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追求歷史定位,試圖提出耳目一新的考監人事,「超越黨派」的想法雖發聾振瞶,但各方不能盡如人意,檯面下的風暴已隱然成形;政治做為志業,理念非常重要,但現實也不能偏廢,在理想與現實求得完美的平衡,應該是新總統的第一項修煉。
現在看來,馬總統的作風,跟馬主席、馬市長、甚至馬部長,沒有太大差別;他當法務部長時抓賄防貪,惹毛了地方派系與黨國大老;當台北市長驟然取消里長事務費,一次得罪所有樁腳;當國民黨主席時又堅持初選制度,國親幾乎決裂, 例子不勝枚舉。
馬總統一貫作風,就是強調理念,卻又忽略現實,缺乏了圓融手段,反而讓助力轉為阻力。「超越黨派」不能說是不對,但目的十足正當,手段卻太過粗糙,卻讓盟友有屈辱的感覺。
對親民黨來說,你要超越黨派,當初何必函請政黨推薦?國民黨也不好受。當初說要成立監委提名審薦委員會的也是馬主席,結果嚴謹地推舉八名監委建議名單,這次竟然只用了二人,那當初是辦家家酒嗎?當初對名單讚賞有加,現在為何棄之如敝屣?
若將事件放進泛藍內部恩怨情仇的網絡考慮,更讓親民黨情何以堪,橘軍推薦全軍覆沒,新黨卻有三席,當初選舉協調時顧全大局對讓的親民黨,難道真是用過即丟的衛生紙?連蕞爾台聯都能在監委、內閣搶到席次,親民黨難道就比台聯差嗎?
整個人事案就像壓力鍋,掀蓋前不會爆發,很多問題其實可以事前化解,可惜馬營沒人勇於任事。接下來立法院行使同意權,雖然否決不易,但只要有一人不過,馬的威信就會受到重挫。
面對各方利益角逐,總統的抗壓性是很重要,只是許多壓力可以事前化解,事情不必弄得這麼劍拔弩張。政治是一門溝通的藝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馬總統既然期許自己當全民總統,何妨從蕭牆之內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