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颱風來了!有些人很高興可以放【颱風假】,在此談談石門水庫恐怖的往事,也許看了之後你就不會那麼喜歡颱風來了
2023/09/05 11:55:37瀏覽1903|回應1|推薦34

   自從2019年8月24日【白鹿颱風】登陸台灣之後,直到2023年9月4日【海葵颱風】打斷了連續1,471天沒有颱風登陸台灣的記錄,其間計有近百個颱風閃開台灣而過,雖然沒有颱風為台灣帶來的災害,但卻也造成台灣好幾年各地的水庫差點見底的乾旱危機,台灣的用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颱風所帶來的雨量儲存在水庫中的「蓄水量」,在颱風登陸前我查看了經濟部水利署全球資訊網的「水庫水情一覽表」,大水庫的蓄水量除了曾文水庫、翡翠水庫約在7成多左右,石門、寶二、鯉魚山、德基、日月潭、南化、湖山等較大型水庫幾乎已接近滿庫,其他 新山、寶山、永和山、明德、仁義潭、蘭潭、阿公店與牡丹等中、小型水庫也都在滿水位或七成以上的蓄水量,我心裡感覺很不安,就怕當年「石門水庫」遇到「葛樂禮颱風」的老事重演。

    台灣因為「山高河流短」,下雨後雨水很快就會從高處流入大海,所以必須在適當的地點興建水庫蓄水,「水庫」有 防洪、發電、灌溉、給水、觀光、涵養地下水等功能,河川上游的水庫如果已經蓄滿了水,再遇到大豪雨就必需洩洪(要不然水庫可能會崩潰),下豪雨時水庫洩洪會讓下游地區的水災更加嚴重(如北京市旁的涿州),但萬一水庫先洩洪讓出空間來「蓄洪」,偏偏遇到水庫集水區長久不再下雨,那水庫的蓄水量就無法滿足水庫下游的民生、工業以及農業用水,所以水庫的管理極為複雜兩難,石門水庫在1963年剛剛完工時就曾遇到葛樂禮颱風帶來歷史性的豪雨,當水庫蓄水已接近滿水位時,興建水庫的總工程司顧文魁站在壩頂上,心焦如焚,萬一潰壩,他決定要與石門水庫共存亡,好在後來雨勢減小,水庫才撐了過來。

  

   依據水利署電子報. 2016, (202). 黃世傑先生的口述歷史有一段關於石門水庫的洩洪故事,我覺得我一定要講一講葛樂禮颱風。石門水庫開始蓄水後的當年九月十一日(按:民國52),來了一個葛樂禮颱風,超大的洪水淹沒了中永和及板橋、新莊、三重、蘆洲一帶,也許你們大概還年輕,在這些地方,普通人家的家裡面淹水大約都有五尺深,當時很多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都住在中永和地區,因此都淹了三天之久,他們就怪罪於石門水庫「放水」,我們是百口莫辯。雖然向外說明不是「放水」是「洩洪」,因為水庫已達滿水位,非洩洪不可,不過外人很難了解。顧文魁親自帶了水桶、臉盆到立法院的台上去表演,他在上面擺了一個臉盆,臉盆稍為傾斜了一點,桌子下方就擺一個水桶,從上面澆水到臉盆裏去,表示天上下雨,臉盆裝滿了之後,就從斜邊流下到水桶裡去,這個就是斜坡溢洪道,水滿了非流下來不可,不然這些水要到哪裡去呢?從大漢溪流到台北盆地去了。他說:「這雨是從天上下下來的,沒有石門水庫,它還是會下,你怪天,上天還是要下,而我告訴你,石門水庫第一年完工之後,僅僅儲存了一點水,上面還有將近兩億五千萬立方公尺的肚量,水庫是在裝滿了之後才開始洩洪的,如果沒有石門水庫的話,你那個地方至少還要多淹30公分深的水,因為石門水庫將大漢溪初期的洪水擋住了。就淡水河來說,還有新店溪同基隆河,這三條河流的洪峰如果混在一起的話,台北的淹水情形會更加的嚴重。」這次颱風三天內的雨量逾1700公厘,破了台灣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是人力不能防止的天災。

   我剛好在1963年9月11日奉令由位於台東的水利局第六水文站調回台北市青島東路的台灣省水利局上班,火車因為葛樂禮颱風帶來的豪雨濁水溪水暴漲而半路停開,颱風過後回到水利局上班,幫忙調查葛樂禮颱風的災情,也親眼目睹大漢溪、新店溪及淡水河兩岸的低窪地區,連同台北市的迪化街一帶颱風過後嚴重淹水的災情,而石門水庫是一個「土石壩」,洪水若越過堤頂將會造成水庫崩潰,如果石門水庫潰壩則下游地區包括台北盆地將會全部泡在洪水中,葛樂禮颱風後,石門水庫為了提高它的排洪能力,增設二條每秒各排一千二百立方公尺的排洪隧道以增加它的安全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tsamia&aid=179798669

 回應文章

竹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9/05 16:07

小時候家住板橋江子翠.幾乎每年颱風來都會淹水.有時一年淹好幾次

葛樂禮颱風當年我讀小學4年級.

聽說石門水庫放水因此淹了3天.真的是不可磨滅的回憶!


        
samia(ytsamia) 於 2023-09-05 16:43 回覆:
颱風時大家往家裡躲,我們這些「水利人員」卻得往外跑,因為要加班「看河川水位」、「測量河川流量」、「查看堤防、排水情況」,所以聽到颱風就怕,葛樂禮颱風後我們分區調查淹水災情,非常忙碌至今已60年了我還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