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5 18:31:48瀏覽2941|回應4|推薦11 | |
健保上路,才發現問題多多 全民健保最先是經建會委託國內多位專家學者的情況下,初步完成了「全民健保制度規劃」,再交由衛生署做第二期的細部規劃。 當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將健保整合為一個制度,但是其他也有些許多是窒礙難行的,像是「轉診制度」有其實質上的困難;此外,原本規劃是要用健保卡一卡到底的方式,但以民國84年的年代,事實上是不可行的,直到第三任健保局長張鴻仁上任後,才有能力實施健保IC卡。 原本健保費是要以「論戶」的方式計算,最後還是改回「論人」計算。「論戶在實質上是有困難的,收入多的人繳多一點錢、沒收入者就直接納保,這是一個理想,但直到今天都無法用這樣的方式計算保費。 財務是健保最棘手的問題 健保實施之初,一開始滿意度非常低,大概只有20%多,但半年後滿意度增高至60%以上,從實際狀況針對問題去解決,民眾感受到了。 當初另一項正確的政策,就是以5年的平衡費率去計算,因此上路後的兩三年內並沒有出現財務上的困難,直到6年後才開始出現財務赤字,之後的幾任局長與署長也常為了收支平衡而到處籌措財源。 健保第7年時,當時的衛生署長李明亮就把費率從4.25%調到4.55%,也暫時緩解了健保赤字的危機;最後還是發生收支不平衡的情況,在楊志良任署長時,才又將費率調至現今的4.91%。 財務難題不解決,健保無解 原本二代健保也是希望以「家戶總所得」來計算保費,後來因故沒有實施,而是以「補充健保費」來替代,若以家戶總所得來計算,將會發生收不到錢的窘境,因為台灣有很大一部份人從事的是地下經濟,此外房屋買賣、證券交易等都是分離課稅,不算所得稅法定義的所得,政府根本扣不到他們的稅。 民眾「想多享受權利(健保福利),卻希望少付出義務(保費)」的觀念,也是推動健保的困境。只要說到調漲保費大家都反對,但若是提高福利和給付就一片同意之聲! 健保18年來幾乎都是為了保費問題在捉襟見肘,但若財務的難題不解決,健保就形同無解,這是全台灣2300萬人都需共同面對的問題。 實施全民健保之後,台灣醫療環境及醫病關係,雖然仍有許多負面批評,但大體而言還是正面的較多。世界上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很多人反應全民健保讓很多醫院成為「血汗醫院」,但沒有全民健保也不保證就沒有血汗醫院,可以確定的是將演變成「血汗病人」或是民眾無處就醫的情況! 一味批評並不會改變事實、也不會讓台灣健保變好。 必須從best possible 改為基本照護 全民健保實施至今,民眾的滿意度一直很高,但誠如多位前任與現任署長的共同心聲,都是「錢永遠不夠用」! 「有素質的人民,就會產生有素質的政府,進而制定出有素質的制度,大家共來來解決問題。」 因為人口結構及科技進步問題,未來健保遇到的難題將會越來越大,接下來會面臨民眾能繳的錢愈來愈少,當錢愈來愈少時,健保終究會走上無法再包山包海的局面,到時候只選取其中重要的保,有些就只能捨去。 這個趨勢來的速度會很快,戰後出生的人口,10年內全部會變成老人,健保署必須要做好決策與準備。 在健保制度上,台灣目前觀念上還處於提供最好的可能(best possible)」的照護,治療上用最好的藥物與醫療設備幫病人做治療,到最後只能尋求「基本(basic)」的醫療照護,若要更好的照顧就只能自費。 全民健保18年來一直是台灣最穩定的社會基石與力量,即使歷經10年經濟較為低落的時期,健保依然屹立不搖;但接下來可能得面對即將到來的『健保艱困的10年』! 全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健保署並早日做好因應的對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