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5 02:51:57瀏覽1633|回應0|推薦17 | |
(原刊載於美國《世界日報》副刊6-20-2014) 日前有線電視TCM頻道重播1958年的名片《百戰雄獅》(The Young Lions)。小時候曾看過這部電影,於是坐下來重溫舊夢。不料看了之後令我大吃一驚。《百 戰雄獅》當年除了叫好又叫座之外,還有幾個特別地方:第一,1950年代有關二次大戰電影很少有像這部電影那樣特別描述德國軍人良心的掙扎。第二,當年兩 位大明星在這部電影裡第一次同台演出,其中一位是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另一位是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f)。其實兩個人在戲裡並沒有對手戲,真正同台時已近尾聲,而且馬龍白蘭度是個躺在地上的屍體,很可能是替身。第三,名歌星狄恩馬丁(Dean Martin)從影多年成績平平,因為這部電影才奠定他演員的地位。 但是以上這些都與我的困惑無關。經過這麼多年其實我只記得其中一小片 段,這也不稀奇,1980年中期我在一個雜誌訪談裡讀到老牌影星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已於1990年去世)說「電影是由許多片段組合而成」(Movies are made of moments)。意思是說我們通常只記得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片段,著名影評家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還在2013年以《那些使電影不朽的片段》(Moments That Made the Movies)為名出了一本書。讓我困惑的是記憶裡馬龍白蘭度被打死前的一幕,馬龍白蘭度飾演的德國軍官最後看清納粹的真面目,加上當時德軍開始節節敗 退,他非常沮喪地離開部隊走進樹林,不知何去何從,一時情緒崩潰地將手上的衝鋒槍在樹根上打爛了,噪音引起兩個正在巡邏的美軍(分別由蒙哥馬利克里夫和狄 恩馬丁飾演)的注意,狄恩馬丁看到敵人馬上舉槍把他打死。問題在於,馬龍白蘭度在樹林裡打爛衝鋒槍的一幕在我的記憶裡是彩色的,他身上灰藍色的德國軍服在 我腦海裡栩栩如生。可是,這卻是部黑白電影。雖然我小時候看過不計其數的有關二次大戰的電影,但是馬龍白蘭度是個獨特的大明星,我不可能把他和彩色電影裡 的其他演員混淆,更不用說類似的情節從未在其他電影裡出現過。 那麼我記憶裡的色彩是哪裡來的呢? 難道我小時候看的是彩色 化的版本?但是黑白電影彩色化要到1980年代才通行一陣子,後來因效果不佳,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原因是當初黑白電影的工作者精心設計了布景服裝化妝等等 顏色和色調,再輔之以打光來製造所要的視覺效果,彩色化的人和儀器缺乏藝術眼光來複製這種效果,通常是把藝術傑作弄得不倫不類。總之我看的是1958年的 原版,絕對不是彩色化的版本。 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幾天,只找到一篇科學報導談到彩色和記憶的關聯。它說心理學家發現彩色可加深記憶,報導中 特別提到因為《北非諜影》(Casablanca)和《大國民》(Citizen Kane)都是黑白電影,所以很多人記不得電影裡的片段。這跟我的情況相反,顯然不適用。這時突然想起多年前嫂嫂曾有記憶裡顏色混淆的經驗,覺得可以拿來 參考。 話說多年前哥哥還在經營餐館時,有一天晚上打電話給我說家裡被搶,他在餐館一時無法脫身,要我陪嫂嫂到警察局報案,他會儘快回家處 理。嫂嫂暫時將侄女和侄子留在朋友家和我到警察局報案,她向值班警員報告有幾個蒙面強盜從他們家沒鎖的後門闖入,將她和兩個小孩綑綁起來然後翻箱倒櫃拿了 一些財物並沒有傷害他們就走了,之後侄子掙脫了綑綁的繩子三人得以脫身。警員問強盜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有沒有戴手套?嫂嫂說他們幾人全穿黑衣戴黑手套。回 到朋友家嫂嫂向大家簡單敘述報案經過,這時侄女和侄子異口同聲地說強盜們不是穿黑衣也不是戴黑手套。我覺得她的顏色混淆記憶和我的困惑也許有關聯。值得一 提的是,碰巧幾個月後美國CBS電視台有一個報導,談到現場「目擊證人」(eyewitness)有可能在無心之下害無辜的人入罪。我因有這件事的經驗知 道目擊證人不是完全可靠的,這不是記者的危言聳聽。 我分析了我和嫂嫂的經驗之後,發現其中共同之處在於:大腦似乎有個圖像處理軟體 (Photoshop),能自動修改記憶裡的顏色,只不過它並不是單純為了美化,而是隨著個人的潛意識而定。譬如在驚嚇之餘,嫂嫂的大腦便將記憶裡的某些 顏色變成了黑色。至於我,小時候甚少玩具也無電視,看電影是件日常生活中最快樂的事,若看到了美軍戰勝或德軍失利更令我大大感到振奮,加上我後來又從彩色 電影裡看多了納粹德軍軍服的顏色,所以那段影片的記憶經過我大腦的自動處理後,便由黑白變成鮮明的彩色了。這樣想來,一切便能理解了。(寄自加州) © worldjournal.com 2014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