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8 10:14:05瀏覽3098|回應1|推薦5 | |
書 名:日治時期的台中 印象中的台中市有兩種面貌,一是30年前念高中時的景像,另一個是今日的台中市。70年代的台中市是個蓄勢待發的城市,那時綠川還沒有加蓋,台中港路正在拓寬,當然也沒有金錢豹,精華商圈是位於火車站到五權路之間的中正路,遠東百貨綜合大樓是當時最熱門購物點;大學僅有東海大學及中興大學,台中公園還叫「中山公園」,湖心的涼亭稱「日月亭」,文化資產保存法尚未立法,古蹟還不是文化指標,舊日的點點滴滴,猶在腦海。 但在閱讀了 在《日治時期的臺中》一書中,我嗅到二種城市歷史的氛圍,一種是昨日夢已遠,另一種是古月照今塵。書中諸多明信片及照片中的建築物美輪美奐,呈現那個時期的風格,但是大都已成歷史的灰燼,連一點溫度都沒有,無法感受到美麗的身影,只能從僅存的圖片中追尋曾有的面龐。台中知事官邸、台中公園內商品陳列館、行啟紀念館(自由路與中正路口)、台中市民館(民族路)、台中公會堂(自由路)、縣社台中神社(台中公園內)、台中公學校(忠孝國小)等已灰飛煙滅,只剩下塵封的往事和少許的斷垣殘壁。 在少數倖存的建築物中,輪廓最清晰的是台中火車站和湖心亭,前者是國定二級古蹟,逃過商業利益和921地震的摧殘,後者在還原其赤銅色後,聯袂挺進第個二世紀。此外,台中州廳舍(今台中市政府)、台灣府儒考棚(位於民生路39巷內)、台中市役所(今台中市政府交通處)等亦持續綻放歷史的光亮。 誠如《日治時期的臺中》序文所述「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兩處家園—一處叫從前,一處叫現在。從前是最初心動的戀人,而現在則是朝夕相處的伴侶。」如果套用這個邏輯,日治時期則是前世,一段魂牽夢縈的姻緣。透過日治時期的二三事,我知道了這個城市的來龍去脈,以及可能發生過的美麗與哀愁。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