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30 03:20:28瀏覽1514|回應0|推薦16 | |
我曾經讀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它說楊振寧和李政道有一陣子在研究工作上陷入困境,於是問卜於《易經》,得到〈漸卦〉指示他們行事就像雁的飛行,是循序漸進的,路途中先找地方停靠,邊停邊飛逐步到達目的地,意思是不要躁進,成果指日可待,後來他們果然發現了《宇稱不守恆》的理論.這時又產生了另一難題,兩人都是理論物理學家,以實驗來證明理論不是他們的專長,一個理論沒有實驗證實等於空談,於是又問卜於《易經》,這次得的是〈需卦〉指示他們農人耕種時,翻了土下了種除了草就要等老天下雨,但是要天時地利才能夠下雨,意思是目前條件尚未齊全,必需耐心等待時機成熟才能成功,(其實不用卜卦,《孟子公孫丑上》就有「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鎡基是農具,待時就是等老天下雨)果然不久之後以善長實驗的吳健雄做了實驗證實了他們的《宇稱不守恆》理論.這個故事有頭有緒又很有意思給我深刻印像,寫這篇文章時卻找不到它的來源,意外的發現另一版本:與楊振寧和李政道同時代的理論物理學家傑瑞米本思廷(Jeremy Berstein)曾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刊登一篇題為《對等的質疑》(A Question of Parity)的文章,裡面提到兩次楊振寧和李政道卜卦的事.第一次在1959年,他們問兩年內基本粒子科學會不會有突破,得到〈漸卦〉.第二次在1961年,他們問有沒有一個統一的原則可以適用於電磁力和弱作用力,得到〈需卦〉.問的問題與前面的故事所說不同,而楊振寧和李政道早於1957年就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得了諾貝爾獎,再加上楊振寧曾證實傑瑞米本思廷的敘述,所以我判斷前面那個故事雖然比較有趣但可能是張冠李戴.
這件事還有個插曲,楊振寧在2004年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裡發表演講認為《易經》「影響中華文化思維方式,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語一出引起廣大爭論,有人指出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也曾在研究工作時問卜《易經》來反駁.傑瑞米本思廷的文章裡提及楊李二人在研究工作中偶爾(from time to time)會問卜於《易經》,楊振寧則說他們有時只是卜卜卦來娛樂一下.一個是當事人,一個是旁觀者,兩方說詞並不完全衝突,這裡不做評斷. 不過我還知道另外兩件與《易經》有關的,而且是如假包換的故事,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來自我認為最有創意的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他的故事新奇曲折但不荒誕,1982年《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拍成電影雖然劇情簡化仍然大受科幻影迷的欣賞,之後的《全面回憶》(Total Recall,1990年),《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年),《心機掃描》(A Scanner Darkly,2006年),以及《命運規劃局》 (The Adjustment Bureau,2011年)都因故事情節不落俗套而賣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成名與《易經》有極大關聯,1962年他寫小說《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時,因為故事中的人物靠《易經》卜卦行事,為了求逼真他也靠《易經》卜卦來決定情節的發展,這奇招雖讓他一舉成名,不過他後來說這樣寫出來的小說情節太瑣碎,再也沒有用這種方法. 第二個來自名歌星鮑勃迪倫(Bob Dylan).1975年他發行的《笨蛋風》(Idiot Wind)裡有一段歌詞說算命師警告他要注意閃電,難怪他很久以來都不知平安歲月的滋味(I ran into the fortune-teller, who said beware of lightning that might strike,I haven't known peace and quiet for so long I can't remember what it's like. ).其實原來的歌詞(見1974年的盜錄版)裡引用的是《易經》,他說問卜於《易經》得知「雷」在「井」上(I threw the I Ching yesterday, said there might be some thunder at the well).從字面上判斷他應該是得了〈震卦〉和〈井卦〉,〈震卦〉指點他目前人生遇雷,所以不能享受平安歲月(peace and quiet's been avoiding me).〈井卦〉則指點他人生先苦後甘( There's a lone soldier..., in the final end he won the wars after losin' every battle). 可惜正式發表時他可能覺得《易經》的慨念不是通俗易懂,改成算命師而失去了原有的詩意.根據他兒子說寫那歌時正值父母不合,那首歌其實是父母的對話(他本人則否認這個說法),1960-1970年代美國嬉皮文化流行《易經》,鮑勃迪倫遇到人生困境請教《易經》倒也不希奇. 1993年加拿大名作家羅伯森戴維斯(Robertson Davies)曾名列諾貝爾文學獎侯選人,傳言他為此去卜卦問《易經》.羅伯森戴維斯一向將卜卦列為迷信的一類,這事既未得證實當然不能當真.不過他曾說很多學識廣博到應該不會迷信的人也很相信《易經》,他舉例說他同校的一位教授雖然不肖於擲銅板卻相信《易經》卜卦,常用它來決定校務(也許這又是一個張冠李戴的故事).羅伯森戴維斯認為卜卦跟擲銅板是一樣的全靠機率,雖然如此他也承認《易經》常常能提供非常好的導引,所以當他批評別人用《易經》時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這句話讓我懷疑他可能為了諾貝爾獎偷偷去卜卦).卜卦人的問題與《易經》的答案的確看起來像是全靠機率來連結,所以給人迷信的感覺,但是世間本有許許多多完全不相干的事卻能互成因果的現象,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齊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楊(Carl Jung)特別為此創立《共時性》(Synchronicity)的慨念來說明這種現象,《易經》卜卦的過程似乎有這種《共時性》的因素,所以有時能夠提供合理的指引,這(而不是迷信)是它能歷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