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9 23:45:43瀏覽1139|回應3|推薦98 | |
前言:我在《人生如戲的真實例子》(4-26-2015)一文裡講到1984年冬季奧運滑降(Downhill)金牌選手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的故事幾乎是1969美國電影《Downhill Racer》的翻版,電影在先真事在後,替「人生如戲」添加了一個有趣的註解.意猶未盡,再舉幾個雖然沒有那麼神奇但是還算有點趣味的例子,分三次刊出. 1968年的美國電影《2001太空旅遊》(2001: A Space Odyssey)可能是第一部真正重視科學的科幻電影,之前的科幻電影大多著重於「幻」,這個電影則「科幻」並重.它僅量用已知的科學理論來推想未來,有些地方雖然與日後的事實並不相符,但是賦予電影一種科幻電影難有的真實感. 話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工作人員因為非常喜愛《2001太空旅遊》這個電影而將1970年Apollo 13太空船的主船(Command Module)命名為「Odyssey」,無意中埋下了伏筆.在飛往月球的路上,太空船副船(Service Module)的氧氣筒突然爆炸,太空人雖然受驚卻冷靜的呼叫總部「休士頓,我們有了麻煩」(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因為主船是「Odyssey」不免讓人聯想到《2001太空旅遊》裡電腦決定叛變時告訴太空人「我們有麻煩了.」(We have a problem),因是機器的聲音自然聽來也異常冷靜.兩句話的用詞和語氣相似之處令人稱奇,太空人說的話經過口耳相傳後逐漸演變成「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使這件事聽來更加的「人生如戲」. 事後太空總署總署署長湯姆潘恩(Tom Paine)寄了事件調查報告的複本給亞瑟柯拉克,附上太空人的那句話的錄音帶,並在報告封面上寫下「亞瑟,一切如你預期.」(Just as you always said it would be, Arthur).我猜想「一切如你預期」指的不只是那句話的巧合,應該也包括太空探險雖然艱難危險總是會有完美的結果. 講到Apollo 13自然要提一提1995年的電影《Apollo 13》,那個電影裡有一段對話給我深刻印象:接近尾聲時,署長對身旁的人說「這可能是太空總署成立以來最大的災難.」(This could be the worst disaster NASA's ever faced),這時飛行任務主管金克藍茲(Gene Kranz)在旁聽到馬上回嘴「長官,恕我直言,我認為這將會是我們最光榮的時刻.」(With all due respect, sir, I believe this is gonna be our finest hour)這段對話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有關Apollo 13事件的記錄片,講到當年在太空總署控管室的大銀幕上看到太空艙終於出現在天空的影像(表示太空人已安全返回地球),雖然事隔二十多年,金克藍茲仍然激動的落下老淚,令我十分感動. 附記一:亞瑟柯拉克雖是科幻小說家,但是受過正規科學教育,他在1945年時預測將來只要三顆地球同步衛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可以造成一個全球無線通訊網,當時人認為那是痴人說夢,20年後(1965年)夢想成真(三是最小值,需要更多衛星以避免死角).同步衛星的科技雖非他所發明,很多人還是尊稱他為「通訊衛星之父」,可見他在太空科學界本來就頗受尊敬.順便提一下,我非科幻小說迷,常讀的科幻小說作家只有三位,一位是有科學根基的亞瑟柯拉克,一位是故事帶有史觀及哲理的愛賽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另一位是極富想像力的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科幻小說界裡亞瑟柯拉克曾是我的最愛,後來菲利普迪克取而代之,可惜三位都已過世. 附記二:亞瑟柯拉克先與電影導演史丹利庫布立克(Stanley Kubrick)合寫了電影劇本後才擴展故事成小說,這是少有的先有電影劇本才有小說的例子.我因對電影的結尾似懂非懂特地去買了書回來研究研究,後來在辦公室閒聊時告訴我老闆這件事,不知何故他覺得這舉動很希奇,有一天為了向同事說明我與眾不同的個性時竟舉此為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