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06 01:16:52瀏覽463|回應1|推薦2 | |
───── 郭雪湖百歲回顧展 ───── 元月九日及二十九日, 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先後都刊登過一幅膠彩畫作品--「南街殷賑」, 是郭雪湖的代表作。 作品中的景色就是古早以前的迪化街街景。不過, 兩家報紙所刊登的畫作卻是一反一正, 當時讓我相當迷惑, 是畫家將相同的題材畫了兩張嗎? 心頭的那點疑惑今天總算有了個了結。 我會念茲在茲, 主要還是這張畫作十分讓我著迷。對台灣的老街老景, 我一向殊為迷戀, 總覺得比現在台北東區的面貌更具魅力。東區的現代化, 是一種全球化的表徵, 其實在哪一個大都市裡都差不了多少。倒是那些如今已經有些頹廢了的, 似乎已算過時了的老舊街坊, 才更能代表台灣真正的氣息與曾經風貌。 迪化街當年的繁榮熱鬧, 都可從這幅畫面約略體會。街上樓房商店節次鱗比, 樓高有四、五層, 顯示出當時殷商富賈都群聚在此, 樓宇上的什麼廣告、商標、牌匾的, 都一清二楚的畫上、寫上。樓下街面人潮擁擠, 樓上人影的一舉一動也清晰可見, 甚至連婦女的衣服式樣和佩戴的飾物都能夠看得清楚。不由得讓人想像要花多少心血和時間, 才能表現得如此細密精緻! 即使老照片也發揮不了如此的吸引力, 因為畫作可以選擇性地, 將當時生活裡所有精彩的事物都集中強調。迪化街的特色就此更加繪聲繪影地躍然於畫面, 也因此更加迷人。 今天去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觀賞這幅作品的畫家--郭雪湖的畫展, 使我對這位畫家的作風更多了一重認識。他不但畫很多台灣早期的景物, 而且還畫了很多國外的風景。畫家曾旅行過許多地方, 足跡曾到過美國的阿拉斯加、舊金山、鳳凰城、大峽谷, 以及印度、日本等地, 這是從他的作品裡綜合出來的 。 如果是一位現代年輕的畫家, 跑跑這些地方也沒什麼稀奇。但是這位郭雪湖今年已經一百歲了, 以這個年齡來推算, 他能在那麼多年以前就「足跡遍天下」, 還真不簡單, 也真是幸運。 總括他的作風, 可說是溶合了水墨、彩墨、膠彩和西畫畫法於一爐, 所以比單純一種的畫法更加有看頭、有趣味。他有些作品可以明顯的歸類為中國傳統畫法, 有些日本味較濃厚, 有些則中西合璧, 既有中畫傳統的筆法, 也有西式的構圖, 並不拘泥。 該給人視野壯闊的就有大筆大面的舖陳。其中幾幅大峽谷的寫生作品, 即使以全然西畫的方式表現, 也未必能勝過其氣勢。他作品的精神仍是東方的, 形色之外, 省去了許多光影的瑣細, 卻又大膽的重整了大石塊的光影與細節。舊金山的市容, 高樓林立的描繪之外, 它們在有雲霧或向晚的大氣之中那種模糊的身影, 都在他畫筆下精簡地再現。該要精緻細描的, 也絕對耐心十足到令人歎為觀止。像作品「芝山岩」, 繁花綠葉的盛景, 一花一葉都是工筆細描, 簡直不敢想像他花了多少功夫和眼力, 才能完成這麼一幅巨作。 他還畫了不少「台北的北門」「霧社的林家花園」, 讓我們在玩賞形色組合的同時, 也約略了解當時的民生狀況, 殊為可貴。他又畫了在海浪上搖晃著的「帆船」, 全都色彩清亮明朗, 能讓觀賞者感染到好心情。從作品來認識畫家的個性, 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 可以判斷, 這位畫家必然生性樂觀, 又開朗自在。 此外, 展覽現場還展出他許多速寫簿, 讓我們欣賞到他日常在資料的收集和筆法的練習上認真的態度, 果然沒有倖至的成就 。 而且那些速寫簿每一本都保存得非常完善, 這筆功勞可能應歸於他自己的好習慣, 也可能該歸功於他家人的善於整理及體貼。 簡介上說, 他從沒進過學院學畫, 都是自學而成。早年曾在裱褙店跟蔡雪溪學過畫。可見他的才華和努力必然要超過一般人。他很年輕時就得過大獎, 成名得很早。而他的畫風被尊為「台灣膠彩畫的推手」「開啟了本土畫的新視窗」。 以往我個人對膠彩畫, 並不十分欣賞, 原因是嫌它們太侷束了一點 , 洒放不開。 主題內容也相當有限, 總不外花、鳥之屬。然而郭雪湖的作品卻並不給人這種感覺, 他似乎可以做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該收就收, 該放就放。膠彩這種材質本身難免的繁瑣, 對他竟毫不構成阻礙, 那只不過是他鍾意的一種工具和畫法而已。他想要畫什麼, 都有勇氣和精力去揮洒、去完成。而一位真正的畫家, 面對所有的畫法、題材, 的確就應該有這樣的應對氣度--畫我喜歡的一切, 用我最喜歡的方法。 報紙和展場的簡介都讚揚他是台灣之寶, 看了畫展之後, 我深表同感。並且為自己能夠認知一位如此出色的前輩畫家而欣悅十分。 這個畫展的展期到 三月十六日, 有興趣的人, 可別錯過了欣賞的好機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