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2 16:17:12瀏覽323|回應0|推薦0 | |
最近,產業界有兩派聲音,一派屬樂觀派,認為景氣將在第二季底、第三季初復甦,而且最壞的時刻已經在去年12月或是今年1月;另一派,則是認為最谷底還沒看到,景氣要壞一、兩年。 不管景氣何時復甦,我個人認為:整個負面的惡性循環,才正要開始。 近兩個月來,不論是台灣、還是世界各國著名企業,裁員風才正是此起彼落;企業裁員是面對市場訂單只剩下三成、五成的經營困境下不得已的措施;但對被資遣的員工以及留住工作的員工,甚至於企業本身,這場震撼教育,勢必刻骨銘心,緊縮不必要的開支,撙節過日,將成為大多數人的因應之道。 市場訂單將因為消費信心低迷,持續低檔,企業爲避免繼續燒錢,只好再裁員,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直到企業產能剛好應付低迷訂單、現金不再流出為止。 由於,台灣內需市場狹小,主要仰賴出口,因此,訂單回春否?完全非可自我掌控,有時,可能裁員過頭,也不一定;在不分老幼、學歷、職務、專長,全面性裁員下,消費信心將受重傷,他日,要再恢復,也恐怕不容易。 各國政府挽救經濟,不外乎就是採「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並進;結果就是造成:接近零利率水準下貨幣浮濫,政府支出形成可觀的預算赤字。 所以,日後,若景氣略有復甦跡象,各國央行恐怕將會調高利率,以免貨幣供給失控;政府也會削減支出,以縮小赤字。 總而言之,在消費信心恢復不易、政府矯正貨幣與財政政策之下,復甦力道一定很弱。 至於,哪種企業最煩惱?過去幾年景氣好時,不斷擴充產能的大型企業,將苦於產能過剩下的固定成本支出,而低價搶單,中小型企業因為口袋淺,將被大企業加速逐離市場。 惟有利基型企業,方可稍喘口氣,維持著那一塊競爭對手不易侵入的方寸之地,戰戰兢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