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3 20:22:03瀏覽403|回應8|推薦1 | |
* ──────────── 与古人有約 ────────────*
▲<上圖-->懷素 自敘帖>
▲ <宋徽宗的瘦金體>
▲<顏真卿向朋友借米的書信> 閑來無事,喜歡翻翻字帖,就說是讀帖吧,即使沒有真的拿起毛筆紙張書寫,但是欣賞的心情樂趣不減。手邊經常留著的自然不乏書聖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懷素等這幾位大師的碑帖,此外如米芾、柳公權、董其昌的也有,他們的書體都各具特色,而且個性十分鮮明。
書法一道,在中華藝術裡的地位相當特殊。一般而言,西方繪畫與之是最無以類比的。它雖像繪畫一樣可歸為造形藝術,但是本身就具有內涵意義,無論成篇或是單字書寫,都可讓人意會、引人美感。像「龍」這個字,一定可以書寫得如同飛躍在天的氣勢;而「舞」字,也必然可以讓人意會到翩翩之姿,這是由於中華文字本身的結構,就有象形的素質在內。
書法的欣賞有時似乎和欣賞風景的心情相通,和音樂的聆賞也頗相近,所謂的行雲流水,酣暢淋漓,越是寫得好的書法,其運筆的靈動,欣賞時越是毫無阻滯,感覺上像是和書寫的人作了一趟心靈對話。至於內容,反倒是其次了。有時我們欣賞一幅狂草,實際上認不出幾個字,但那種龍飛鳳舞的運筆和線條,還是會給我們一份美的感染。而楷書、篆、隸和行草的書寫,可以說都能適度表現不同的繪畫跡象和心情。
有人的書法望之如高山巍巍、令人仰止,有的就如江河奔流、氣象萬千;有的書法疾勁得似可橫掃千軍,有的又宛如小溪淌水,錚錚琮琮地撫慰人心。其中顏真卿的書法給人的印象古樸厚重、穩如泰山,他的字我未必練得來,卻是我最欣賞的,骨肉勻亭,像是豐腴雍容的盛唐美人。
字帖內容很多都是他們當年的書信,在讀帖的時候,他們的形象也常盤桓心中,可以想像他們當時的生活情形。即使都是古人,時空上已過千年,感覺上卻似乎並不遙遠。
在一本「顏真卿行書習字帖」裡,居然有「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這樣的字句,第一次讀到時,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反覆多遍之後才不得不承認,的確是在看顏真卿的書信碑帖。 禁不住想,究竟顏大師當時出任的是什麼官職,竟然一窮二白到這個地步?驚疑不定的同時,眼淚差點滴下來。我最崇慕的顏真卿啊,你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竟然要不止一次向朋友借米舉家食粥?你所效忠的那個朝廷怎麼對得起你?
翻了手邊資料終於清楚,他當年是唐朝的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太子太師,曾出任平原郡太守,這樣的履經歷應該不差了吧?更何況安錄山造反時,攻陷河北二十四郡,只有平原郡因顏真卿力守而保住。可見他是位能文能武的全材。 以這樣的官位這樣的卓越表現,而生活居然到了全家食粥數月的地步,這個朝廷未免不仁,根本沒有照顧到它的大臣,想當然就更不可能照顧到它的人民。我們的老祖宗仁義滿口,卻都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論,一談到現實,就不屑地認為格調不高。真是困死了那些奉公守法的真正好人,不免為古代的文人感到一種深沉的悲痛。
有時欣賞自己手邊的帖還嫌不夠,故宮就是欣賞書法最好、資料也最多的地方。而去故宮的路上,搭往淡水的紅線捷運,一鑽出圓山站,映入眼帘最吸引我的就是曾經生活於其山腳下的大屯山,左手邊遠遠的是觀音山的美景。那時刻突然領悟到「靠山」這兩個字的涵意。山給人的感覺就是那麼聳然巍立,能夠承擔得了所有外加的推撞搖幌,給人最強大的安全感。我終於懂得「靠山」的意義,雖然與現實社會一般的解釋天差地別。而大屯山還真是我心靈上的靠山,是一種情的依歸。因此也讓我禁不住要聯想到顏真卿「穩如泰山」的書法。
而在故宮的展覽廳裡,固然主要在欣賞古人的書法精華,但是故宮整體的氛圍, 也是一份感染的力道。好像自己突然跳出了俗世的紛擾,跳出了生活中擺脫不了的庸碌,心情竟然那麼平坦如鏡,不起絲毫波瀾,安靜平和的與古人的神韻相通,體會他們可能的生活面向和精彩。上故宮,不只是看書畫或器物展,也是一種放鬆和薰陶,時不時給心靈補充一點活水。
上回去故宮,正好展出「千字文」書法。原來「千字文」和「聖教序」一樣,也是集王羲之的字而成,而且是不重覆的一千個字。「千字文」相傳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梁武帝為教導諸子讀書,命人編寫而成,四字一句,內容兼及自然、社會、歷史、倫理等,成為古代兒童啟蒙教育的代表作。因其內容的豐富,後來又成為書法家競相書寫的好題材。其中有篆書、草書、楷書,我最欣賞的是智永和尚那份草書,自在自適、酣暢至極。 而智永和尚竟然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有名的書法家,一門幾代都是書法奇才,真正傳為美談。
還欣賞到鮮于樞的書法,十分俊挺。平時很少聽到這個名字,細看說明,才知道他和趙孟頫同是元代的大家,他們之間交情很好,也同享文名。單看這個姓就可以猜到他不是漢人,而書法寫得如此神俊,就更讓人心生佩服。
乾隆和雍正的字,還有不少古代其他皇帝的手跡,都可能看到。以前的毛筆字就像現代人的原子筆一樣普遍,是日常須用的工具,人人會寫,也人人必練,皇帝也不能免。更何況都說字跡代表心性,沒人敢對它疏忽,皇帝尤然吧? 其中最出名的是宋徽宗的瘦金體,歷來的書法大約就以他這種書體最別出心裁。書法多講究藏峰,就是起筆時把筆尖藏起來,給人圓潤敦厚的印象。但是瘦金體卻特別將書寫時起承轉合的痕跡強化並保留下來。字形細瘦險勁,另具一種剛勁或柔媚的美感。如果他是一介平民,很可能在藝術上有不同凡響的造詣,可惜生在帝王之家,差點把國家都弄丟了,背上了千古罵名。
趙孟頫曾摹寫過不少王羲之的字,而且頗獲好評。但是若真的兩相並排,他的字就相對失色不少。其實他的字娟秀溫潤,小楷尤然,可是不能放大,一放大就顯得氣勢不足。世界上有很多事務是不能互比的,硬要互比總難免傷了感情。 王羲之的字呈現出活躍的生命律動、帶有卓然不群的神采。雖然他的真蹟不存,所留的摹本竟還能留下那份精神,原件是什麼樣的面貌就更讓我們有懷想的空間。
懷素的狂草,猶如音樂的演奏,節奏分明、意氣昂揚,整篇下來,完全有一氣呵成的勁道,這才是它最可稱道的地方。 說到鄭板橋,他的字有點怪,不同於一般,和他的畫作倒是同一氣韻。 至於書法裡的蘇東坡和詩詞中的蘇東坡,似有很大的距離。他的詩詞可謂盡人皆知,瀟洒飛揚,像「赤壁懷古」裡那幾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真是何等超越何等洒脫,與他的書法在格調上簡直南轅北轍,是兩種神采兩種個性的表現,相當出我意料之外。他的書法似拙樸似憨鈍,一點不給你飄逸的趣味。也可能那就是他的本來性情,而詩詞裡的超然激越,其實是他後天的努力、深廣的見聞和人生的歷練之後,交融鑄煉而成的另一種層次和境界?
最後不得不說,欣賞是一回事,摹寫可又是另一回事。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耗盡畢生之力摹寫王體、顏體,最後也不過就是像極了王羲之、像極了顏真卿,又如何?因此有人主張,練帖只須五分像,給字體立了個方圓規矩,另外一半該揉進自己的個性,那樣寫出來有自我的風格,才是練書法真正的趣味和意義。
在今天這個電腦鍵盤輸入文字的時代,想當然書法已不合時宜,失去了它古昔必學必用的優勢。什麼藝術想要拔尖,都得有一大票人玩才可能有出類拔粹的成就。如今只靠極少數的藝術家和愛好者來鑽研琢磨,就想和古昔的書法水準等量齊觀,甚至超越勝出,除非另闢徯徑,否則無論如何都難成氣候。 既是「另闢徯徑」,可能的現象就是會有千奇百怪的各種花樣出現,在這個電子當道大轉變的關口,今人對書法的態度不妨寬容大度一點,盡量容納各流各派甚至各種古怪。而「時間」會是一把最無情也最公正的篩漏,為一切新興的、創意的東西作恆長的沙漏式篩檢。
真是閑來無事,也可以說是太閑極無聊,自己翻字帖不夠,還想找人聊天共賞。你既已看到這裡,等於陪我聊了一陣,該謝謝你啦。
何不找個晴朗的好天氣,走到外面去看看山、近近海,思潮必隨之而澎湃而翻新。迎面而來的晴空白雲,和連綿的遠山,一下子就把心情帶動起來,好像突然充了氣,精神抖擻。如果也去故宮博物院走馬看花,欣賞欣賞它裡面的古畫、書法和古器,就像是和千百年前的古人進行了一趟超越時空的閑談聊天,相信會讓你覺得收獲滿滿,絕不僅止於一天的心情愉快而已。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