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6 22:17:26瀏覽427|回應4|推薦38 | |
民國51年1月我被派到台東縣鹿野鄉鹿鳴橋的「水利局第六水文站」工作,後來在民國52年9月「葛樂禮颱風」時,我被調回台北市青島東路的「台灣省水利局」上班,民國60年12月被派去非洲「象牙海岸共和國」擔任水利技師,從此離開台北市,我總共在台北市住了8年多,至今還留下一些零散的回憶。 台灣在民國56年之前有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及高雄市等五個省轄市,台北市府的預算由台灣省政府審查,台北市的市府官員要接受省議員質詢;因為台北市是台灣的首善之都在民國56年時升格為直轄市,直接受行政院管轄,市務則受台北市議會監督,地位與台灣省政府同一位階,但那時候台北市還沒有開始發展,各種生活還很原始,茲將那段時間(民國52年~60年)我住在台北市記憶所及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等分段記述於下: 【食】,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也沒有統一、全家等便利商店,麵包店也不多,「早餐」都是在家吃稀飯配醬瓜,偶爾會到豆漿店喝豆漿或杏仁茶配燒餅油條,「午餐」我們上班族都是從家裡帶便當,「晚餐」都回家吃,除了參加婚宴喜慶很少有機會上餐廳,台北市面上有很多的「雜貨小店」專門賣菸酒、飲料餅乾等雜貨;我的工作是遇到「颱風警報」時必須留在辦公室值班,將全台各地(含台北市)的降雨量、水位等即時資料登錄,如果台北橋、中山橋、中正橋等水文站的河川水位超過警戒線則必須報告長官等,值班時有便當吃、晚上還有麵包。 【衣】,那時侯台灣各地的加工出口區開始外銷各類的紡織製品,所以衣服很便宜,公務員除了長官會穿西裝外,一般上班族的穿著和現在沒有太大的差別。 【住】,我在台北上班的時候都是租房子住,因為當年公務員的薪水很低,一家人全都住在幾坪大的房間,房子簡陋窄小,因為薪水少連吃飯都成問題,買房子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當年台北市最高的大樓是在台北火車站前的一棟大樓,記得當年因為該大樓有11樓,高度超過旁邊馬路寬度二倍而被拆掉了一樓。 【行】,當年還沒有捷運,機車也不多,上班、上學除了走路之外就是騎腳踏車或搭乘「公車」,當年的公車沒有空調,車上有個隨車小姐,上車時車掌小姐要剪票,學生有優待票,但是要由學校代為申請每個月也限制乘車的次數,台北市街頭還有公車售票亭,兼賣報紙、香煙等日用品,民國60年代台北市開始淘汰三輪車,而逐漸以計程車取代但數量不多;遠程的交通工具則是火車,那段期間台鐵的火車頭正逐漸的由燃煤蒸氣改為柴油引擎,遠程的公路運輸則全部都是省營的「台灣省公路局」汽車,當時最有名的是「金馬號」,很多年輕小姐都以考上金馬號小姐為榮。 【教育】,當年台灣教育程度不高,原因一則是人民很窮,二則是高等教育的學校不多,平均教育程度約是初中畢業(現在的國中),還有很多人身份證上登載「不識字」呢,早年台灣約只有七所大學,台北市就站了四所,計有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及文化大學,以前採用「大學、專科聯考」,能考上大學是很困難的事,連專科學校也很難考,我的小學同學大都是讀 師範、高工、高農或高商,以前最賺錢的行業就是「開學校及開寺廟」,後來專科學校幾乎都升格為科技大學,現在的大學則因為招不到學生而面臨關門的問題,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言。 【娛樂】,當年只有台視、中視及華視三個電視台,除了新聞報導之外也沒有什麼娛樂節目可看,最主要的娛樂是聽廣播電台的節目或看電影,那時侯的電影很多都是來自香港,電影院的生意不錯,大都是武打片及愛情片,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曾轟動全台,「明星凌波」登台就有觀眾往台上丟金飾及現金,而李小龍的武打片如「精武門」等影片還轟動到非洲(我是在西非的象牙海岸共和國的電影院看的,高潮時全場觀眾大聲尖叫或鼓掌)呢,那時侯台灣因為交通不便,加上出國管制非常嚴格,所以旅遊行業還沒有開始發展。 【鬧區】 「鬧區」,當年台北市的東區還是一片稻田,精華地區是「中山北路」、「中華路」、「西門町」、「萬華龍山寺」、「延平北路」、「圓環」、「迪化街」一帶,在台北市鐵路還沒有地下化之前,中華路非常的熱鬧,尤其是週末假期人潮洶湧、車水馬龍,但後來鐵路地下化一段時間之後中華商場也被拆除走入歷史。 【用水】 石門水庫在民國52年完工,翡翠水庫在民國76年完工,當年台北市的自來水水源供應不足,很多用水都靠抽取地下水,造成台北市長期地層下陷的嚴重問題,後來在翡翠水庫完成後政府取締抽取地下水才解決了台北市地層下陷的問;像印尼首都雅加達及泰國首都曼谷都因地下水超抽而引起地層的下陷問題而必須遷都,台北市幸好興建了翡翠水庫而避免了因地層下陷而造成淹水等各種問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