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10 10:12:50瀏覽1391|回應7|推薦67 | |
***_____________ 假日何處去 _____________*** 。。。 常玉逝世五十週年的紀念畫展 。。。 連著幾天假,總不能都窩在家裡,得找個地方好好消磨一下這段假日時光。報載常玉逝世五十週年的紀念畫展「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這位常玉,畫風很有他自我的風格,決定前往觀賞。 即使在民初那個年代,去巴黎學畫的人也為數不少。和常玉同代赴法的畫家,後來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都成為名聲響噹噹的名家。他們多數家境富裕,在國外的供給絕沒問題,算是先天上成為畫家不可或缺的優勢。常玉也不例外,他自小家境豐厚,父親老早就看出他的才華出眾,肯花大錢栽培,所以他的國畫根基打得非常深厚扎實,後來又就讀上海美專,年紀輕輕二十歲就到了世界藝術之都巴黎。 但是常玉生前卻沒大紅過,在故國老家家道中落之後,這位不事生產也不會推銷自己作品的常玉,驟然遇上了未曾經歷過的困境,最後竟於1966年死於巴黎公寓瓦斯中毒的意外,年齡也不過六十多歲。 常玉所畫的女體,和別人畫的究竟不同。畫中女體姿態各異之外,線條都極簡極俐落,構圖也簡潔明淨,很有裝飾藝術的風味。那種單純,在兒童繪畫中常見,在馬蒂斯畫作裡也常見。而以常玉的中國背景來看,我們可以了解,絕對脫離不了書法線條的耳濡目染和扎實根基的影響。他的畫風既有西方的構圖与風味,也富國畫的風趣和情懷,不像一般畫家那麼受限於傳統國畫的構想和筆法之下而難以超脫,誠屬中西合璧的最佳例外。 常玉也畫靜物,尤喜畫盆栽,構圖卻極為簡略。即使風來飄逸有致的荷花,在他筆下也只不過一個盆景而已,想當然只是擷取荷梗細長的特色和韻味。荷畫都以金秋單一淡橙淺褐的色調表現,其餘的植物幾乎也都單一色彩,並不寫實,也不花俏,甚至連枝葉的排列都明顯看出是經過人為的擺佈,所以都給人裝飾畫的味道。 他的風景作品,多數背景空曠,僅僅少數三兩隻造型極簡的動物徜徉其間,大氣純樸的構圖,很給人天蒼蒼野茫茫、孑然獨立的強烈感受。藝術家都具備最敏感的心靈,不知是否因為流落海外,多少有那麼點異鄉孤魂的滄桑感? 常玉的畫作,史博館有五十二幅之多,存留的年代久遠,這次展出是經過對他畫作多年的修復之後而舉辦。半個多世紀前,他曾有意來台開個展,畫作先行寄出,然而他自己卻因護照的問題無法入境台灣,他的畫作就一直留在史博館。所幸史博館一直善加保存,算得上是一份鎮館寶物,另外一份鎮館寶就是張大千的畫作了。 常玉在當年算是滿有才氣的畫家之一。和他差不多時間在巴黎學畫的中國畫家有徐悲鴻、趙無極、朱德群等,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林楓眠,他的畫風中西合璧,色彩雖然比傳統國畫鮮麗得多,但筆法上仍處處可見國畫的遺痕。純西畫的筆法總不及這種保有自我民族風味的更美更有特殊韻味,也更顯特色。常玉的畫以流利的線條為主,設色簡單,同樣也是在西畫的外觀和框架之下,帶出了濃厚的中國風情。香港2011年的拍賣會上,他的一幅畫作以五億台幣的天價賣出,竟和梵高一樣,只贏得身後的榮耀和青徠。 紀念品部份有不少以畫作圖樣製成的裝飾品、茶具和紗巾,琳瑯滿目。一條有秋荷的紗巾,開價五千以上;其他的杯組也在一千五至三千五之譜;另有絲織的抱枕、靠墊,色彩鮮明,很引人流連。 中午在史博館二樓的「荷豐水月」咖啡廳用餐,靠窗的座位一向是來客最鍾意的,假日幾乎一位難求。臨窗俯瞰荷塘,無論什麼時節都可引發想像,雖然它的範圍未必遼闊。但曾引我在此寫下短詩「六月荷塘」和一篇「荷的素描」,不知是由於它氛圍特別清新?還是自己當時連篇懷想? 身在台北都心,能有這麼一方荷塘,時不時來轉換一下心境,應是很美的享受。由於季節,此時所見到的仍是一片空無的水域而已,時不時有細瘦的白鶴飛過,可能池水中有魚任其追逐?近窗的樹枝上麻雀跳躍著啄食新生的葉包,食物鏈總是這樣,越弱的就得生長得越茂盛。像樹木這種恆常在固定座位上的,靠陽光和雨水而欣欣向榮,它們的嫩葉應該繁茂得不在乎那些個麻雀的啄食吧?更何況麻雀也很可能幫忙把樹上的小蟲吃掉,以保護嫩葉的成長。 坐在那裡下望池塘,和坐在家裡的小小書房相比,感覺還是寬闊又景致多樣,至少不是面對四面的牆。對我而言,多少也算得上情緒的釋放。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