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魚籃婦觀音的故事與法相之創作變遷來自於漢傳佛教
2012/03/05 22:48:49瀏覽8034|回應2|推薦16

 

魚籃婦觀音的故事與法相之創作變遷來自於漢傳佛教

 

有人說佛菩薩法相不能創作!?但事實上,佛菩薩本來就是無相的境界了,怎麼還會有法相的創作問題呢???佛菩薩無相,而執著於「相」的眾生又無法離相而修,因此才會有佛菩薩像的產生,主要是讓眾生能方便觀想,這就是佛菩薩「以相說法」的重要意義。既然如此,那尊佛菩薩法相不是惟心所造而創作出來的呢?

 

1.

〈圖一〉明朝魚籃婦觀音像〈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魚籃婦觀音像法像,左手持魚籃,右手持唸珠,身著白素衣,腳穿著拖鞋,整體表現感覺很素雅。

 

〝魚籃婦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尊。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裡有提及「應以小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身相〞為魚籃婦觀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

 

   雖有此記載,然而,末學卻對此說法常存質疑!?因為世俗上所流通之魚籃婦觀音像,多為手持魚籃的婦女相,為何祂的化身相不是婦女相!而卻是小王身相呢!?化身相與應身相似乎不搭嘎!?這點實在讓末學不解,真不知道這是以什麼標準來界定的說法!?

 

   一般常見的魚籃婦觀音像,大多數為婦女提著魚籃的形象。有村姑相的造型也有仕女相的造型。有直接以應身相〈觀音身著白衣頭戴風帽〉手提魚籃來呈現的造型,後來更出現乘騎大鯉魚手提魚籃的造型,總之,魚籃婦觀音的重要特徵就是手提著魚籃的形象。

 

2.

〈圖二〉清代刻板紙馬畫

此魚籃婦觀音法相,左手持釣竿,右手持魚籃,穿著像仕女,身上還批著飄帶有如仙女,刻板紙畫上還有註明魚籃菩薩的字。

 

   有此一說,魚籃婦觀音像係起源於唐代漢傳佛教,但末學卻認為應該是起源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可能性較大,畢竟漢傳佛教還是以正信佛教經典為主導,然而,民間信仰卻大部份出自於文學小說故事為主流。

 

   但是,又有魚籃觀音之像乃唐代人,誤以龐蘊居士之女靈照持籃之像所訛傳而來的說法!?不過這只是個傳說,因為靈照持籃之像並無保存流傳,因此也無法比照考證。總之結論,就是魚籃婦觀音確實是中國所創作出來的形象,所以會造成化身相與應身相不符合,這現象也情有可原。

 

3.

〈圖三〉清代魚籃觀音畫像

此魚籃觀音畫像,很符合村姑造型的打扮。右手提著魚籃,左手拉著衣裙,打赤腳卻穿著華麗。

 

魚籃觀音的故事

   此觀音因手持魚籃而得名,又名魚籃大士。據《觀音感應傳》記載,唐憲宗元和十二年,陝右地方金沙灘來了一位手提魚籃的絕色美女,許多男人都為賣魚女的美艷傾倒,而向她求婚。賣魚美女說:「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普門品〉,我就嫁給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三十幾人,賣魚女又說:「誰能在一天之間背熟《金剛經》,我就做他的妻子。」結果也有十幾人能背。賣魚女再要他們三天間背熟《法華經》,終於僅有馬郎做到。

 

      沒想到在新婚之日,賣魚女卻暴斃死亡,從此馬郎天天誦唸各種經文,漸漸對佛法有了感悟。馬郎因感念愛妻,因此情執而將其雕成生前賣魚婦之形像作為留念。數月後,有一個身著紫袍的和尚,忽然找上門來告知馬郎,其實那位賣魚女是觀世音的化身。因為馬郎所住的地方居民,只知習箭射獵、捕魚殺生,不知有佛法僧三寶,因此觀音才會化身美女,教大家誦唸佛經,點化大眾。馬郎後來在和尚指點下打開賣魚女的墳墓,只見棺裡只留著一副黃金鎖子骨,才相信這位美人,真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

 

4.

〈圖四〉仿清代魚籃觀音畫像

此圖與上圖〈圖三〉比對之下,可以看出此魚籃觀音圖,是臨摹〈圖三〉的清代魚籃觀音畫像。圖中魚籃觀音,雖然背景不同,以及衣服花紋有稍作改變,但其體態與勾勒線條卻都是一樣,但是這幅畫的臉部臨摹似乎走樣了。雖說是賣魚女,不過年紀上看來似乎老了很多。即使面部沒有皺紋出現,但乍看下不如稱她為賣魚奶奶來得恰當,或許是個人審美觀的差異吧?

 

   以上《觀音感應傳》這個有關魚籃觀音的故事,是最廣為流傳的故事。在這篇故事之前後版本中,也曾被作過多次修飾與改編。早期傳說中的故事男主角「馬郎」,據說是位獵戶頭目。擒賊先擒王之理,因此觀音必須先度化這位極具影響力之人物。

 

   然而,後來文學撰寫者認為此故事部分欠缺邏輯,因為一般的獵戶大部分都是目不識丁的粗人,或許連要寫自己的名子都成問題,那還有看書背經文的能力。因此又將本為獵戶頭兒的馬郎,改成一位少年就繼承家業的大莊園主,雖有讀過書,但卻仗勢欺人,因此為觀音渡化的首選人物。

 

5.

〈圖五〉水墨畫的魚籃觀音

此觀音畫法為水墨畫的技法,而非工筆畫法。此魚籃觀音之形象,是直接以觀音的應身相來表現,十足的觀音打扮與造型,而非賣魚的村姑像造型。雖然左手提著魚籃,右手卻拿著拂塵,身上有飄帶還騰雲駕霧,而不是行走於路面上。從這些特徵來判斷,似乎摻雜了道教神仙畫像的色彩。

 

   魚籃觀音的故事,既然不是出自於正統佛教經典,又歷經各個朝代的洗禮,也受到多次的改編。人總是崇善完美主義的故事情節,在魚籃觀音的故事內容,有很多細節都被完美化了。例如賣魚女所賣之魚,原本是單純的賣魚,最後卻延伸為賣魚是提倡放生的善行。

 

   故事中的男主角馬郎,原本只是被渡化之後心性改變,成為一位唸佛行善之人,然而,還有故事改編,馬郎最後受到感化而出家當和尚了。因此,不只是魚籃婦觀音像,是被中國民間信仰故事所創作出來,甚至連魚籃觀音的故事也是因宣化佛教信仰,而被創作且經過多次美化改編後,成為一個圓滿的佛教宣化故事。

 

6.

〈圖六〉應身相的魚籃觀音造型

此魚籃觀音雙手提著魚籃,因為是以觀音的應身相來表現的造型,因此免不了觀音菩薩頭上有頭光,腳踏蓮臺的標準配備。魚籃觀音乘坐著蓮臺飄浮在水面上,身旁的水面上還跳出一條魚!意圖不明?不知此畫創作者是要彰顯何意。

 

   魚籃婦觀音的創作原由,可以追朔到原始的故事版本。根據文獻記載,魚籃婦觀音應該是源自於《延州女子的傳奇》所演變而來的改編故事,其原因是因為《延州女子的傳奇》之故事內容有涉及與〝性〞相關的內容,對於中國保守的儒家思想之道統相互違背,因此才被加以改編修正。

  

   《延州女子的傳奇》比魚籃婦觀音《魚籃寶卷》的故事還要早出現幾十年。《延州女子的傳奇》約在唐代大曆年間(西元 766-779 ),故事內容描述:住在陜西東部延州的一位女子。這女子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發生性關係,然而,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男人,據說從此斷慾。

 

   被當作蕩婦的這名女子在二十四歲時就死了,然後被隨便埋在路邊的公墓裡。後來有位西域的僧人來到女子的墓前焚香致敬,那些憎恨這個女子的村民們,紛紛前來詢問這位和尚為何要理會這個人盡可夫、寡廉鮮恥的女人?和尚表示:這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薩慈悲的示現。僧人並且預言她的骨骸會像連成一串的金鍊,因為那是證明菩薩的證據之一。當那女子的墳被打開時,她全身的骨骸果真像金鍊子一般串在一起。

 

7.

〈圖七〉仕女造型的魚籃觀音

此魚籃婦觀音左手提著魚籃,右手作出豫摸籃中魚的姿態,雖如村姑造型的髮綁頭巾,但身形如仕女打扮不露足部,身著披巾〈此為仕女的披巾,而非仙女的飄帶〉,十足古典美人的造型。

 

   延州女子的傳奇故事,其實也可以在佛教經典中找到依據。佛教認為淫慾是墮入生死輪迴的禍首,唯有斷淫慾方能解脫。印度佛教故事有載,婆須蜜多( Vasumitra )這位美麗的女神,可以視為高明的誘惑者。在《華嚴經》第三十九品〈入法界品〉中,她告訴善財童子,她用這種方式教導所有充滿激情來到她這的男人,這使得他們得以從情欲中獲得解脫。她沒有分別地提供他們想要的,來滿足他們的欲望,並藉此使他們捨慾除念,從此斷慾。

  

   有些人一見到她就滅除了熱情,有些人僅需要與她說話,或是握著她的手,或待在她的身邊,或凝視著她,或擁抱她,或親吻她,也能消除他們的情慾。以上這段經典的真實意,是在呈現佛法的「永絕其淫」之道理,它所代表的智慧是「先以慾鈎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法門。而魚籃婦觀音的故事,也恰巧是這個用意,因此可說魚籃婦觀音,是引用於這個故事的原由之可信度相當高。

 

8.

〈圖八〉騎著鯉魚的魚籃觀音

   此觀音也被稱之為魚籃觀音,只是對此說法我感到很納悶!?此觀音手中並沒有見到任何與魚籃相關之物,為何會被稱之為魚籃觀音實在不解?在我研究觀音法像的經驗中,曾經見過許多版本的魚籃觀音畫像,無論觀音身型打扮造型如何,最基本的配備就是這個魚籃,若沒有了這個魚籃豈能稱之為魚籃觀音呢。後來經由研究觀音法像,與觀音的故事中才發現,其實這個騎鯉觀音法像,祂的確是由魚籃觀音所演變出來的法像。本文章最後一段會提及原由。

 

   魚籃觀音從唐代到宋代,此故事經改篇後版本甚多,一般人主要是經由民間故事與寶卷而得知,後來延伸出《魚籃寶卷》、《提籃卷》、《賣魚寶卷》、《西瓜寶卷》等。這些作品必定比《香山寶卷》魚籃觀音的故事成書的時間更晚,這些故事內容的女主角之生平細節(如生日、年齡、身分等)都很相似。有趣的是,儘管在細節上有相當多的變化,但這些故事都呈現出女主角以提供婚姻為誘餌,而最後並未完婚的情節。當這些故事,尤其馬郎婦(魚籃觀音)的版本留存下來時,延州女子的故事就漸漸消失了。

  

   從這點也可以聯想到,從開放的前唐思想,無疑是起因於強烈的密教風格。隨著唐代之後密教在中國的衰微,以及宋代以來新儒家對正當的「性」之強烈主張,對一般讀者而言,這個有明顯「性」的描述,與突破傳統、轉化價值「妓女即是菩薩」的故事,實在是太過讓人震驚了,因此延州女子的故事就沒有在這些寶卷中流傳下來。

 

9.

〈圖九〉魚籃觀音這尊真是太勁爆了

此魚籃觀音為大陸油畫家「夢生」所畫。有人問他為何將魚籃婦觀音畫得如此暴露?他表示,這不就是最直接的誘惑嗎?

其實這種被質疑的事情,我也曾經遇見過,請點入回顧我這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yuyukuo6/article?mid=971&prev=16803&next=872&l=f&fid=39

事實上,古印度佛菩薩的法相,比我們漢傳佛教的佛相,更暴露的還有很多呢。後來傳到西藏的佛教,其佛菩薩法像不是更勁爆嗎。這些法像的真實意,並非是我們心外法的表象,我們應該再更深層去思考,其法像〝以相說法〞的意境。

 

   魚藍婦觀音起於唐代,在宋代開始有人供奉,不過早期的魚籃婦觀音像都沒有完整的被保存下來,如今最早期而又有被保留下來的魚籃婦觀音像,就是明代所留下來的魚籃婦觀音畫像,〈見圖一〉那尊明朝的魚籃婦觀音,面如鵝蛋,五官清秀,在明代的畫家手筆下,裝扮成年輕貌美,手提魚籃的賣魚少婦之特徵,在魚藍婦觀音的故事裡,與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顯得更加寫實。

 

   現代有許多畫家所畫的魚籃婦觀音,常常會將魚籃婦的造形,直接以觀音菩薩著白衣〈應身相〉,頭戴白風帽的菩薩特徵來呈現,試圖突顯魚籃婦就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這種表現手法似乎有些失真,因為與賣魚婦之相懸殊。不過,這也是很多現代畫師無奈的表現方式,若不以此特徵來突顯魚籃婦就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又怕欣賞者將魚籃婦觀音圖當成一幅普通賣魚婦的人像畫。

 

   由於許多畫家將觀音應身相,直接畫成魚籃婦觀音,因此又延伸出一些新版本的觀音故事。觀音手提魚籃又騎在鯉魚上,這幅畫事實上與魚籃婦觀音的故事,以相說法之意義已經脫節了,因此又出現一個「觀音收服鯉魚精」的民間故事了,並同時出現了騎鯉觀音的造型。

 

   見圖八,觀音手上的魚籃已經消失了,有人依然稱祂為魚籃觀音,有人則重新命名這尊觀音為騎鯉觀音。但不知是因為此圖而延伸出「觀音收服鯉魚精」的民間故事,還是先有觀音收服鯉魚精的故事,才出現此法像的創作靈感,目前也無法考證。總之,觀音的慈悲與廣大願力,除了法相不斷出現新造型以外,就連觀音的故事也出現不斷更新的現象,這是無法否認觀音信仰之魅力所在。

 

10.

〈圖十〉魚籃觀音~我的新作品創作

   此觀音造型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多方面的構思而成的。從佛教經典,觀音民間故事,以及欣賞參考歷代觀音法相,最後創作出這尊魚籃婦觀音像。此觀音是化身相,因此頭光並沒有畫出來,但因為是以仕女型態呈現,怕被誤以為這是一般仕女圖,所以我將觀音的重要特徵,頂戴化佛也呈現出來。

 

   魚籃婦右手提著魚籃,左手拿著經書〈妙法蓮華經〉。造型上,因為是賣魚婦,所以頭扎頭巾。身著仕女服飾,是因為仕女的書香味氣質,手拿經書的造型,會比赤足的村姑相更得體。這就是配合魚籃婦觀音的故事,所創作而出的法相,我認為經書在此畫面上,也佔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馬郎因背妙法蓮華經而取得魚籃婦之故,因此才將經書畫在魚婦手上,這也是一個佛菩薩「以相說法」的重要意境。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yukuo6&aid=6178318

 回應文章

How R 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圖十
2012/03/17 23:23

圖十的魚籃觀音像蠻好看的,大家應能接受吧,很棒的創作.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yuyukuo6) 於 2012-03-21 10:17 回覆:
謝謝您的讚嘆哦

雅筑 清淨蓮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以分享到fb ?
2012/03/06 13:52

不知道您文章與作畫可以分享到fb嗎?

還是您有fb ?


普賢行願品:

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

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雅 筑 合十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yuyukuo6) 於 2012-03-07 10:25 回覆:

我知道

不過我很少使用fb

謝謝師姐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