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w: 從叛逃政權、地方特區到「藩屬國」──論後ECFA時代中共對台定位新方向
2010/08/28 01:40:13瀏覽418|回應0|推薦4

內政(評) 099-145 號

July 21, 2010

從叛逃政權、地方特區到「藩屬國」──論後ECFA時代中共對台定位新方向
副研究員 陳華昇
關鍵字: 兩岸關係 後ECFA 中共對台策略

  近來兩岸關係在政治與經濟方面似乎都有突破性的進展。在經濟方面,日前兩岸已簽署ECFA,有助於兩岸經濟互動制度化及加強雙方合作,因而被視為是兩岸經濟關係的一大進展。在政治方面,今年五月間,大陸涉台智囊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弛為文表示,認同曹興誠所提「兩岸要和平統一,必須由尊重中華民國開始」的主張,從而認為北京政權應該正視中華民國,此或可視為中共對台政治立場的友善思維。

  也因此,台灣方面許多人士認為,因為總體形勢的變化,兩岸政經關係似乎有朝正面方向突破的可能性。但若考量中共兩岸形勢評估和對台策略運用,則近期兩岸關係發展,其實反映了中共對台定位正在轉變,而有意將台灣「藩屬」化的過程,台灣方面對兩岸關係仍不宜過度樂觀看待。

  長期以來,中共對台最高戰略目標為防止台灣獨立、早日實現統一。依此前提和目標,中共因應情勢變遷時而調整其對台策略,也因此,中共對台定位也會有所轉變,而可以從三階段來看待:第一階段在1978年以前,中共將在台灣的國民黨政權視為內戰中失敗的叛逃政權,台灣不過是叛逃之一省,而必欲以武力攻伐以解放台灣。第二階段從1979年「葉九條」發表至今,中共對台採取「一國兩制」政策,視台灣為地位等同「特別行政區」的地方政府。不過台灣長期拒斥中共此一招降和矮化政策,迫使中共改以經濟攏絡和懷柔策略對付台灣。近期中共與我簽訂ECFA,則顯示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中共也會調整其對台策略,而其對台之定位,也正從以往的地方「特區」,轉變為視台灣為藩屬國。

  詳言之,當中共一時之間無法以武力攻取台灣,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策略在可見的未來也難以略誘台灣接受,而中華民國仍將於台灣持續存在的情況下,中共對台策略也正隨兩岸政經情勢發展而有所轉變。

  目前中共評估ECFA簽署後的兩岸情勢,認為是已經以經濟拉住台灣,使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日深而無法自外於大陸經濟;而在政治上,中共認為台灣既難脫離大陸而自立,則「中華民國」之名號反可以彰顯「中國」或「中華」之內涵,有助其反對民進黨實現法理台獨的總目標。在此政經情勢下,中共可以暫時地、權宜性的接受(但非「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不過,中共所能夠接受的「中華民國」是有條件的:第一,中共不接受中華民國(或以其他名義)加入以主權為基礎的國際組織,亦即不承認、不同意中華民國為一主權國家。第二,中共仍反對並阻撓中華民國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國際協定,包括FTA,除非經過中共同意。第三,中共偶而允許台灣參加特定國際經濟或衛生合作組織,但台灣參加的形式、出席的人選,需經中共同意。如台灣是否可以參加WHA、以何種名義參加,以及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高峰會之出席人選,都需經中共當局首肯。

  故在ECFA簽訂後,中共對台有新策略,使得兩岸對中華民國有不同的定位。台灣方面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中共則試圖營造「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具完整國格、沒有獨立主權之「國」,是尊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共政權為宗主國的「藩屬國」。

  也因此,中共不願接受在ECFA文本中,列入「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之字眼,原因在於所謂「正常化」乃是國與國之間關係步向正常發展所使用之字眼。中共否認中華民國台灣之「國家」地位,故不願使用兩岸「關係正常化」之文字。

  在此情勢下,不論台灣是否同意、是否願意,中共自視為宗主國,而將台灣、將中華民國視為「藩屬國」的態度已相當明顯。同時,中共正在動用各種關係、各種力量,促使台灣當局和有力人士接受此一對台定位新方向。台灣執政當局宜正視當前中共對台策略調整和對台定位轉變,並研議有效對策妥為因應之。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lin228&aid=436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