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11 17:17:16瀏覽484|回應0|推薦5 | |
生氣一向給人不好的感覺,甚至生氣的人會被冠上EQ差, 生氣或憤怒是相當常見的情緒,根據2002年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約六成的人平均每週會生氣一次。憤怒的情緒從個人的身體健康、人際關係的維繫、到團體氣氛的和諧,都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憤怒被視為破壞性的情緒。1996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就曾報導:「每當有憤怒或敵意時,都會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血液變得更加黏稠。對心臟病患者而言,這些反應會減少血液回流心臟,造成心肌缺氧。」 更重要的是,憤怒不只影響身體健康或破壞和諧的社會關係,更造成內心的不安定與煩惱。佛法觀察到,貪、瞋、癡是有情眾生的三大煩惱,其中瞋就是一般所謂的憤怒。由於內心的煩惱,生起憤怒的情緒,使人失去內在的平靜,進而無法如實認識到事物的真相,而再次產生種種的煩惱,這種惡性的因果循環,使得氣上加氣,惱怒的心情愈來愈嚴重。 大乘佛教重要的論典《大智度論》當中提到,「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又說:「九十八使(煩惱迷惑)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誰惹你生氣?》一書中,作者圖丹卻准即指出:「憤怒是由錯綜複雜的因素所引起的。它源自我們的無知、誤判現實,也源自過往今昔交錯互動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我們心中憤怒的種子、動怒的習慣、負向的偏執、執著的程度,以及所接觸到的外在因素。」 例如,小孩因為不能看電視而生氣、媽媽看到小孩偏食而生氣、主管看到業績下降而對員工生氣等等,多半是因為心中有所期待,卻無法如預期般順遂並掌握在手中,於是內心堆起煩惱的重重障礙,最後激起情緒性的反應而憤怒。 雖然引起憤怒的因素相當複雜,造成的負面後果令人生畏,但是我們不必怯於或羞於面對憤怒的情緒,更無須指責自己為何總被憤怒的情緒所困。1990年聖嚴法師在美國舊金山市立醫院演講時說道,先能自我察覺情緒的變化,便能進一步能面對情緒的問題,「當你因為憤怒而痛苦煩惱時,你若能夠反省一下,你知道自己正在憤怒,你憤怒得很痛苦,應該告訴你自己:『我怎麼會自找苦吃,自尋煩惱?』這時候你的痛苦和憤怒也會漸漸減少。那時要向內看心,不要望外看你的環境,不是在看那個問題,而是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如此煩惱。』」 除了在憤怒發生時,及時體察、當下面對外,平時應如何預防自己生氣、減少引起內心憤怒的因子呢? 圖丹卻准在《誰惹你生氣?》書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可先練習生起慈悲心。利用和家人相處的時機,回想以往互相關愛或主動幫助家人的經驗,進而將慈悲心延伸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上,就能減少與人衝突,或因外在刺激而憤怒的機會。 達賴喇嘛也曾說過,慈悲心是破壞性情緒最好的解藥,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慈悲時,會看待週遭的人都如同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自己怎麼忍心傷害親人呢?所以慈悲是內心的基礎建設,而培養智慧卻是觀看世事的必要功夫。透過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解決憤怒的情緒。 聖嚴法師在《禪門》一書中表示,慈悲與智慧是處理憤怒的不二方法,「要將自己情緒的煩惱,轉化為慈悲及智慧。情緒的煩惱愈淡,心理就愈健康,環境周遭的人也會跟著受益。」若能培養看待世事的智慧,理解憤怒不過是諸多因緣和合,便能減少受制於這些因緣,逐漸擺脫憤怒情緒的左右。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