後裔說兩種,「達斡爾」意為「耕耘者」,最早見於元末明初。《蒙古源流》中提到的一個部落名稱-「達奇鄂爾」,據考就是達斡爾的漢文譯寫。 清康熙初年,達斡爾稱「打虎兒」,「大朝爾」等;清代因新疆的達斡爾族來自蒙古索倫部而被稱為索倫族,1953年恢復原有名稱為達斡爾。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書面語言清代使用滿文,現使用漢文、哈薩克文。達斡爾人喜食加牛奶的「稷子米」飯或加牛奶的蕎麥麵、餅。風味菜有「瓦奇」(豬肘子),「手抓肉」。喜歡吸煙、喝茶和飲酒。衣著長袍,男束腰帶,女則不束。 越野車進入尼爾基鎮,感覺城市建築簡約樸實,街道寬廣筆直;發現最漂亮的建築就是「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博物館造型獨特,別具一格,莊重而典雅;六幅民族生活雕塑作品高掛外牆之上,於 民俗廳分為歷史經濟與民俗風情兩個分廳,分由不同導覽小姐介紹。第一廳展出達斡爾族的歷史沿革和傳統生產方式;廳內大螢幕上有風景幻燈圖片,展示莫力達瓦山山水水的天然風光,有造型獨特反映達斡爾族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的四幅浮雕,有典型的達斡爾民居模型,三個景色秀麗的動物標本景廂, 第二廳為民俗風情廳,內展屏風燈光圖片、雕刻藝術、人物臘像、車馬標本、勞作用具、工藝美術、圖騰神像等實物和圖片兩千餘件,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達斡爾族的過去和現在。成就廳設在二、三樓環型廳,展示自1958年來建設的成果,共產黨政治宣傳意味濃厚。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都是達斡爾族人,他們彼此間使用本族的語言交談,雖然語速較快,但聽起來清脆悅耳,很是好聽。 博物館的資料將達斡爾族歷史大體歸納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為「狩獵文化」時期,主要是在原始狩獵文化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第二階段為「融匯發展」時期,主要是在滿族影響下,傳統民族文化與內地各族文化出現融匯發展的局面,民族文化發生開拓性變化;第三階段為「新文化發展」時期,特徵是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從民間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舞臺。 博物館強調達斡爾族信仰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薩滿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財畜神、祖神等。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為核心,有較強的地域特色,是與原始狩獵時代依賴大自然意識分不開的;同時包含了原始哲學、倫理、文化、審美、神話及農耕、天文科學的成份,構成了達斡爾族早期社會學的文化基礎。隨著時代發展,如今薩滿教已成為歷史遺風。 敖包祭是達斡爾族重要祭祀,始於早期狩獵時代。每年春秋,人們殺豬宰牛做貢品置於敖包前進行祭典,祈求大自然諸神賜福人間,保佑氏族興旺,糧豐人安。敖包一般設在村落周圍高處,用石塊堆成圓錐體,上插枝葉繁茂的樹木,枝葉上掛飾黃、紅、藍色布條。黃色為祭地,紅色為祭火,藍色為祭天和水,樹木為祭森林,石堆為祭山,是原始宗教對大自然崇拜的集中體現。 由於時代的變遷,達斡爾族的祭敖包,已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重新賦予了新的內涵;如今達斡爾族人利用祭敖包的機會,多進行物資交流、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成為達斡爾族傳統的民族節日。 達斡爾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也產生不少優秀的文學藝術人才,形成達斡爾族傳統民間藝術群體,開創了達斡爾族文化藝術的新天地。由於達斡爾族沒有文字(清代多用滿文記述),很多民族的歷史及民間傳說,多透過民間口頭傳承,民歌民謠、民間文學舞蹈、工藝美術、繪畫雕刻等十分發達。館內展示的造型藝術工藝,細緻生動,圖案古樸典雅,風格清新秀麗,很具有民族特色。 博物館特別介紹達斡爾族在曲棍球方面的成就,曲棍球達斡爾語稱為「貝闊」和「頗列」;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成立了第一支曲棍球隊,進而推動了大陸曲棍球運動的發展。今日大陸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已多次獲得世界杯冠軍,因此莫旗被大陸國家體委命名為「曲棍球之鄉」。除曲棍球外,傳統體育活動還有射箭、賽馬、摔跤、頸力、拉棍、圍鹿棋等多項,形成廣泛而活潑的民族體育運動。 如此整個博物館走上一遭約個把小時,透過博物館的系列民俗風情展,能將達斡爾族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獲得大概了解,如「大勒車」、「華達」婚宴、下鹿旗、頭飾等,讓我對這一性格忠勇、勤勞儉樸、重禮儀、善創造的少數民族又有了較深的認識。 印象更深的還是二位美麗的導覽員講解時,頻頻向遊客強調該民族的熱情好客,我則好奇的在旁偷拍她們高眺的倩影;最後導覽員應一大陸旅行團的邀請,歌唱達斡爾族民謠,歌聲高亢嘹亮,優美動聽,令我為之動容,趕忙按下手機的拍攝功能,將美妙的音符收錄在記憶卡之內。 本文同步發表於民生@報 http://news.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0515002715 更多相片請點閱(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風光) 更多相片請點閱(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首府尼爾基鎮風光) 背景音樂-我的興安嶺-驣格爾 人物、車馬標本 婦女蠟像 銅壺 手工藝品 手工藝品 老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 勞動生產器具 手工藝品 手工藝品 手工藝品 薩滿教祭司塑像 打曲棍球的女孩蠟像 美麗的導覽員高歌民族歌曲 美麗的導覽員高歌民族歌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