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過盡千帆話新莊
2009/03/04 14:41:54瀏覽6700|回應0|推薦4

概說-過盡千帆

 新莊市位於台北盆地西邊,整個地勢由南向北逐漸緩降。東邊隔著大漢溪和板橋市相鄰;西接泰山鄉;南沿樹林市往桃園;北經三重到台北市。境內西南方有林口台地和山仔腳山塊(此一地帶有一活動斷層,稱山腳斷層。其範圍南起樹林,北經泰山、五股、關渡到新北投,甚至延伸到金山一帶),其餘皆屬平原。主要道路有新莊路、中正路、公園路、復興路、幸福路、中原路、思源路、中港路、中華路、新泰路和新樹路等。河川則以十八份坑溪、啞口坑溪、塔寮坑溪和潭底溝為主。
 「新莊」是一個在明朝就有文字記載的地方,這兒是一塊土地肥沃,面積遼闊的平原── 武朥灣平原 (即新莊平原)。新莊最早稱為 武朥灣 社,因為住著平埔族 武朥灣 社的住民而得名,他們在這兒過著漁獵和簡單的耕作生活。清朝康熙年間漢人才陸續到這兒來開墾。乾隆時期,這裡稱為興直堡新莊街。「新莊」是指新形成的村莊。因為清朝初期,大量的漢人到這兒開墾,於是就聚集形成一個新的村莊。稱為「街」,是因為新莊正好位於新莊平原,人煙稠密的市街中心。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於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隸屬於台北州新莊郡,稱為新莊街。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隸屬於台北縣新莊區,稱為新莊鎮。民國六十九年,改為縣轄市,稱新莊市。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北台大地震,台北盆地塌陷,變成大湖,稱為「康熙台北湖」,河運在此後發達起來(當時重要的港口有二:北港是大浪迸,即今台北市大同區;南港是新莊,亦稱內港),漢人也陸續到北台來開墾。開墾台北平原,目前發現的最早墾照,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0九年)陳賴章墾號之「大佳臘墾荒告示」,墾區包括整個台北盆地。康熙四十九年(西元一七一0年)台廈道員陳璸,奉令追捕海盜鄭盡心,即發現墾民請照到北台開墾的事實。康熙五十一年(西元一七一二年)陳和議墾號(由賴科、王謨、朱焜侯所組成)請墾海山庄、內北投、坑仔口(桃縣蘆竹鄉)等地。康熙末年,胡焯猷、林秀俊(賴科之後北台最具名望的通事)也已到北台開墾。

 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鄧旋其收購王謨、朱焜侯兩人的股份,成為海山莊業主。雍正五年(西元一七二七年)楊道弘申請墾照開墾北台,面積包括整個新莊平原。乾隆八年(西元一七四三年)胡同隆墾號(鄧旋其、胡紹、徐閔、賴科、王謨、朱焜侯、鄭珍等七人),掌管了海山、坑仔口兩庄,此時已開鑿圳渠,灌溉農田。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圳渠已有規模,新莊水利會乃以此年,為新莊水利起始年。

 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二年)劉和林、劉成纘父子引石頭溪開鑿萬安陂大圳。乾隆二十八(西元一七六四年)全圳完成,範圍包括中港厝、頭重埔、二重埔和加里珍(今之五股)一帶,全長二十多里,灌溉面積約二百六十水甲(一水甲為五田甲,故合計一千三百田甲)。西元1766年(乾隆三十年)「張廣福」以張源仁為主開鑿永安陂大圳。乾隆三十四年應地方人士要求,延伸到三重埔。時至乾隆三十七年,整個永安陂大圳才算完成。全長三十多里,範圍包括西盛、臼仔林、新莊、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等地,灌溉面積達六百多水甲。由於萬安陂大圳、永安陂大圳的完成,使新莊一躍成為全台的重要產米區之一。

 清朝初期北台灣開發之時,新莊為大嵙崁溪(即今之大漢溪)旁的天然良港,水運十分發達,千帆林立,是通往海山地區(海指的是三峽、山指的是鶯歌)的起點,帶動了地方的商業生機。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龜崙嶺古道沿十八份坑溪開闢完成(約今之壽山路),直通桃園,使新莊逐漸成為北台的商業中心。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0年)龜崙嶺新道沿塔寮坑溪修築完成,交通更為方便。此年八里坌巡檢署因傾損而移駐新莊,使新莊一躍成為北台的行政和商業中心。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八里坌巡檢改稱為新莊巡檢,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0年)將新莊巡檢改為新莊縣丞(乾隆五十四年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上奏此議)。嘉慶年間,由於大嵙崁溪上游不斷開墾,河床淤積,水運受阻,以致新莊河港功能喪失。嘉慶十四年(西元一八0九年)新莊縣丞改名為艋舺縣丞,新莊的地位終被艋舺(今之萬華)所取代。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新莊水運發達,千帆聚集,是各種貨物、商品的集散地。大陸來往的船隻,常在底艙放置石材或紅磚(稱為壓艙底),以平穩海上風浪,確保航程的安全。船隻到達新莊後,即卸下南北貨和這些石材、紅磚,裝上本地出產的米、茶、樟腦……等產物回大陸。這些卸下來的石材和紅磚,常用來當作建築或鋪設道路的材料。新莊發展較早的碧江街、新莊路,當時即是用這些紅磚來鋪成路面。紅色的路面配合綠色的樟樹、茄冬樹、榕樹等,景象是何等的美麗。但隨著時代進步的需求,這些景緻已改變成為住宅區和商業街面。
 清朝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台灣改為行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其任職的六年間,重大的政策除了安撫原住民、增設郡縣、清整賦稅、推廣農業、設置新式學堂外,就是發展交通。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自大稻埕先後向北、南鋪設鐵路。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北段鐵路穿越獅球嶺到基隆,全面完工通車。南段鐵路於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穿過新莊平原(路線約為現今縱貫公路──台一線),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經龜崙嶺到桃園(光緒十九年,鐵路因經費短缺鋪設到新竹止,唯當時劉銘傳已離職)。此時新莊一帶設有海山口站、打類坑站(今之丹鳳地區)、龜崙嶺站(今之龜山地區)。鐵路的便利,帶來了新莊發展的新契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明治三十年(西元一八九七年)颱風帶來的洪水,沖毀台北橋。海山口附近河岸亦陷落,鐵路流失,龜崙嶺道路崩塌,致使鐵路中斷。明治三十二年(西元一八九九年)修築板橋線鐵路,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一年)板橋新線通車,新莊鐵道廢除,新莊繁榮發展的景象,再次中輟。

go to top

發展年紀

西元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

荷蘭攻取雞籠,佔領全台。1644年允許漢人開墾,當年決心開墾雞籠。1648年決心開墾淡水。

西元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

荷蘭人調查新莊原平埔族戶口。

西元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次年(西元1662年)荷蘭人退出,不久,鄭成功逝世。但荷蘭仍以雞籠為根據地,時來時竄,直到清朝佔領台灣為止。明鄭以承天府為界線,以南稱萬年縣、以北稱天興縣。

西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清廷派施琅攻取台灣。明寧王朱樹桂上吊自殺,五妃亦投井自殺—五妃井。寧王宅院,後來改為大天后宮。次年,西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一府三縣,以台灣府為城,台灣縣為郭。安平鎮城以南為鳳山縣,新港溪以北為諸羅縣。

西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五年)

慈祐宮創建。

西元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北台大地震,台北盆地塌陷,變成大湖,稱為「康熙台北湖」,河運在此後發達起來。當時重要的港口有二:北港是大浪迸,即今台北市大同區;南港是新莊,亦稱內港。漢人陸續到北台來開墾。

西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楊道弘招佃來墾。

西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

郁永河來遊,著「稗海記遊」。文曰:「過大甲溪以後,經過蕃社皆空屋,求一勺水不可得,得一人輒喜」、「蹈非人之境」。

西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開墾台北平原。陳賴章墾號之「大佳臘墾荒告示」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墾照,墾區包括整個台北盆地。。1710年陳璸任台廈道員,奉令追捕海盜鄭盡心,即發現墾民請照北來開墾之事實。

西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一年)

陳和議墾號(賴科、王謨、鄭珍、朱焜侯所組成)請墾海山庄、內北投、坑仔口(桃縣蘆竹鄉)等地。康熙末年,胡焯猷、林秀俊(賴科之後北台最具名望的通事)也到北台開墾。

西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胡焯猷「胡林隆」墾號來墾,開航「社船」。

西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

鄧旋其收購王謨、朱焜侯二人之股份,成為海山庄業主。

西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

楊道弘請墾照,1730年開墾北台,面積包含整個新莊平原(新莊、泰山、五股、林口、三重、蘆洲)。

西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

郭宗嘏「施茂」墾號來墾,興築新莊通往龜崙嶺、桃園山道 。

西元1736年(清乾隆元年)

新莊街形成。

西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

鄧旋其賣一股給胡紹,再夥同徐閩買賴科二分之一股權。因此,鄧旋其、胡紹、徐閩、賴科、王謨、朱焜侯、鄭珍等七人掌管了海山、坑仔口兩庄,並合稱為「胡同隆」墾號。此時,已開鑿圳渠,灌溉「水田」。新莊水利會以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為新莊水利起始年。

西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

張必榮、張沛世開鑿張厝圳(永安圳)。

西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八里坌巡檢虞文桂移駐新莊街義學。

西元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

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街,新莊街正式成為淡北行政中心

西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

胡紹因資金難籌(股友退股給胡紹),賣三股給「張吳文」墾號。1752年賣其子(吳思睿兄弟)的一股給「張方大」即日後的張必榮墾號。

西元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胡焯猷(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稱「胡林隆」墾號)於興直山建西雲寺大士觀,供奉觀世音菩薩,因此後人就逐漸稱興直山(原稱八里坌山→橫直山→新直山或興直山)為觀音山。

西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地藏庵(大眾廟)創建。

西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郭宗嘏(主要開墾中港厝庄、七坎庄)將原做為公館的土地,捐建中港福德詞。

西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

胡焯猷捐建新莊武聖廟。

西元1761年(清乾隆二 十六年 )

胡焯猷以八十水甲田地為書塾,供鄉里人士求學。乾隆二十八年發展為明志書院。乾隆三十年同知李俊原建議遷往竹塹南門,乾隆四十二年遷之。乾隆四十六年因南門低窪而遷往西門。

劉承纘發起開鑿劉厝圳(萬安圳)。

西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

劉和林、劉成纘父子引石頭溪開鑿萬安陂大圳。乾隆二十八年完成,範圍從新莊延伸到二重埔,全長二十多里,灌溉面積約二百六十水甲(一水甲為五田甲,故合計一千三百田甲)。因侵犯「張廣福」水權,乾隆二十九年淡水同知夏瑚批付年六百石水租給張廣福。

西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年)

「張廣福」以張源仁為主開鑿永安陂大圳。乾隆三十四年應 地方人士要求,延伸到三重埔。時至乾隆三十七年,整個永安陂大圳才算完成。全長三十多里,灌溉面積達六百多水甲。嘉慶二十三年張家家勢較衰,大圳修復無法自資,乃由陳錦泰出資,「張豐順」墾號(張沛世及其子孫)出面整修。日治初期,則由「永豐公記」經營之。不久則『埤圳公有化』。張家是開墾、文舉兩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家族。祖先張士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鑑湖鄉人,康熙四十一年(西元1702年)跨海來台落居鳳山。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張方高鑿圳開墾雲林,墾號「張廣福」。

  最先到新莊平原的是張方大,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買進海山庄開墾權,墾號「張廣惠」,後來也用「張必榮」。「張廣福」到新莊的,則有可能是張源仁。 張士箱的四個兒子—方高、方升、方遠、方大皆為貢生。乾隆二十五到三十五年間,張家更考上六個舉人。二十五年源仁(方高次子)、二十七年源德(方高長子)、三十年植發(源德長子)、三十三年源俊(方大長子)、植華(源德次子)、三十五年源義(方高三子)。

西元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八里坌巡檢改稱為新莊巡檢。

西元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

郭宗嘏捐一百六一水甲田租給明志書院。

西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保元宮創建。

西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

板橋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渡台居新莊。

西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

興築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西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天地會北路黨人林小文等攻新莊,燬巡檢署。

西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新莊巡檢改為新莊縣丞(乾隆五十四年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上奏此議)。

西元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

新莊縣丞改名為艋舺縣丞。

西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

漳泉械鬥,艋舺縣丞署被燬。

西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

漳泉惡鬥焚新莊。

西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

楊貢攻新莊縣丞署。

西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

設台北府、淡水縣,裁撤艋舺縣丞。

西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

台灣改為行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其任職的六年間,重大的政策除了安撫原住民、增設郡縣、清整賦稅、推廣農業、設置新式學堂外,就是發展交通。

西元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

劉銘傳自大稻埕先後向北、南鋪設鐵路。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北段鐵路穿越獅球嶺到基隆,全面完工通車。南段鐵路於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穿過新莊平原(路線約為現今縱貫公路──台一線),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經龜崙嶺到桃園(光緒十九年,鐵路因經費短缺鋪設到新竹止,唯當時劉銘傳已離職)。此時新莊一帶設有海山口站、打類坑站(今之丹鳳地區)、龜崙嶺站(今之龜山地區)。

西元1897年(日治明治三十年)

颱風帶來的洪水,沖毀台北橋。海山口附近河岸亦陷落,鐵路流失,龜崙嶺道路崩塌,致使鐵路中斷。

西元1898年(日治明治三十一年)

新莊郵便受取所設置 。

西元1899年(日治明治三十二年)

台北郵便電信新莊出張所設置 。

西元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

板橋新線通車,新莊鐵道廢除。

西元1903年(日治明治三十六年)

修築新莊街下水道,開築新莊至板橋公路。

西元1904年(日治明治三十七年)

開築新莊至林口、至樹林公路,改築新莊至桃園道路。

西元1915年(日治大正四年)

台北廳下新莊廚夫楊臨,於 2、3月間糾合同志,組織革命黨, 密謀抗日, 擬於8月25日(農曆7月15日)月明之夜襲擊支廳,但因被人告密,黨員70人被捕,由台南臨時法院治罪。

開始使用電力。

西元1919年(日治大正八年)

新莊街區改正街道。

西元1920年(日治大正九年)

改隸台北州,並易名「新莊」,新莊郡轄新莊街、蘆洲庄、林口庄。

西元1922年(日治大正十一年)

「新莊自動車會社」成立,電話開始使用。

西元1923年(日治大正十三年)

新莊樹林台車道完工,台北州農會築 「新莊農業倉庫」

西元1930年(日治昭和五年)

樂生園癩病療養院落成 。

西元1937年(日治昭和十二年)

台北州公立新莊農民學校成立。 中日戰爭爆發。

西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太平洋戰爭結束。

西元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新莊鎮公所、鎮民代表會成立。

西元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

泰山、新莊分治 。 新莊鎮衛生所成立 。

西元1957年(民國四十六年)

恒毅中學創立 。

西元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

輔仁大學建校。

西元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

新海橋完工。

西元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

改制為縣轄市,尹章義撰述《新莊發展史》出版。

西元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

大漢橋完工。

西元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

中山路(二省道)通車。

西元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

新莊高中創立。

go to top

地名溯源

  新莊市位於台北盆地西邊,整個地勢由南向北逐漸緩降。東邊隔著大漢溪和板橋市相鄰;西接泰山鄉;南沿樹林市往桃園;北經三重到台北市。境內西南方有林口台地和山仔腳山塊(此一地帶有一活動斷層,稱山腳斷層。其範圍南起樹林,北經泰山、五股、關渡到新北投,甚至延伸到金山一帶),其餘皆屬平原。主要道路有新莊路、中正路、公園路、復興路、幸福路、中原路、思源路、中港路、中華路、新泰路和新樹路等。河川則以十八份坑溪、啞口坑溪、塔寮坑溪和潭底溝為主。

 本地最早稱為武嶗灣社,因為住著平埔族武嶗灣社的住民而得名。清朝乾隆時期,這裡稱為興直堡新莊街。「新莊」是指新形成的村莊。清朝初年,大量漢人來到這兒開墾,於是聚集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莊。稱它為「街」,是因為新莊正好位於新莊平原上,人煙稠密的市街中心。日治時期大正九年,隸屬台北州新莊郡,稱為新莊街。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屬於台北縣新莊區,稱為新莊鎮。民國六十九年,屬於台北縣,並升格為新莊市。此外,新莊境內仍有一些親切的地名,現在簡介如下:


新莊街部分

新莊街的興衰

  清初北台開發時,大嵙崁溪因水深而成天然良港。當時最先發展的是碧江街,但因太靠近溪岸,容易淹水,故往後退五十公尺,發展出新莊街來。除河運便利外,在雍正十一年,龜崙嶺古道延十八份坑溪修築完成(約為現今壽山路),直通桃園。使新莊逐漸成為北台的商業中心。乾隆十五年,龜崙嶺新道延塔寮坑溪修築完成(約現今中正路),使新莊交通更為便利。乾隆三十二年,巡檢署移駐新莊。乾隆五十五年,縣丞再置於新莊,使新莊一躍成為北台的行政、商業中心。

 嘉慶年間,大嵙崁溪逐漸淤積,新莊河運也漸漸沒落。嘉慶十四年,縣丞移往艋舺,新莊地位始被艋舺所取代。

幫會械鬥

  道光十四年閩粵械鬥,粵人敗退,移往桃園、大溪一帶。此後,客家人所祭拜的三山國王廟,人潮也就大為減少。咸豐三年漳泉械鬥,死傷慘烈。有言:「土虱肉好吃,無死人骨頭這麼多」。就是最佳的寫照。咸豐十年也發生小規模漳泉械鬥。

老街回顧:

竹仔市

今文明里。從保元宮後面到化成路金合歡賓館一帶,靠大漢溪岸的茄苳腳,原來是新莊市販賣竹子的集散地,從前來自大溪的竹子,順著大漢溪流到新莊,就在這裡卸下,順流而下的竹子最長綿延約五、六米左右。這些竹子就在竹仔市集中出售,供應本地、泰山、五股、成州、蘆洲、樹林、丹鳳的住民,做為建築、米篩或燈籠的材料。

草點火

保元宮前面左邊約一百公尺處。賣煤油點燈的地方。

麵線埕

緊接草點火五十公尺的範圍。從新莊路117號到127號之間,從前這裡有一個大埕,販賣麵線的業者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會把麵線拿到這個地方來晒。所以晴天時,可看到一大片「麵海」的景像。

日本宿舍

新莊縣丞遺址。日據時期,改建為教師宿舍。

破城仔

舊郵局所在地。以前為林本源賣官鹽所在地。約在188號附近。

土車間仔

地點約在新莊路259巷。日據時代,這間土車間仔是新莊唯一民營的運輸公司,提供人力拉車,以載運貨為主,專門到臺北載南北貨回來新莊買賣。當時的拉車約有一百台左右。

郡役所

即前新莊分局,現保一總隊第八分隊所在地。日據時期統轄新莊、五股、林口、蘆洲等四個街莊。

街役場

今慈祐宮的右側,現為新莊農會辦事處。日治時代,這個機構負責管理新莊地區的政治事務,相當於現在的市公所。

五十六坎仔

從慈祐宮到武聖廟一帶,所開的五十六間店鋪。「坎」是河洛話「店仔」的意思。新莊舊街的形成從這裡開始。慈佑宮是新莊最早建築的廟,廟前的廣場拜臺北大湖之賜,使新莊成為一個深水良港,清朝時期,從大陸載運過來的貨物或船隻便在這裡的廣場前卸貨或停泊,整個大臺北平原所需的貨物在此形成一個批發市場,此處即為新莊從前的舊港。 當時有言:「鹽行進去,布店出來」,意思是指「鹹又澀」,吝嗇的謔稱。

鹹菜巷

此巷以醃製鹹菜出名。傳說這條巷子曾有兩、三戶人家以傳統古法,用很大的甕去醃製,這樣鹹菜才會好吃。但據訪談,其實此巷只有一戶以醃製鹹菜為業,因為其所醃製出來的鹹菜好吃又有名,甚至批發到中央市場去銷售,大家才會稱此巷子為『鹹菜巷』。

細姨巷

新莊後街仔(靠大漢溪、新莊大菜市場)在清朝時代,便住著有錢人家的姨太太,而且新莊的藝旦間仔又在附近,所以有錢人在此交際應酬,一旦遇到喜歡的藝旦,就在這裡金屋藏嬌,漸漸的數量越來越多,就形成了此地人們口中的『細姨仔巷』。另有一說,是指中正路263巷。稱此巷為細姨仔巷,有兩種說法:台灣光復初期時,這條巷子比起別條巷子起來,其狹窄就像細姨仔般的可憐,所以有人就把它稱為“細姨仔巷”;另一種說法是,以前真的有人在此養著小老婆,短短的一條街住滿了不能被元配夫人發現的姨太太,故稱之。只是這些說法可不可靠,已無從可考。

挑水巷

新莊路278巷較有名。專門從事挑水工作的有三人,已知兩名為阿溪仔、辮仔。新莊是在民國23年的時候才有自來水可以喝,在新莊還沒有自來水時,大漢溪便提供了新莊人的用水,當時就有賣水的行業了,只是賣水的人,都要到大漢溪去挑水,如果水質比較清澈、乾淨的話,就能賣到好價錢;相反的,較靠近岸邊的水質,因為品質不好,就不是能賣到好價錢,所以,時人有謂『好水賣好錢,好錢買好水』。其實挑水的人,也會走其它的巷子,只是這一條278巷大家比較常走,所以這條巷子,才會被叫做『挑水巷』。

戲館巷

新莊路359巷。日據時期,巷內聚集了很多教藝旦唱歌的曲仙(老師),教唱南北管、戲曲,藝旦們每於早上到此練唱,曲仙所教的曲子有南、北管之分,任藝旦們喜好,看要學哪一樣。故以此名為戲館巷。

米市巷

早期新莊街是新莊平原米糧的批發中心,自大陸來的商船,在慈祐宮前面的碼頭卸下貨物,苦力(扛運貨物的工人)便在這條巷子搬運米糧,而巷子裡也有批發米糧的商店,因為以米糧為主要貨物,故此條巷子,時人便稱為『米市巷』。『米市巷』的尾端,接近大漢溪的方向,有一座潮江寺,在清朝時期,樓下原為扛米苦力的寮房,後來因漳、泉械鬥,新莊人便把樓上改為瞭望臺,以防板橋的漳州人再攻打新莊,日據時期,再把瞭望台改為潮江寺。新莊路387巷。早期新莊街是新莊平原米糧的批發中心,商船在慈佑宮前的碼頭卸貨物,碼頭扛扛米的工人便在這條巷子搬運米糧,巷子裡面也有批發米糧的商店,故時人稱此巷道為米市巷。

豬哥巷

位於新莊路649巷。豬哥,公豬也。日據時期,這條巷子的人家大部份以養豬為業,而且以養公豬為主,公豬可以當種豬,外借配種還可以賺錢,因此當時也就產生了『牽豬哥』的行業,如果有人要配種,牽豬哥的人會將公豬帶到養母豬的人家家裡,所以外地人若有需要,當地人都會報之『豬哥巷』。另有一說,豬哥巷並非專養種豬為名,而是此巷人家偏好養公豬,但是仍以種肉豬為主,這些肉豬批發到當時有名的中央市場販售,市場中的肉販都會開玩笑的說,這些公豬肉都是來自新莊,於是人們慢慢的知道新莊有條專養公豬的巷子。隨著社會型態改變,這條巷子已經沒有養豬人家了,但仍留有荒廢的豬圈。

豬埔仔

新莊路775號變電所旁邊的巷子。越過公館溝所看到的蓮藕田,原來是一大片平坦的空地。在清朝光緒年間,它就是農家們帶著豬隻到此趕集的地方。以前的農家除了耕種外,也會養一些家禽家畜,尤其是養豬,當母豬的奶水不夠小豬吃時,農家們即牽著豬隻到此來做買賣,小的豬隻裝在大草袋裡;長大的豬隻則用兩枝長竹竿趕豬到豬埔仔。在此交易的農家,除了新莊本地的營盤、小田心仔、中港、頭前及丹鳳外,還有來自五股、泰山、林口與迴龍的豬農。

頂坡角

頂坡角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的“土名”,即住所的番地(今稱為住址),它包括了現在的丹鳳里(番所起迄為2-21)、合鳳里(番所起迄為53-73)、雙鳳里(番所起迄為82-364)。

武舉人故居

今「娃娃谷」。武舉人陳有成,人稱「俏老爹」,為人風氣、健談。武聖廟祭典時,陳武舉即為主祭人。

go to top


其他部分

海山頭

今天的海山里是海山頭的一部分,海山地名的由來乃因為新莊位於山仔腳斷層上,與相鄰的林口台地有200公尺的落差,林口台地曾被稱為平頂山,臺地的末端聳立在新莊平原西南的山仔腳山塊,山麓的堆積扇正好是海潮的末端,是海與山交會的地方,故稱為海山。鶯歌石、三角湧過去統稱為海山莊。海山頭,顧名思義就是在海山莊的入口處,故名之。海山頭包括了三角仔、石龜(二者今屬於營盤里)、柴橋頭(今屬於豐年里、國泰里及泰豐里)。

公館口

即現在的全安里。公館,在以前的農業社會裡,佃農都會到這裡來繳交地租給地主。此外,公館也是農人們聊天或族人商談保衛家園事務的地方。此地曾有張廣福家族所設的公館,全安里恰為於其外,故稱做『公館口』。台灣各地所稱的“公館”,其實與漢人的開墾有關,日本學者安倍名義認為「最初的漢人拓殖集團,把設有公館之地的地名,都叫做公館庄。拓殖集團多先設一租館,一方面處理向佃農收取田租之用;一方面也處理保衛家園的隘勇事務,(即設置隘寮以防止原住民或漢人盜匪入侵)。」因此就稱之為公館。『公館』具有公共場所的功能。

車仔頭

即現在的文衡里,新莊路關帝廟一帶,接近新泰路和新莊路的交叉口,略偏瓊林路的方向。日治時期,此處設有往泰山、林口和樹林的輕便車道,因總站就設在這裡,所以叫做車仔頭,是新莊以前陸路運輸的中心。日據時期,經營新莊輕便車道的公司有兩家,最早是民國6年的桃園輕鐵株式會社,行駛新莊~頂坡角(今丹鳳、後港之一部份),有15台台車;民國11年,台灣製糖所行駛新莊~橋頭、橋頭~和尚州(蘆州)兩條路線,共有53台台車。當時新莊種植甘蔗的面積有157甲,收穫的數量達6280000斤。據耆老表示,這些台車不但載運甘蔗,也有載人的功能,有時新娘要歸寧,大家就都會在跑出來爭著看新娘。因為台車載人或載貨或錯車都在這裡,故名之。

頭前

這是新莊最靠北邊的一個里。這個里位於新莊最前方的位置-頭前,從前是台北人經三重到新莊的入口,所以當時的人就把它叫做「頭前」。它包括現在的頭前、思源、化成和福基四個里。         

化成里

化成里和化成路的地名,都是為了紀念出身於頭前庄的提督陳化成而命名的。陳化成本是一個沒有工作又賦閒在家的人,後來投效滿清的軍隊。由於他人高馬大,就被分派為掌軍旗的士兵。在他離開家鄉時,因為他的腳特別大,他的姑媽就特地為他縫製鞋子。有一次,清軍和太平天國的士兵打仗,清軍失利,準備撤退時,他一不小心鞋子脫落了,就掌著軍旗回頭去找鞋子。清兵只知尾隨軍旗,於是就跟他一起殺回去,擊退敵人。陳化成就這樣「一升升總兵」,衣錦榮歸,造福鄉里。

營盤

即現在輔仁大學門口一帶。雍正年間,龜崙嶺道路(中正路)開通,朝廷就在此處設營駐防,以維持來往旅客安全,因而稱為營盤。

瓊子林

即現在瓊林里及後港里的一部分。漢人開墾初期,本地長滿了瓊樹,所以就把它取名為瓊子林。瓊樹的葉子煮水,可以做為黑色的染料;皮也可以用來製造蠟燭。

 從這些地名來源我們可以發現,以前的人在取地名時,常常與當時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一個事件、一個人名或一個生態環境等。比起現在的地名來,過去的地名顯得有感情多了。

go to top

建築倩影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新莊的建築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清朝時期:自康熙年間到西元一八九五年,歷時約兩百年。此時以中國傳統之閩南式建築為主。

(二)日治時期:自西元一八九五年到西元一九四五年為止。在此五十年間,以中國傳統建築和日本殖民建築為主。純日式建築,僅限於公有建物、宿舍和日本住民之房舍。

(三)民國時期:自西元一九四五年迄今。台灣光復之後,日式建築不再,中國傳統建築重新抬頭,西洋的建築風格亦注入其中。唯西式建築快速彌漫,致使傳統建築式微,最後僅在宗教寺廟、民間祠堂尚保留其風格。

清朝時期的新莊建築,以閩南式樣為主。其平面佈局,因人口數量而設,通常以一字形平面(俗稱一條龍,依其房間數量的多寡,可分為單間起、三間起、五間起七間起等)、三合院平面(即一字形平面加左右雙伸手或稱左右護龍或左右廂房)、四合院平面和院落式平面為主。

在三合院的建築中,正中央稱為正廳,地位最為尊貴,是家庭祭祀與待客之場所。此外中國在傳統上,有左尊右卑的倫理觀念,因此左側房為戶長所住,右側房為其他長輩所住;左廂房為長子所住,右廂房為次子所住。三合院中,由三面房子所圍繞的空地稱為「埕」。若在三合院前面加蓋一棟房子,即形成四合院。此一加蓋的房子稱為「前廳」或「倒座」。

 四合院為口字形,若前面再增加廂房和前廳,即形成「日字形」四合院,若繼續增加一院落,就形成「目字形」四合院。口字形四合院為二進一院(進乃進門之意),日字形四合院為三進二院,目字形四合院為四進三院,五進四院之四合院,則稱「五落大厝」。多進四合院,常因家族人口增加而向兩旁增建四合院,如此所形成的多排多進四合院,即所謂的「院落式」四合院。

 傳統建築的古厝,其牆壁常用田土加草梗,所日曬而成的「日曬磚」,我們俗稱「土墼」。用土墼砌成的牆壁稱為「土墼壁」,土墼壁雖可擋掉風沙與日曬,但最怕地震和雨淋,因此常用石灰粉刷或砌磚保護之。牆下基礎則常以卵石拌灰砌成,以增加牆壁的抗潮性。門則常用木板門;武聖廟因供奉關聖帝君,乃採用一0八顆乳釘紋的金釘大門。窗戶以木櫺窗最常見,此外亦有磁窗與雕花的石窗(寺廟最常見)。除廟宇外,居家之房較少用柱,廟宇之柱以木柱、石柱最為常見,徑寬約在一尺至一尺半之間,柱下之基座稱「柱櫍」,柱櫍之下部份稱「柱礎」。

 「樑架」是支持屋頂重量的木構架,一般分為「穿斗式樑架」和「抬樑式樑架」兩種。廟宇木樑架之樑,常做成彎曲拱形,稱為「虹樑」。大樑置於柱頭上常有木托出,稱為「雀替」(亦稱懸臂樑或肱樑)。其作用在傳遞樑之荷重,使平均分佈於柱頭上。中國式房屋之屋頂主要分為廡殿、歇山、捲棚、硬山、懸山、攢尖等。廡殿之屋頂有四坡,四面翻水,古代稱為四注或四阿,秦朝之阿房宮即指四阿屋頂之廡殿。若於廡殿屋頂兩側邊築有山形博風,即稱歇山式屋頂,寺廟宮殿最常見的就是歇山重簷屋頂。若將歇山屋頂之山形博風改為圓弧形,則稱捲棚式屋頂。硬山屋頂則只有正背面兩坡,左右兩側即為山牆。懸山式屋頂是指硬山屋頂之屋簷,伸出側面一段距離之謂。攢尖屋頂則又依其屋簷式樣,分為方攢尖屋頂、圓攢尖屋頂、六角攢尖屋頂等,如方形涼亭、天壇、六角涼亭之屋頂即是。至於屋頂上的裝飾,最常見的是火爐、風獅等象徵趨吉避凶的飾物。寺廟的屋頂裝飾則更為富麗堂皇,凌空欲飛的燕尾式屋脊、鴟鳥、剪黏圖騰、筆筒、壺盧、雙龍搶珠、雙龍護塔、財子壽三星、封神榜和忠孝節義的題材裝飾等。

 從明治二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到昭和二十年(西元一九四五年)這五十年間,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除了國語家庭(日語)、更改姓氏、宗教改革外,在建築上亦引入日式風格,並於明治三十三年(西元一九00年)左右,引進水泥到台灣使用;且於大正年間,在高雄半屏山設壽山水泥場,以大量生產、使用水泥。由於崇尚西化,大正年間歐風日式建築在台灣盛行。此外民間古厝,亦常用磚拱砌成騎樓,並做商店牌樓,造型高雅活潑的牌樓上,設有店徽及招牌,鑲嵌其中的珠寶紋、戲獅圖、草花紋、貝殼紋和石柱等之雕花,線條流暢,變化精巧,表現出莊嚴優雅、甜美細緻之建築藝術,深具明顯之巴洛克、洛可可風格。於是中國傳統閩南式建築,揉合了歐風日式建築,形成了當時台灣建築之折衷式樣。

 至於日式宿舍之建築,其平面佈局以長方形和 L 形為主。屋頂採懸山式覆瓦,屋脊端頭用鬼瓦以避邪。牆壁採泥巴牆,有時裡頭添加竹筋,再以白灰塗墁。裡面設高架地板以防潮,並設通風孔以防木頭腐爛,窗戶使用明亮的玻璃窗。室內用障子門隔間分廳、臥室、起居室,壁櫥可收寢具,進門玄關(即門廊)是連接室內外的空間,進入玄關之門則採用拉門。廁所採用密閉式化糞坑,以減少臭味。宿舍之大小,以塌塌米為計算單位,寬三尺長六尺為一帖(面積十八方尺,即半坪,也就是一.六五平方公尺)。傳統上,日人常闢四帖半之飲茶室,在高架疊席上坐談。這種江戶式的「書院造」建築,目前在新莊僅樂生療養院保留得最完整,但因此地被規劃為捷運新莊線停機場用地,故所有建物將於九十三年全數拆除殆盡。

 光復初期經濟蕭條,百業待興,所蓋房子以一樓居多。前門柱砌磚而成,並使用磚牆,牆面若有粉光,常以水泥沙漿為之。屋頂大部份使用窯燒紅瓦片,再以石灰貼補接縫處。民國四十年後,水泥瓦工場漸多,故亦採用水泥瓦片。唯房屋配置方式簡單,僅有廚房、廁所而無浴室,廚房亦無隔牆。民國四十五年以後,經濟稍有改善,二層樓房逐漸興起,浴室、廚房皆已具備全。室外以水泥粉刷、室內以白灰粉刷,但屋頂仍以水泥瓦居多。民國五十年後,經濟較為發達,三樓房子因應而生,屋頂改為平頂,上置水箱以供一、二、三樓之用水,屋頂防漏技術應運而起。民國六十年以後,大多興建四樓公寓,集中住宅。大社區由大財團興建,少則百戶,多則千戶。民國七十年後,由於五樓房免受設電梯及建蔽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之限,所以推出的公寓皆以五樓為主。人們有形的距離雖然拉近,但由於孤立格局的設計,卻使人們的情感愈行疏遠。民國八十年後高層公寓興起,「開放空間大樓」因應而生,從此西洋式建築大行其道,傳統式建築式微。而開放空間大樓,常用鐵門或圍牆圍起來,而未達到實際開放的功能。

go to top

古蹟尋訪

  早期大陸來台的移民,為祈求航海平安與緬懷思鄉情愁,加上傳統上對宗教虔誠的信仰,所以常會攜帶家鄉的神像到台灣來,並興建廟宇以求心靈上的慰藉。是故,新莊在清朝初年即興建寺廟,並留下甚多的名勝古蹟。這裡將被國家列為二級和三級的古蹟,簡介如下:

二級古蹟:

廣福宮  新莊路150號

 原名「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0年),宮內主祀巾山威德報國王連清化、明山明肅寧國王趙助政和獨山弘應豐國王喬惠威三座山神,是廣東潮州客屬人士的守護神。後殿奉祀三乃夫人。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閩粵械鬥,粵人敗走後,祭拜人潮大為減少。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此宮焚毀於大火之中,直到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再由新竹新埔潮州籍人士陳朝網先生發起重建,大木由大師曾文珍主持,民國二十五年重修完成,更名為「廣福宮」。

 此宮素雅清幽,且具有新莊廟宇獨有的特色-前殿高於後殿的建築設計。木作彩繪少,保存建材原色,,古樸而優雅,棟架、斗拱、瓜筒等設計厚實簡練,富有濃厚的潮州建築風格。渾厚的石雕獅座、高浮雕的龍柱和前殿的牆堵圖騰精美,雕工精湛,足以讓人留連忘返。而有如飄飛於空的流線型燕尾屋脊和優雅的剪黏,更為世人所讚賞。此外,後殿的三乃夫人,也梳上客家傳統的船形髮式,充滿了濃濃的客家味。

三級古蹟:

慈祐宮  新莊路218號

 相傳初創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惟據史料、文獻、文物所載,本宮極可能始建於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一年)完竣,命名為「天后宮」。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四八年)因火災而嚴重受損,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重修完成並更名為「慈祐宮」。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聘請臨濟宗第三十八代「志修」懷公和尚為住持(兼地藏庵住持)。乾隆四十二到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七~一七七九年)重修時,巡檢曾應尉刻匾「水德配天」、進士沈鴻儒刻「德參天地」。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李武侯、李維芝捐九芎林山埔(現今之土城與三峽交界處一帶)為媽組田,並於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0年)刻文、圖,立匾額碑記記載之。

 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蔡牽犯滬尾攻新莊。平定後,水師提督王得祿刻匾「德參一六」、縣丞曹汝霖刻「慈鰴」以答謝聖母。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縣丞曹汝霖再次重修,並將重修剩餘款於該宮右側興建開山殿、文昌祠(光緒元年遷往碧江街,現為榮和里活動中心)。現在慈祐宮的正殿、觀音殿、開山殿,大多皆是此次重修的面貌。

 民國五十四年,以「水泥仿木作」修建山川殿、東廡、西廡;打鑿嘉慶十八年的龍柱,並刻上民國等等斗大的字跡;且以磁磚牆,取代原有的白石灰牆,破壞了慈祐宮原有的格局。

 此宮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協祀神為千里眼、順風耳,左右配祀神為伽藍爺和福德正神。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協祀神為善財、良女,左右配祀神為達摩祖師和註生娘娘,兩旁奉祀十八尊者。

 慈祐宮的雕塑、剪黏細膩精緻,宮內龍柱、石獅的雕刻渾厚有力;斗拱、垂花、雀替、神龕、案桌和古匾等木作,亦精雕細琢、美侖美奐;屋脊上的瓷片剪黏,依舊鮮豔生動,保留完整,堪稱國家重要的文化瑰寶,後花園的鎮火池,有美人照鏡、倒照觀音的雅喻。值得大家細細鑑賞研究。

武聖廟  新莊路340號

 此廟由貢生胡焯猷於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所捐建。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新莊發生慘重的漳泉械鬥,武聖廟被火焚毀,直到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才擘畫重建,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始告竣工。民國三十四年再度重修,歷經三年完工。

 此廟主祀關聖帝君(生意界尊稱為武財神之一,書香門第尊稱為五文昌之一),以弘揚其忠孝節義、經文修武的情操與精神為宗旨。。主神關公體型碩大,正氣凜然,聖容威武;配祀神關平和周倉亦雕塑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廟內多座石碑保留完整,可供有心人士探討與專研。

 此廟為聖賢之廟,正門以一0八顆金色乳釘紋裝飾之,除農曆正月一至三日、春祭(農曆一月十一至十五日)、秋祭(農曆六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六月二十四日為帝君聖誕)打開外,平時並不開啟。元宵節前後舉辦「擲炮台」活動,吸引廣大人潮,熱鬧非凡。此外,廟中藏有不少的石碑,可供歷史方面的研究。

文昌祠  碧江街20號

 此祠主祀文昌帝君,本為新莊天后宮之配祀神。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曹汝霖於慈祐宮右後側獨立建祠,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艋舺縣丞傅端銓遷建現址。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日明治三十一年)台北國語學校新莊分教場(即興直公學校、新莊國小)成立,以本祠暫做教學場所。

文昌帝君與文衡帝君、孚祐帝君、魁星帝君、朱紫衣合稱五文昌,是讀書人的守護神。左右配祀神為天聾和地啞,旨在喻示世人要謙虛為懷,切勿鋒芒畢露。每年考祭一到,每當考季來臨或帝君聖誕時,總是人潮洶湧,以求考場如意,讀書順利。祭祀供品常用諧音吉利的蔬果:芹菜代表勤學;青蔥代表聰明;橘子代表吉利;桂圓代表貴人相助;金棗代表金榜題名;龍眼、榛子和花生代表三元及第等等。

 此祠以一對抱鼓石穩定正門,傳統的螭龍圈捲紋透雕木窗,古意盎然。紅磚的牆面拉進了神與人之間的距離。惟祠中的重要文物與舊有神像為防失竊,已被更為新作。世風日下,讓人不勝欷噓。

其他名勝

地藏庵(大眾廟)  中正路八十七號。

 建於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主祀地藏王菩薩。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的重修,為吳海桐與陳應彬對場的精心傑作。此外與民國同齡的交趾陶龍虎壁、夜巡圖彩繪,皆是藝師級的大作。在庵中亦珍藏日本天皇所賜神轎模型兩座,實靡珍貴。民國八十五年全部拆除重建後的地藏庵,金光閃閃,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風貌。

 每年農曆五月一日是大眾爺平安祈福日,也是新莊最大的祭典日,此日前兩天舉行大眾爺「暗訪」的活動。在眾神明繞街中,分發「鹹光餅」給大眾,以祈求大家如意平安。

福德祠  新莊路與思明街交界處。

 建於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祠內貼有台灣碩果僅存的剪刀 符。此外,憨蕃扛燭台、早期交趾陶、以及精巧的神龕,都是重要的歷史文物。

 本祠祠門面對著大漢溪溪水流來的方向,這也是一般土地公廟建廟列入考慮的要項。土地公是社稷之神,在我國也被稱為財神,而「水」在我國也常和財富相結合,我們常說「錢水」、「錢水」,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廟門對著水流而來的方向,即表示財源滾滾而來。

本祠除供奉土地公,亦供奉土地婆。除神龕加裝鐵窗外,整座廟宇的氣勢古樸莊嚴,值得大家前往參觀。

go to top

家鄉先賢

胡焯猷

字攀林,福建永定縣人。大約是在康熙末年來到新莊開墾。 乾隆十三年(1748 年 )與林作哲、胡習隆三人合組 『胡林隆』 墾號 ,開發新莊的營盤、丹鳳、泰山、海山,大部份的土地。乾隆十七年(1752年)捐建興直山(觀音山) 西雲巖寺(一名 大士觀, 俗稱龜山巖 , 又有「外巖」之稱,與「內巖」凌雲禪寺對稱。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獻建關帝廟。 乾隆二十八年捐八十甲水田,改新莊義學為明志書院。 他是一個在地墾首,一直真正參與新莊的拓荒工作。當時灌溉方式利用水塘和井水蓄水灌溉,沒有開鑿圳渠,明志書院內即有兩口水塘。

劉承纘

淡水海山堡人。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月,擺接溪(今大漢溪)洪水成災,劉承纘趁此之便將沖崩的田地買下 開鑿水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開 築 萬 安 陂 (萬安大圳,又稱劉厝圳),俗稱劉厝圳,其中所灌溉的區域包括了中港厝、頭重埔(今新莊市頭前一帶)、二重埔(今三重市西南側)、加里珍(今五股一帶),可供一千三百甲的田地用水。

張必榮

淡水海山堡人,力田致富。乾隆三 十 一 年 , 與 族 人 沛 世 合 築 永 安 圳 , 引 擺 接 溪 (今大漢溪) 之 水 , 造 大 陂 以 瀦 之 , 度 通 流 , 長 三 十 里 。 前 時 海 山 多 旱 田 , 及 成 , 足 資 灌 溉 。 而 擺 接 堡 之 西 盛 、瓊 仔 林 、 興 直 堡 之 新 莊 頭 、 二 、三 重 埔 等 , 皆 仰 其 水 , 凡 六 百 餘 甲 , 故 又 稱 張 厝 圳 。 而 必 榮 復 與 吳 際 盛 合 築 福 安 陂 , 亦 引 擺 接 溪 之 水 , 以 溉 堡 內 之 田 三 百 餘 甲 。 上 自 石 頭 溪 , 下 至 三 角 埔 。 後 以 大 水 沖 壤 , 業 戶 林 弼 益 乃 集 佃 修 之 。 先 是 有 劉 承 纘 者 , 亦 海 山 堡 人 , 以 乾 隆 二 十 六 年 , 築 萬 安 陂 (萬安大圳,又稱劉厝圳) , 引 擺 接 溪 之 水 而 入 , 至 興 直 堡 之 新 莊 , 以 灌 中 港 厝 之 田 , 亦 數 百 甲 。

郭宗嘏

開發中港厝、七坎仔一帶。與林姓業者合作,墾號為『施茂』,乾隆22年原本要設租館之處,捐獻為福德祠基地,後又陸續將中港厝莊、七坎仔莊地租,全部捐給福德祠。乾隆三十四年捐長道坑八里坌等庄161甲多充當學租。

陳化成 1776-1842.6.16

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人。成年後即加入清軍水師營,先後在福建、浙江、臺灣、廣東等地沿海參加守疆保土作戰,歷任金門右營把總、南澳右營千總、烽火門參將、浙江里安協副將、澎湖水師副將、臺協水師營副將、廣東碣石總兵、福建金門鎮總兵。 1830 年升至福建水師提督。 1840 年 1 月,調任江南水師提督,駐防上海吳淞口。鴉片戰爭爆發後,在上海積極佈防。 1842 年 6 月,面對進攻吳淞口的英國軍艦,親赴前線指揮作戰,被英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地方傳說,他原本在滿清軍隊裡當伙伕,同時也負責掌軍旗。有一次清軍出征,出師不利,鳴金收兵時他也跟著撤退,匆忙中不慎掉落靴子,而這靴子是他臨出門時姑媽特地為他縫製的,於是他便扛著大旗掉回頭去撿他的靴子。由於軍隊動向全看軍旗方向,大批的清軍見軍旗掉頭也就跟著他一起殺回去,結果意外地獲得勝利。清廷認為他功不可沒,升他為官。所以新莊人常把「一升升總兵」當作口頭禪。有人說陳化成風光的時候,「一日升官十三次」。 (關於陳化成傳說多與王德祿為 同一故事而異其主人公,疑為誤植)

吳海桐 約1867-1938

人稱海桐師, 師承 岳父廣東師父 曾文珍。曾文珍在光緒年間主持新莊三山國王廟的修建,這是一座具有粵派風格的廟宇建築,當時吳海桐即在曾氏門下習藝,學習大木的技術,後來也娶了曾氏女兒為妻。吳海桐擅長重簷歇山大殿之結構。

作品:

1912年 下泰山巖

1913年 新港奉天宮

1924年 彰化南瑤宮正殿

1925年 三重先嗇宮與陳應彬左右對場。

1926年 桃園景福宮前殿與陳己元前後對場。

1936年 鹿港天后宮正殿與王樹發前後對場,是其一生的代表作。

1937年 新莊地藏庵與陳應彬左右對場。

杜逢時 1865 - 1913

號『蘭舟』,工行書亦擅長繪畫。從其畫中,知其署名尚有『臥雲山人』、『小墨山人』、『青藤山人』、落款章刻『醉齋山人』,蜚聲台北,與王世仁交好。據王世仁之孫言,其人朋友不多,不賣字、不收潤筆費,其字多贈友人,寫字時多當場揮毫,註明年月日,隨喜好落款。曾任台北師範學校習字教師,受台灣總督府之聘,負責台灣公學校一、二、四年級習字帖且列為教科書,並有多種習字帖發行。其子杜清傑,亦精書畫。

江心慈

杜逢時過世後,接寫「公學校」五、六年級習字帖。曾經擔任『台灣總督府書道官』,擅長於楷書、行書及草書,著有字帖範本。曾臨「蘭州帖」。

 

郭秋生   1904-1980

筆名秋生、介舟、街頭寫真師等,日治時代台灣話文的推動者。二十歲時 擔任 台北迪化街「江山樓」經理,使江山樓成為當時文人聚集的地方。1930 年台灣新文學運動澎湃時期組文藝協會,擔任幹事長,繼承黃石輝所提倡台灣話文運動。鼓吹『好講父母話,手寫台灣文』,建立有尊嚴兮台灣文學。其文學主張為台灣人使不得放棄固有的漢字提倡,以現行漢學為工具創造台灣話文。 為推動台灣話語,發表台灣歌謠、謎語、故事,並書寫台灣新民報「社會寫真」專欄、台灣新文學「街頭寫真」專欄。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史上,郭秋生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與黃石輝掀起台灣話文與鄉土文學論戰,郭秋生主張屈文就話「用漢字來表現台灣話」,並進而「應創造新字以就話」,給予後繼者不少啟發。

 

李石樵   1908-1995.7.7

出生於1908年07月13日,父親經營米行生意,在當時正處於日本初期統治時代,以李石樵當時的經濟尚稱許可的環境,使得他擁有良好的求學背景。早年入台北師範學院就讀,並受石川欽一郎指導。畢業後赴日,在學期間以「林本源後園」入選帝展,其後又陸續入選帝展數次,榮獲「無鑑查」資格,在當時藝壇被譽為「天才畫家」。 李氏一生作品經歷數個轉變期,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至帝展及台陽時期,屬寫生主義風格,至五十年代以後受立體主義啟示。六十年代為幾何抽象風格。七十年代則轉為人體群像創作。其後至美國,作品表現出悠閒的境界。

民國12年入台北師範學校

民國20年以「林本源後園」入帝展。

民國22年成立「台陽美術協會」。

民國24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一連七次入帝展、文展,獲得「免審查」資格,此為台灣第一人。

民國34年回台辦全省美展。

民國81年成立「李石樵美術館」,以後旅居美國。

 

黃國隆   1933-1996

二十六歲拜吳棟材學畫,畫三十年賣畫,召募安寧基金。三十二歲到酒家喝酒有感,遂改原台東調的「三聲無奈」為歌仔戲調,並修改原歌詞。黎明工專創辦人。原要創一所集合音樂、美術、戲劇的藝術學校,但因三七五減租,政府重視生產而改之。

go to top

交通

  清朝乾隆年間,新莊為大嵙崁溪(即今之大漢溪)旁的良港,水運十分發達,帶動了地方的商業生機。乾隆年間更是千帆林立,加上龜崙嶺新道開闢完成,交通更為方便,使新莊成為北台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嘉慶年間,由於大嵙崁溪河床淤積,水運受阻,河港功能喪失,新莊的地位終被艋舺(今日的萬華)所取代。

 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劉銘傳興建鐵路經過新莊,但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卻改經板橋,使新莊發展的新契機再度中輟。目前本市的交通以公路為主,省道中正路北經三重到台北;南沿樹林往桃園。民國五十三年、七十四年完成新海橋、大漢橋與板橋相銜接,陸運暢通,交通發達。

 新莊市的主要客運

一、聯營客運:

(一)235:民安站-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二)299:輔大站-台北市永春國中

(三)618:民安站-台北市大南路口

(四)99 :民安站-板橋市南雅站

二、三重客運(經新莊市):

(一)泰山-台北市圓環

(二)公西-台北市北門

(三)迴龍-台北市圓環

(四)樹林-台北市北門

(五)八里-板橋

(六)迴龍-板橋

(七)泰山-台北市博愛路

(八)輔大-台北市火車站

(九)迴龍-台北市火車站

(十)貿商二村-台北市博愛路

(十一)台北市-三峽

三、首都客運(經新莊市):

台北市-三峽

四、指南客運(經新莊市):

(一)1:泰山-政治大學

(二)3:泰山-台北國家動物園

(三)9:樹林-台北市北門

五、台汽客運(經新莊市):

(一)台北-新竹

(二)板橋-楊梅

 從新莊市到台北縣立文化活動中心(板橋市莊敬路62號),可先搭各路客運到板橋,再轉車到文化路縣議會,然後再步行前往。

 要到新莊市文化藝術中心(中平路133號),可搭聯營618客運到新莊高中(中平路135號)再前往,或搭聯營客運、三重客運到新泰國中(新泰路359號),再步行前往。

go to top

學校

〔 大學 〕

輔仁大學

 本校初係由全美本篤會委託賓西凡尼亞州聖文森學院院長司泰來氏(Stehle)辦理。司氏委發起人奧圖爾發為校長,於民國十四年一月來華,於舊濤貝勒府先開辦大學預科一班,名輔仁社,並聘英歛之為社長,英氏以勞瘁過度,於十五年一月逝世,校務由陳垣先生主持。陳氏接任後,積極擴充設備,遵教育部規章,組織董事會,聘奧圖爾氏為校長,陳氏副之,正式定名為輔仁大學,十六年六月呈准試辦。

 十八年六月,增設三學院(文、理、教育)十二學系(中文、外 文、歷史、社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教育、心理、哲學及美 術)。改組董事會,呈准教育部立案,由陳垣先生出任校長。

 民國二十二年,國際經濟恐慌,本校基金價格貶值,本篤會難以為繼。是年八月,教廷乃改派聖言會接辦。二十七年,增招文、教兩學院各系及理學院數學系數學組一年級女生 ,由聖神會修女管理。二十八年,加收理學院其他各系一年級女生, 並創設家政學系,增建教室及學生宿舍。司鐸書院遷至恭王府北部之 新建大樓,書院原址改為大學女生部。

 三十年,美日關係惡化,美籍教職員陸續撤退,由德籍人士遞補。及太平洋戰起,除少數美籍教職員拘入集中營外,校務進行如恒。三十一年,秘書長英千里、訓導長伏開鶻及輔大同仁多人,因抗日活動被捕下獄。次年四月以證據不足獲釋,三十三年,輔大員生復以抗敵「 罪情重大」而被科刑達十五年者,計有英千里、張懷、董洗凡及英純良等十四人。

 三十八年北平淪共,校務長芮克尼(Harold Rigney)司鐸被捕,三十九年本校關閉。

 四十五年七月,輔大在台校友會正式成立,上書教廷呼籲母校在台復校。四十八年六月廿一日,故教宗若望廿三世應各方之請求,商洽耶穌會、聖言會及中國主教團合作,乃命于斌總主教負責復校籌備事宜,是年十一月三日復任命于氏為校長,並概捐美金十萬元以為倡導。

 四十九年四月初,于斌校長返國成立校董會,推田樞機主教耕莘為董事長,正式向教育部申請復校。廿五日教育部核准復校。五十年一月購買台北市吉林路房屋兩幢為籌備處。

 五十年九月,呈准教育部先行成立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招考第一屆研究生。同年廿日哲學研究所於吉林路開學。五十一年夏招考哲學研究所第二屆研究生。

 五十二年二月,購妥台北縣新莊鎮營盤里卅餘甲土地為大學校址。三月興建文學院、外語系、法學院、家政系及理學院男生宿舍五棟大樓,同於秋季落成。六月,教育部核准增設法、理兩學院。哲學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者七人。秋,參加大專聯合招生,由聯招會分發本校新生共五百一十八名,十月二十一日在新莊校舍正式上課。時文學院設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外語等四學系(外語分設英文、德文兩組),法學院設法律、經濟、工商管理三學系,理學院設數學、家政營養二學系。

 本校自奉准復校迄今,轉瞬逾卅五載,校舍之營建、設備之購置日具規模,目前計有八個學院、四十個學系、碩士班二十七個系(所)、博士班六個系(所)、夜間部十四個學系,日夜間部學生約計一萬九千多人,畢業校友約五萬餘人。


〔高中〕

恆毅中學

 本校為紀念恆毅中學創辦人---主徒會;特以其會祖剛恆毅樞機之名字「恆毅」為名。剛公是教廷首任駐華使節,於民國十一年出使中國達十一年之久,創辦了不少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輔仁大學是他大力促成的,他也創辦了一個以中國人為班底,以文化傳教為宗旨的主徒會,後者於二十三年在察哈爾省(今變為河北省)宣化興建了恆毅中學,由郭若石會士任校長,于斌為董事長。
  
 恆毅中學於共黨政權成立後被充公,郭若石校長於民國三十八年被教廷任命主持台北教區,郭總主教也積極籌備恆毅中學在台復校事宜,一切就緒後,於民國四十七年奉准立案,郭總主教任董事長,范文忠為首任校長。

新莊高中

 台灣省政府為均衡城鄉教育並促進新莊地區教育之發展,特於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成立本校籌備處,並核定自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成立,校名為「台灣省立新莊高級中學」,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一日起改制國立,校名為「國立新莊高級中學」。
  
 本校校址為新莊市中平路一三五號,佔地約三點七公頃。位於新莊市幸福路與中平路交叉口,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hen&aid=270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