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7 20:21:50瀏覽19097|回應2|推薦43 | |
在新北巿坪林區漁光村與雙溪區泰平村之間,有數條古道串連,其中之一的路線是沿著北勢溪支流灣潭溪岸並行,所以又被稱為“灣潭古道”。事實上,那也是脈絡縱橫交錯的淡蘭古道之中的一條。 . 這似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自然又美麗的景色,總是在地處偏遠的深山裡。不管從坪林進入或是由雙溪進入,皆是遙遠而狹小彎曲的山路,早期沒有公車可達,完全得自行開車或包租車,不然就是勞動雙腿走山道小徑,近兩年才有免費的小巴方便山居的老人可以到雙溪的街上走走,但也是每周二十個班次;幸而,使得碧水青山得以遠離塵囂。 . 我們的計畫:去程是在雙溪火車站搭08:36往灣潭的免費小巴,回程在灣潭搭15:00往雙溪火車站的免費小巴。 當天由台北火車站搭電聯車到達雙溪火車站時,大約是07:52;先詢問一下F811的站牌在哪裡,再利用等車的短短半小時,在不曾到過的雙溪火車站附近逛逛。與其他地方一樣,最熱鬧的地方都是在火車站附近,雙溪的站前廣場,除了整排的商店,還有一個早巿;我約略的數了一下:百來公尺範圍內的小小T字路口,有五個豬肉攤、三家銀樓,還有一些傳統的矸嘛店、打鐵鋪、藥房、……。 . F811是在08:20由澳底保健站發車,經過雙溪火車站,走雙泰公路經過虎豹潭、壽山宮,在聖寶宮前下泰平路(灣潭產道)抵達灣潭。到了灣潭站之後,司機會在那裡略事休息,準時在10:30由灣潭站發車,同樣的路線(經過雙溪火車站)再回到澳底保健站。在沿路上下的都是老人家,大家在車上相見歡,扯著喉嚨的大聲寒喧。 (內心的os.:據說泰平村是翡翠水庫的水源頭,被列為水資源保護區,當地的農耕不能使用機械,也不能任意使用農藥、除草劑等,官方按戶口有補助;傳統農業的收益不敷生活所需,田地幾乎都己廢耕,只有少數菜園還在種植中;大多數的人口都己移居到城巿裡,只剩下老人家尚留守在山區。) . 我們到達灣潭站的時間是09:50,預計在15:00之前要返回灣潭,算一算可以利用的時間也只有五個小時。對愛玩又走得慢的肉腳來說,灣潭走到三水潭是大約4.9公里,原路折返就是9.8公里,還真是有點為難,時間不允許的話,此回我就看不到三水潭的多孔橋啦!如果,我只走到張家莊就折返的話,下回在走北勢溪古道時還是得再補上! (內心的os.:我就說過啦,“老鳥教練”是很鐵血的,壞就壞在他的記性還真是好!原則上來說:我己走完全程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事實上還差向天坪到大屯坪之間的那一小段大約一百公尺的路,都一直釘在他要追捕的名單上!) . 灣潭那裡,目前只有一座福德宮、一間龍鱘魚養殖場、一間民營的露營埸地、己撤校的雙溪國小泰平分校灣潭分班的校舍、一間古厝、停車場及一座維持得蠻不錯的公廁。我們向土地公祈求護佑之後,就要即刻起步走了! . 灣潭的美,在於青山白雲、溪水清澈平緩流向北方;有數日沒有下雨了,水量變得沒有那麼豐沛,卻也無損水光山景之秀麗。雙溪區全境封溪護魚己經超過七年,在灣潭橋上即可俯看苦花、溪哥在溪水裡成群的悠游,時而見到它們在翻滾時的銀條閃動,很多都大如我的指尖到手肘的長度;溪面上還有悠閒的紅面番鴨和白鷺鷥。 . 從泰平路旁福德宮到灣潭溪邊的有應公祠,才短短不到幾百公尺,步道就由柏油路面、花崗石路面、紅磚路面、碎石路,到自然的泥土地面,就用了數種不同的施作方式;灣潭附近的河岸築了水泥的護堤、人工的水泥圍欄,還立了導覽圖及路程指標牌,諸多的人為改變,似乎有意讓灣潭古道搖身一變成為眾人可及的親水步道;美其名為整修工程,實際上卻破壞了原有的地貌景觀;商業開發與保持自然美感之間的衝突,恰如暗潮伏流,實在令人惋惜和憂心! . 在一處有整片的青翠谷地,很久以前是一片梯田,對著溪水的下方處,灣潭溪在那裡彎折形成一片翠綠色深潭,水岸邊有碎石灘地,假日時常有人在那裡紥營。可是,據說附近有山羌、野豬及台灣彌猴出沒,所以地面上曾經發現有蜱蝨,山友說得差點讓夢潭變成不夢幻了;還好,溪山美景有療癒之效,才跺兩下腳,那些雞皮疙瘩就飛走了! . 夢潭與張家莊之間的那一段路是走山腰上的腰繞路,步道沿著溪岸時高時底的上下起伏,溪水和樹林總是給人有著不一樣的風景。 . 張家莊是一民營露營區,對外有柏油路車道可通達,停車在那裡要收取停車費。依據標示:張家莊距離三水潭只有六百多公尺,所以在張家莊也未多做停留,就又往三水潭方向前進! . 張家莊與三水潭之間的那一段,石頭有點多,路面有點潮濕;盛開的水鴨腳秋海棠,配上從灣潭溪吹上來的涼風,走那一段路變成了一種愉悅的享受! . 在張家莊看到標示牌上寫的是“雙水潭”,還有些迷惑:是寫錯了嗎?怎麼不是“三水潭”?原來那裡剛好是灣潭溪匯入北勢溪的地方,所以二水交會成了一個“Y”字形的三脈水域,那裡又叫做“雙溪口”。聽說在多孔橋造好之前,有個舊地名叫做『跳石汀』(碇),往來行人要踩著石頭墩過河;現在,跳躍大石過溪的場景不再,舊地名也就逐漸被人遺忘了。 . 溪畔有一座“雙溪口福德宮”,地名有個雙字,連福德宮也成雙並列,新廟修砌得很是光鮮明豔,而我們則更鍾情於那座立在新廟前面、小巧又樸拙的舊廟,就像許多山區古道旁的小小土地公廟,都是用石板砌成的;現今,那座舊廟裡是空空的,想必土地公早己經遷移到新厝去了! . 美麗的三水潭,是灣潭古道與北勢溪古道的分界點。到了三水潭,就表示己經進入坪林地界,意味著雙溪護魚的界線進入末端,看到有數人在橋上釣魚;因為上游是禁釣的,魚兒到了三水潭就狂吞餌、猛上鈎,只見那數人的網袋內都是沉甸甸的收獲! . 步道沿著灣潭溪,貼近山壁、順著地勢而曲折彎繞而行,偶爾懸溪,時而與溪旁壘石等高,腳踩著古樸的泥土路,一路可以看見清澈潺潺水流,頗有深山隘道的感覺。泥土路面既寬敞且緩升、緩降,上又有蓊鬱的綠樹遮蔭;一路走起來,還真是無比的享受,難怪被戲稱是一條適合5歲到99歲都可以走的五星級古道! . 每回爬山就被山友取笑說走得像蝸牛一樣(一路上總是慢吞吞的)的肉腳,當天,雖然有時間的壓力,肉腳用簡食、少休息來換取邊走邊玩外加停下來拍照的時間,速度控制得還算可以,在四個半小時之內完成整趟行程!在等車之餘,悠閒的環顧灣潭四周的山光水景、橋下溪水中大群魚兒在翻身的銀條閃亮;山村裡,時針似乎都走得慢了! . 交通Tips: 台北火車站→往蘇澳電聯車→雙溪火車站→F811到灣潭站→夢潭→三水潭→(返)→夢潭→灣潭站→F811到雙溪火車站→往台北電聯車→台北火車站 . 註: 雙溪火車站前面有計程車可以包租,按人頭計費,車資並不便宜,最好是預先算好班車時間搭公共的免費小巴;雙溪區還有其他免費社區小巴,路線及時間請查雙溪區公所網頁(http://www.shuangxi.ntpc.gov.tw/_file/2985/SG/48342/FG0000002985000016_0_1. html )。 一般的健腳山友都會把泰平地區的數個山頭或數條古道串成一個行程在走,感謝“老鳥教練”為肉腳設計的行程,都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也都是讓肉腳容易完成的走法;北勢溪古道也在我們的計劃之中,交通如何安排,敬請期待我們實際完成再PO文! . 後記: 1. 在雙溪境內,溪水曲流處形成的水潭很多,所以地名裡有潭字的也很多。 2. 清朝乾嘉年間,白蘭氏、無名氏及吳沙等無數人披荊斬蕀,入山林,冒危險,終於成功開闢噶瑪蘭(現今的宜蘭地區)。而如何能由當年的艋舺(現今的萬華)與噶瑪蘭之間往來交通?則要靠一條又一條的古道(想像一下:現今有聽過名字的茶路古道、 哈盆古道、桶後越嶺古道、 胡桶古道、菁桐古道、十分古道、火燒寮古道、崩山坑古道、闊瀨古道、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坪溪古道、梗枋古道、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燦光寮鋪古道、燦光寮汛塘古道、福卯古道、隆嶺古道、……)串連成一個脈絡網。後來,官府將噶瑪蘭納入國家版圖, 而後才有淡蘭官道的產生。 隨著北宜公路的開發,淡蘭古道中的大多數古道逐漸失去過往聯繫往來的功能而被荒廢。經過中華山岳藍天隊與各個登山隊、無數的山友熱心整理山徑,使得一部份淡蘭古道舊路徑重現人間,甚至某些路段成了熱門路線。 3. 泰平村在清代是以採樟、種植大菁與茶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到了日治時期則以茶葉、水稻及番薯為主要的經濟作物,翻山越嶺去到雙溪、坪林、石碇及頭城、外澳等地,一切都要靠雙腿穿梭於山路上。 那天和遇見的數位雙溪泰平村的阿伯和阿桑聊起來,以前對外交通的唯一方式就是要用走路的,進出的主要路線有雙溪與泰平之間的“辭職嶺古道”,還有走“梗枋古道”、“坪溪古道”、“崩山坑古道”等等路線出入頭城、龜山、大溪之間。即使雙泰公路在1991s年左右開通,交通還是不那麼便利,所以他們還是喜歡走古道,因為比起在公路上繞來繞去,不如走古道來得短而快捷。 當天的那位阿伯就說他們小時候,每天都要起早摸黑的走兩個小時到學校,放學之後再走兩個小時回家,都是走古道山路往來住家與學校之間;如果遇到刮風下雨和溪水暴漲,路途上的險阻就變多了。在1971s年代,曾有三位剛畢業就被分發到泰平國小任教的老師,從雙溪市區長途跋涉到泰平國小,次日就提出辭呈;當時他們走過的大樟嶺,被當地居民戲稱為“辭職嶺”,那一段舊路還被命名為“辭職嶺古道”,並在古道入口立了一個牌坊誌記。(內心的OS.:好諷刺呵?!老師可以因為前途艱難而不去上任!)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