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2 19:10:18瀏覽415|回應2|推薦2 | |
《绿营元老赞同文字统一 理由是简体不如繁体(图)》 http://news.sohu.com/20090712/n265155063.shtml 此番兩岸會談,命名“經貿文化論壇”,目前來看,議題多為文化教育,很少涉及經貿。也是,那麽多屆都以經貿為主題,太乏味了。討論兩岸文化互動,倒很讓人耳目一新。 其中,民進黨籍的範振宗就提出兩岸要書同文。這個想法,前些時候,馬英九先生就表達過,内容稍有差異。馬先生要“識正書簡”,印刷用正體字,手寫就用簡體字。範先生說“簡體字比臺灣的繁體字差”,那肯定是想全部改成正體了。大陸方面,本年兩會期間,不少學者的提案就是恢復使用正體字。本人認爲,漢字正簡目前只會限於學理討論,不會付出實踐。 簡體字出爐的背景。簡體字雖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實施的,但它是半個多世紀一股文化潮流推動的結果,並不是共產黨刻意違背傳統的產物。清朝末年,中國積貧積弱,愛國學人在“亡國滅種”的壓力下,在文化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見。文字方面,就有主張拼音化和簡化漢字的。譬如1920年錢玄同先生就在《新青年》上發表《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1936年容庚先生出版了《簡體字典》,並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中華民國政府也曾于1935年正式公佈《第一批簡化字表》。但由於戰爭等因素,未能真正推廣開。即便是在臺灣的初期,蔣介石還是打算推行簡體字。後由於大陸政府徹底推行了簡化字,民國政府才打消了簡化的念頭,反稱共產黨此擧是“忘本賣國”。20世紀上半葉,文字改革是學界的潮流。很多人相信中國的落後跟漢字(或者說正體字)有必然的聯係,理由是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樣容易識讀書寫,這就阻礙了教育,而教育不興則國不興。除了簡化漢字,還有不少徹底的拼音化的嘗試。共產黨執政以後,憑藉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幾年内就連續推行了好幾套簡化方案。當時的想法是要把漢字簡化進行到底的。後來學者和政府都意識到,漢字無論是徹底簡化還是拼音化,都不符合漢語的特點,造成的麻煩會比便利要多。於是修法,保證文字字形的穩定。 正簡體的優劣。正簡各自在大陸和港澳臺推行這麽多年,四地教育文化都能順利地進行,這本身就表明兩者都能承擔起傳播文化教育的責任。文字最重要的職責是記錄語言,只要能有效地記錄語言,就是一種好的文字體系。看看越南,人家徹底的拼音化之後,也沒出什麽問題。何況我們只是正簡的問題。因此,從大面上看,正簡並無高下之分。要評判優劣,只能就一些細節。 正體最大的優勢就是讀古籍。剛上大學的時候,因爲讀的是中文系,需要認識正體,還是費了一點勁的。因爲有些正體字字型跟簡體相差太遠了。遷-迁,薦-荐,備-备,叢-丛。當時還閙過一個笑話,陳鼓應先生《莊子今注今譯》的封皮上寫著“古典文化叢書”。這“叢”字以前沒見過,一個同學憑直覺念對了,我還笑他自以爲是,字形相差那麽遠,怎麽會是“丛”字呢?他也認真了,反問我:“你怎麽知道這不是丛字?”再有就是玩的時候踫到個什麽碑啊、匾的,大概能認識。大概僅此而已了,不少人據此說,正體傳承傳統文化,簡體不行。我覺得有些言過其實。首先讀古籍最重要的不是字體,而是古代的語言文化知識,若句讀不知,光認識字有什麽用呢?現在大陸很多古書都出了簡體版,連《十三經註疏》都有橫排簡體本,可以說現在要讀點古書,字體根本不是障礙。那如果是專業人士,要讀大量古書,包括很多沒有簡體版的書,怎麽辦呢?這話問得本身就彆扭。要真是專業人士,正簡體上花點時間,那還不是應該應分的麽?對比一下外國,莎士比亞的戲劇算是英文的寶典了吧,可多少英國人能看得懂那原汁原味中古英語啊?人家的古典也得有先由專業人士梳理。兩岸的普通民衆,有多少人能把未經專業人士梳理的古書啃下來?這些梳理過的書籍多半會有簡體本。再説說碑匾書法什麽的,認識正體確實要好一些。可問題是多認得一些,又怎麽着呢?傳統文化涵養就為之升高一個境界?況且要真玩碑匾書法,還得知道草、隸、篆…… 總之,我以爲文化傳承的決定因素是教育觀念,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以及學習的意願。如果認可度高,學習意願強烈,則會不辭辛勞,創造條件,讓下一代好好傳承。反之,就會急著讓下一代學些時興的洋玩藝兒。字體的正簡,影響極小。 簡體字的優勢,以前人們認爲是便利教育,現在看來这一條是不成立了。那就剩下書寫方便了。可現在手寫的人越來越少,都改電腦了,優勢也不明顯了。其實,書寫簡化本身就是一股自發力量,別説是正體字年代,就是甲、金、篆、隷時期也不例外。現在的很多簡體字就是古代的俗字。所以,書寫簡便這一優勢也不是完全沒有。 至於網上有人議論哪種美觀,純屬扯淡。甚至還有說正確、錯誤的。譬如,後和后本來是兩個字,簡化字不分了,是錯誤。我要問:把這兩個字合併成一個字造成了什麽困難了?如果那麽說的話,那甲骨文的干支“子”和子女的“子”還分兩個呢。後來合併也是錯了? 整體看來,如果不計改革成本,正體字要優於簡體字。 變更文字的困難。學理上講,我是傾向于正體。但是改革需要考慮社會成本,無論是大陸簡改正,還是臺灣正就簡,都宜緩行。困難之一是文字系統改變的經濟代價。這意味所有的紙質、網絡材料都有重新編輯的可能性。這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費錢。困難之二就是短時間内會出現大量的半文盲。就大陸來説,很多人接觸正體字的機會很少,如果改變文字系統,這些本來識文斷字沒問題的人,會一下子抓瞎。困難之三就是教育的延續性。孩子上學學了一半簡體,突然要學正體,讓孩子負擔加重。 所以,文字改革應該緩行。如果大陸方面打定主意要恢復正體,那就從現在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讓人們增加與正體字的接觸機會,浸濡久了之後,再來改革,就水到渠成了。臺灣方面,個人以爲也是一樣。 兩岸文化同根同宗,如果能書同文,對文化交流必然是有利的。但文字異體並沒有給兩岸交流造成多大障礙(字形相同相似的,所佔比例不小),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十分急迫的改革。應該訂個長遠一點的規劃,慢慢來。 説明:大陸方面叫繁簡体字。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