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京大蘿蔔(轉載)
2010/07/22 16:37:06瀏覽532|回應1|推薦9

從前的南京,據蔡雲萬《蟄存齋筆記.論三多》載,有所謂"三多",即驢子多、大腳仙多、紅頂花翎道台多。"三多"並不包括蘿蔔多。但南京的蘿蔔卻可以說是一種別地不如的特產,碩大、味甘而且實心。在有關南京的文獻中,常常提到它。如張通之《白門食譜》雲:
【板橋蘿蔔】板橋所產蘿蔔,皮色鮮紅,肉實而味甜,與他處皮白而心不實者,絕不相似。無論煮食或煨湯,皆易爛,而味甜如栗。肉生食,切絲,以鹽拌片刻,去汁,以麻油、糖、醋拌食。或加海蜇絲,其味亦佳,且能化痰而清腸胃也。
又,龔乃保《冶城蔬譜》雲:
【蘿蔔】吾鄉產者,皮色鮮紅。冬初,碩大堅實,一顆重七八兩,質粉而味甜,遠勝薯蕷。窖至來春,磕碎拌以糖醋,秋梨無其爽脆也。
可見南京人是以本地所產的蘿蔔引為自豪的。
南京人愛吃蘿蔔,他們自己也並不諱言這一點。典型的例子,像現代著名作家葉靈鳳,是南京人,就多次著文大談南京的蘿蔔。他有一篇《歲暮的鄉懷》的散文,念念不忘家鄉的蘿蔔,說:"家鄉有的是外紅裏白的蘿蔔,"蘿蔔煨燒鴨湯"是最常吃的一味家常菜。"又有一篇《蒙田三書》的文藝隨筆,忽然宕開一筆,寫到蘿蔔,說:"據我的經驗,廣東人對蘿蔔是不大有好感,至少是不愛吃,更不會生吃的,而我則恰恰相反,熟的固然喜歡,更喜歡的是生吃。"而在一篇《蔬食和涼拌》的小品中,他更以行家的口吻寫道:"涼拌蘿蔔,是該切成細絲的,用糖醋或醬油均可,外加麻油。不過,蘿蔔宜揀圓而且脆的,廣東的所謂"扒齒蘿蔔",是只宜煲湯,不宜涼拌的。"這些,也許可以視為一般南京人對蘿蔔的共同看法。
問題在於,"南京大蘿蔔"並不是指作為菜蔬的蘿蔔,而是指南京人。這裏到底蘊含著怎樣的人文密碼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大概是指南京人的敦厚和樸實;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說,也可能是指南京人的木納與愚笨。據有些人理解,《冶城蔬譜》中形容南京產的蘿蔔"碩大堅實,一顆七八兩重",其中便含有"蠢然一物"的意思。據說,在南京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過去地主收了佃戶的地租,便嘲笑佃戶如同地裏長的"大蘿蔔"一般。此說傳開去,南京人便有了這個雅號。
這一雅號如從正面理解,是一種褒揚。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語》說:"南都風尚,最為醇厚。"《正德江寧志》說:"(金陵)人物敦重質厚,罕儇巧浮偽。"都是說南京人自古有老實的一面。
然而,這種老實如果過了頭,也便有自以為是和冥頑不化之意,歷史上不乏這類故事。如清初王士禎 《香祖筆記》卷七有一則南京人故事,很生動地表現了南京人的特點:
江甯有西域賈胡,見人家幾上一石,欲買之。凡數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價。明日,賈胡來,驚歎道:"此至寶,惜無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時辰,每交一時,輒有紅蟢子布網其上;後網成,前網即消,乃天然日晷也。今蟢子磨損,何所用之?"不顧而去。
這個有名的故事,又見於桐西漫士的《聽雨閒談》。南京人的貌似精明而實質愚鈍,由此可見。
據說在近代,"南京大蘿蔔""上海阿木林"意義相近。上海人常把南京人視為"傻瓜""笨蛋",譏之為"南京大蘿蔔"。以至於有些南京人在表白自己的籍貫時,不願說是"南京",而要說是"江寧",就是生怕別人笑自己是"南京大蘿蔔"
南京雖然是六朝故都,但在近代卻落在了上海的後面。所以南京人在上海人面前,似乎矮了一頭。其實不但上海人堂而皇之地叫南京人"大蘿蔔",其他地方的人同樣堂而皇之地叫南京人"大蘿蔔",以示鄙視。朱自清在《我是揚州人》中說,揚州人除了叫南京人"大蘿蔔"之外,還叫他們"大舌頭",因為他們講話的口音很難聽。這裏順便說一句,對於南京話,表示不敢恭維的人很多。例如,張恨水在《魍魎世界》中寫道:"今天早上,在館子裏吃早點,遇著了她,她笑著和我點點頭,請我多捧場。南京話並不受聽,可是由她口裏說出來,像小鳥叫一樣。"陳白塵在《對人世的告別》中也說過:"這位劉巡官是南京人,講的一口南京方言。這種語言除了城南的老南京人以外,現在不易聽到了。當時,我們都認為劉子雲是個"大舌頭",印象很不佳。"曾見到民國時姚穎所著的《京話》一書,是專記南京掌故的,其中有一段記述一位南京老太太的話,將南京話的味道表現得淋漓盡致:"你這個害人的死丫頭!上次你這個死丫頭真害人不淺,選什麼"鍋蓋"(國代)、"碗蓋"的,我一個大字不識,誰曉得選張三、李四?現在又有新花樣來了,還要選"驢尾"(立委),真是活見鬼!"若用老南京話來說這一段妙語,保證令人捧腹。
在《京話》一書中,作者還寫到一位見了員警就不知所措、只等挨訓的南京人,並稱之為"一位土頭土腦的南京人"。這是不是對於"南京大蘿蔔"的一種形象化的闡釋呢?
南京人的"",其實是和他們的""相反相成的。一個氣勢洶洶、威風凜凜的南京人,有可能在一瞬間變成一攤爛泥、一隻狗熊。這是我親眼見過的。清人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記載說,咸豐年間,太平軍自武昌向南京進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而"金陵龍盤虎踞之區,雄師霧屯,芻糧山積,士女登陴,鹹誓死守,乃未及半年,遽為儀鳳門地雷所乘。賊據為偽都,曆十餘年不能猝拔。江蘇六合縣,以濱江僻邑,孤懸賊中,百戰解嚴,屢摧劇寇。故時有"紙糊南京城,鐵鑄六合縣"之謠"。六合縣為區區小縣,今屬南京市管轄。小小六合縣居然是"鐵鑄"的,堂堂南京城反而是"紙糊"的,其中固然有我們不可詳究的各種緣故,但人性的差異不能不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向來對於南京人的評價,有"六朝煙水氣""南京大蘿蔔"兩說。前者是說一種悠閒之態,林下之風,安然自得,與世無爭。後者卻是說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情況。關於南京人的這兩種不同秉性,很少有人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談。前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葉兆言寫的《南京人》一書,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六朝人物與南京大蘿蔔》。這似乎是第一次把南京人的兩種秉性放在一篇文章中來談,並企圖找出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的。文中有一條掌故令人發笑,有必要先行轉述:抗戰後南京征選市花,有人提梅花,有人提海棠,有人提櫻花,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忽然有人提出,南京的代表不是什麼花,而應該是"大蘿蔔"!其結果如何不知道,想來大概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書中對於"南京大蘿蔔"的看法是這樣的:
很多人談起南京人的愚蠢時,都忍不住要搖頭稱南京人為大蘿蔔。南京大蘿蔔無所謂褒貶,它純屬是紀實。用大蘿蔔來形容南京人,再合適也不過。南京人永遠也談不上精明。沒人說得清楚這個典故從何而來,雖然有人考證歷史上的南京的確出過大蘿蔔,但是從食用的角度來說,南京人愛吃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很小的楊花蘿蔔。
作者認為,"南京大蘿蔔"是對南京人的一種善意的譏笑。因為在南京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人認為"南京大蘿蔔"是意味著"淳樸""熱情""保守"。換言之,"南京大蘿蔔""實心眼兒"。這實際上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認為"南京大蘿蔔"是褒多貶少的一個稱號。作者進一步指出:"南京大蘿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間的殘留,也就是所謂"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自由散漫,做事不緊不慢,這點悠閒,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他認為,"南京大蘿蔔"在許多事情上都有些遲鈍:
不能說南京人對於錢無動於衷,誰也不會與錢有仇。我們只能說南京是一個不太善於抓住機遇的城市,這個城市裏,更多的是一些不太善於抓住機遇的人。
但願南京人看到這裏的時候不會生氣。不過,他們如果這麼容易生氣,他們也就不是"大蘿蔔"了。
其實,南京人除了"大蘿蔔"之外,還有一個稱號,叫"拐子"。如清人陳森《品花寶鑒》第五十九回說:"這南京地方,十八省人都有的,有一種人以拐騙為業,叫做"拐子""慕真山人《青樓寶鑒》第四十回說:"南京人是不善者多,咸以刁詐成風,奸謀為念,世俗有"南京拐子"之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z107&aid=4251932

 回應文章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好意思,
2010/07/23 09:38

大陸的面積對我們台灣而言太大了,

就好像很多的國家一樣,

聽說各省民情不同,

不知版主家鄉哪裡,

是否方便跟我們說?

不方便的話也沒關係喔!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精衛填海(yz107) 於 2010-07-23 11:30 回覆:

是啊。大陸最小的省份也比台灣大,台灣面積只有兩個大連大,與新疆一個自治州石河子比只有一半大。

在同一個省份民情就不同了。江蘇在大陸屬於最小的省份,我在揚州生活,可是到了蘇州、無錫就聽不懂他們的方言像聽鳥語嘰嘰喳喳不知所雲。

在春秋時期我們這兒成立過古邗國,現在還有邗國的城牆存在。再後來被夫差兼併,開始開鑿運河,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將中國的運河連起來形成京杭大運河,由於楊廣的思維太超前不被當時人理解被誣衊為暴政。京杭運河帶來了兩岸人民上千年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南水北調,功在千秋。直到滿清多爾袞入關發生揚州十日屠城,揚州城只剩下兩戶人家賈家與馬家,現在的揚州人多是移民後代。我是新移民啦,到揚州時間才二十年,揚州土話我也聽不懂。

揚州自古屬於休閒城市,早上皮包上(喝早茶),晚上水包皮(沐浴)。人們生活得很安逸,重工業少,污染也少,經濟不溫不火。

隋朝以後揚州已經成為消費城市,鹽商富甲腰纏萬貫來消費,全國各地的歌姬來淘金,揚州出美女開始名揚海內外。其實她們來自全國各地,不是揚州人啦。那個杜牧大嫖客在揚州醉生夢死十年,寫下“十年一覺揚州夢”,寫給妓女的詩“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被當成愛情的見證,真是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