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4 18:40:21瀏覽588|回應1|推薦0 | |
西藏渡亡經 生涯規劃組 ˙蘇 英 整理
我們常說:「生命無常」,在去年歷經「美環」過世的傷痛,我們選讀這解開生死之謎的「西藏渡亡經」。生涯規劃組,顧名思義是如何規劃“美好人生”,不了解的會認為我們沒有特色,熟不知,我們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知道豐富人生的不只是琴棋書畫,女人也不僅止滿足於風花雪月而已,在人生的規劃中,我們亦涵蓋了生死大問題,將來能如何面對,是我們選看本書的主要目的。 記得在「第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主角墨瑞說:「我們都知道自己終將會死,但是沒有人把它當真」。其實不把它當真,是因為我們恐懼不敢去面對,我們知道消除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了解它。讀本書可以讓我們當是“防空演習”般先有個概念。書上說:「生死問題,繫於死前的清醒,更繫於入胎前的明察」,我們應該認清,死亡只是一種發生,它不可怕,只是要建立這個觀念並不容易,畢竟死亡對我們活著的人是今生前所未有的第一次經驗。如何破除惶恐,唯有在我們還能做主的此刻,多做些功課,等他日無常到來時,才能從容對待。今天我們有此機緣,請來對這本密教經典名著有深入了解的蘇時立老師,共同來解讀這死亡迷思,可算是難得的“善因緣”!
〔前導交響曲〕 我們何嘗不知,就在偶遇、相思、承諾、食言、漂泊的人生旅途中,每個眾生都是以海為家,以船為床的天涯水手,流浪三界,不但漂白了我們的頭髮,也污染了我 們的心性。 先信有因果輪迴: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明白因果,瞭解自然法則。 世間,是一個空間,生死是一個重複的符號。生死也是一種暗喻,譬如一個念頭來了又去,這是一個生死,去了又來,這又是另一個生死,生死不休,沒完沒了,這叫輪迴。 你可以不是佛教徒,但你必須承認因果。因果當然存在,且百分百成立,就如同吃了不潔食物,一定會拉肚子,這是最簡單的因與果的關連性。對於有心深入因果,想解決因果的人,悟者叫我們先往內在「觀」,不要往外求名相,又叫我們要自觀、自省、皈原、回頭是岸,就這樣降伏其心。如果我們修持到可照見「五蘊本空」的實相,且是你親自取證的話,你的業識因緣已了,但因我們有色身,當然色身必須承受因果律的處理,這叫「色身因果報」,但如果我們心能自在,就不會有受因果報的煩惱,也就是「身受心不受」。 當一個人心性磊落,能直下承擔,就是有氣魄的明心見性。通透此觀念,我們就可以深信,當上師祈禱或暗示亡靈的“牽引”是一種決定性的助緣,雖然它並非如魔術般,使我們從一個凡夫的亡靈,可以馬上認取明光而解脫,但可以斷定,此超渡祈引,絕對可以幫助死者減輕受業報之苦,它是一個「機會」。 所以要讀本書,一定要先確定有因果,讓這認知觀念薰習進入潛意識,這是契入修行的基本步驟,也是進入本經的前行。 死亡的概念:死亡是什麼東西?死亡不是東西,死亡是一種「概念」。 人都會老死,在外觀上我們可看到,從我們出生開始,死亡是一直都在進行,是時刻不停的在分解我們身體的一種過程。 死亡與再生是一對雙胞胎!當我們在討論死亡時,請不要害怕,因為恐懼死亡,只是讓我們在走向死亡時,更掉落深淵而已。即使害怕,仍不能免於死亡的公平現身,遲早每個都會和它相遇。 認識“現階段(今生)”,生死存亡的煩惱念頭,且從當下煩惱抽離出來,走向解脫的覺知狀態,才能真正體悟生死智慧。 面對死亡的觀念藝術: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最後一刻的死亡,是一種福氣和藝術。 ◎生命的情境,未醒的人們,潮來潮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時無刻,眾生都在與生死交會,也與生死拔河,卻都看不見,生死的真意。 ◎人死以後,並非斷滅,是旅程又是另一個開端,如果能面對死亡都不恐懼,那麼死亡後,要往何處去又有何困擾呢? ◎死亡雖然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但死亡都一直以心為主軸,再發展到時間與空間的分割,說白了,死亡就是一種轉換軀殼的間歇時段。 ◎本書一再表明,死亡是一種修持,人死後反而因為沒有物質肉身的束縛,而得以 轉到更好的來生,甚至可以斷六道煩惱,而達到解脫的境界。 夢幻中陰明光初現:根本明光=宇宙般空無的法性=法身清淨之心,看見明光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何謂「明光」,在此我們要把這個“明光”盡可能用文字語意把它說清楚讓 大家明白。如果我們生前熟悉,臨終就不會慌亂,這個“光明體”它原本就 一直與我們同在,是一切萬物的母體,只因我們無明,視一切外相為真,讓 心識主觀所認取的喜、怒、哀、樂,蒙蔽我們的心性,削減直觀的本能。我 們可藉由臨終死亡,當呼吸即將停止的瞬間,意識正要自肉身脫出的剎時, 自性本明的那道明光,突然電光火石的出現,這法性大光,光亮得嚇人,在 亮光中會出現像千雷齊鳴般,排山倒海而來,那是我們本具的法本之音,一 般凡夫會驚慌害怕,修行者可藉此“明光認取”而達到“開悟解脫” 。 人之將死,不論是何種身份地位,都免不了在臨終時,出現種種虛幻境界, 這是個人業力現前,如果是有經驗的修行者,在肉體與神識分離的剎那首先會出現一種完全平和,完全清澈的統一境界,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一種釋放,這是我們“本就具有的根本淨光”,只有在死後脫離粗重軀體時,在意識處於平衡的中陰境中,而業習尚未出現前的當兒,才能體會到,這叫「明光」,這是第一階段“根本明光”之境界,如能就此認取、當下解脫,即可不必再進入六道輪迴。如果失去認取第一階段“明光”機會,還會出現第二階段的「續發明光」,這明光層次已低於第一階段,就如同皮球彈地,反跳依次遞減。 中陰身:在此期間,親友或上師代為佈施、供養、超渡及修善行,可改變其下生轉世地點。 死亡與再生的三個區域: 1、初期中陰 → 即臨終中陰,尚未投胎能見明光之期。 2、中期中陰 → 即實相中陰,呈現似真似幻的迷茫期。 3、末期中陰 → 即投生中陰,已進入子宮投胎轉世。 當我們無法認取「明光」,錯失了機會,而進入“中陰身”,它是卡在陰陽兩界的靈識,它是一種微妙的介於死亡與再生之間。 “中陰身”因沒有肉體而更敏捷,智性也比生前大九倍,但因為太輕盈敏感,所以中陰身大部份都存在一種迷惑狀態中,並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死了,等到發現時,那感覺又如同從沈睡中突然甦醒過來,在面臨中陰境中的幻象或美景時,迷妄又恐懼。 亡者在中陰境中所看到任何鬼神或佛菩薩等影像,全都是幻相,都是自身心念的投射,千萬不要當真,也不要被嚇到。如果你害怕,要記住,這是自己所感召的害怕,不要執留。趁現在活著時,記住這個觀念,並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觀照」,也就是「修行」。 本書作者,在序中提到我們生命的不能輕安,在於找不到自己累世我執自設的密碼在那裡,而無法解套,因而成為輪迴的模式,他更一再強調不要把本書看做是臨終才派上用場的手冊。本文是提供我們活著時候的反省和提醒,有似防空演習,死亡演習是我們必須警覺的一件事,這種提醒更可延伸為更細緻的思維修行。 他亦提到:聖哲告訴我們,線原本就隨著針走,影子一定隨物而動,這是自 然之道,萬物都有其軌跡和因緣,一切自然天成,包括死亡也是一種自然狀態, 請不要忘了,一切念頭,都是心的自我投射,所有的悲喜,也只是自我的生命場 景,所有的停留,也只是停留。 在此,以輕安自在,共勉! 〔註〕本西藏渡亡經,是由有修行的大師為亡靈超渡的法本。經由作者伊凡,慈悲心起,以深入淺出的文意編寫,讓我們明白生死大事,我能力有限,只能整理前半部些許,後段經文部份,我不敢去動,有興趣者,可自看本書!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