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7 18:06:37瀏覽2321|回應5|推薦88 | |
日前遇到學校退休的數學老師,他現在每天早日固定五點起床,騎腳踏車繞鄉間小路一個半小時,呼吸新鮮空氣,下午至球場打兩個鐘頭網球,假日則約三五好友爬山、旅遊觀光,生活過得愜意。 當我欣羨之餘,他卻道出近一年來為了他的三女兒的事,忙得心力交瘁,我不免覺得好奇,三女兒就讀醫學系,應該是所有孩子中最令人放心的,怎麼會成為他煩惱的根源呢? 三女兒從小成績名列前茅,傳統觀念課業優異學生的第一選擇都是醫學系,同事也希望她將來能成為醫生,而她自己從國中開始,便立志要考上醫學系。 以她的資質加上積極的態度,輕易便考上醫學系,一路讀到六年級至奇美醫院見習,見習醫生只旁觀而不實際參與醫療,較無工作壓力,看似一切順遂。 七年級擔任實習醫師,則須在醫生指導下執行醫療行為,在一次治療過程中,病人的血液噴出,雖未噴到眼睛,但這次經驗讓她有了恐懼,而實習醫師輪值,經常36小時無法闔眼,更讓她無法承受,開始吵著不要實習了,希望辦理休學,但這已是醫學系的最後一年,如果無法克服度過,等於前六年都白唸了。 她選擇醫科,除了家人的期盼與同儕的效仿外,對醫生工作一知半解是主因,在她的印象中醫生就是身著白袍,看診開藥,是個再單純不過的職業。直至實習時才真正體會,當醫生不只要會唸書,還有許多繁重且具挑戰性的實務經驗等著她,當下才醒悟這並非她所想要的。 同事一面尋求教授與諮商師的協助,幫忙作心理建設與輔導,另一方面夫婦倆與女兒懇談,希望她絕不要輕言放棄,最起碼先熬過這一年,取得畢業證書考取醫師證照,屆時若有其他計畫再作打算。 在這一年裡,同事每日開車四、五十公里,接送女兒上下班,就是要讓她感受背後有家人作為後盾。在家人耐心陪伴下,終於熬過去了,六月份即將畢業,不過夫婦已有共識,孩子如果仍無意願,絕對不會強迫她,畢竟人生還有許多路可以選擇,無論以後走研究路線或擔任公職,孩子長大了、心智已成熟,知道未來的目標與方向,父母此時只須在旁默默地傾聽與支持。 在同事敘述整件事的過程,看到的不是無奈與可惜,而是父母對女兒的不捨,從同事如釋重負的喜悅表情中,可看出一家人已從陰霾中走出來。 不是人人都適合當醫師,與我同事女兒類似狀況者,相信大有人在,只是他(她)們最終硬撐著完成學業,當了正式醫師,賺了錢也獲取社會地位,滿足物質的欲望,表面看來風風光光,但內心懊悔不已。 同事最小的兒子現在就讀明星高中,成績也十分優異,明年應可考上醫學系,但有了女兒的前車之鑑,他要兒子不要受同儕與世俗的牽絆,真正掌握興趣所在,讀自己想讀的科系。 現今功利思想充斥,多數學生選擇自然組或跨組,然而當中有許多學生對自然科或社會科根本沒有興趣,之所以會作出如此抉擇,無非是考慮到「出路與錢途」,但只重「出路與錢途」而不論興趣的結果,不僅高中三年、大學四年讀得辛苦難過,未來也可能因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而痛苦一輩子,莘莘學子千萬要慎思呀!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