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認同不等於族群問題
2006/10/02 14:53:12瀏覽537|回應0|推薦0

關於石之瑜、陳學聖「國家認同當然是族群問題」一文,個人謹借貴報一角發表拙見。石、陳二人認為國家認同問題就是族群問題,文中並強調「祖先意識」的差異是國家認同問題的起源。個人認為石、陳二人其實是混淆了族群與民族的概念層次。概念層次的混淆將令我們誤解社會現象背後的本質,也令許多辯論陷入文字遊戲的泥沼。

民族主義理論中,經常使用三個層次的基本概念,種族(race)、族群(ethnic)、民族(nation)︰種族是依生理差異而區分的群體,族群是依文化意涵差異而區分的群體,民族則是進而要求政治疆界與文化界限重合一致。這三個概念之間並非因果關係,若以這三個概念來檢視台灣的認同議題,所謂的「省籍情結」實際上是被混淆、糾葛在「族群」與「民族」不同層次之間。

專研民族主義理論的Anthony Smith曾對於族群(ethnic)歸納六個特徵:共同的名字、共同的起源與血統的神話、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疆界或祖國、共同的文化要素、社群成員之間具有連帶感。以此觀之,石、陳數次提及的「祖先意識」其實是族群意識的同義詞。

國內常使用「國家認同」來指涉national identity,但究其原義,實應譯為「民族認同」。因為nation一詞具有多義性,除了意指擁有合法暴力的國家機器(state)之外,還包括基於文化、宗教或其他因素形塑的民族。至於民族與族群之間,個人認為國家認同不等於族群問題,因為民族認同不必然是族群問題。民族認同歧異的關鍵在於認同是如何被想像或建構,民族作為一種想像的社群,族群只是提供民族想像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

從台北市長選戰到今年總統大選,「認同」議題被一再拿出來翻攪討論。對於外界質疑民進黨進行「族群動員」,阿扁總統澄清︰我們不應消減族群互信與操弄省籍情結,而應嚴肅進行國家認同議題的討論。透過阿扁總統的談話,我們至少確認了台灣的認同議題終於從族群動員對峙的泥沼上升至民族認同歧異的辯論。

或許對於部分朋友而言,民族認同歧異浮上檯面被視為擾亂社會安定、影響台灣團結的要因;但回顧過去,從本省外省的二元對立,到四大族群的統合論述,再推進到民族認同的辯論,我們對於認同的討論逐漸細緻與周延,這無疑是台灣社會的良性發展軌跡。

(本文原發表於 www.wretch.cc/blog/yatan )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tan&aid=47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