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7 10:43:03瀏覽501|回應0|推薦1 | |
上網不一定是壞事,端視你如何教導孩子使用網路
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昨天出爐,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媒體是電視,使用時間最長的是網路,手機擁有率及汰換率則較4年前調查顯著提高。學者建議,家長要有新的量尺看待網路世代,多了解、引導,少指責批評。 富邦文教基金會調查全台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的媒體使用,網路獲選為最重要的媒體,其次是電視、手機、報紙、雜誌、廣播。 使用網路時間長 青少年平均1天使用媒體6.25小時,與4年前調查報告相比,網路使用時間增加最多,從1小時上升至1.73小時,電視1.7小時、手機40分鐘,收看報紙的時間下降最多,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認為,看報紙的時間逐漸轉移到網路。 調查顯示,55.1%青少年有6年上網經驗,比2004年成長36.2%,顯示開始上網的年齡層愈來愈小;男生每週上網時數20.4,高於女生16.2,近6成青少年網路使用者有網友,15.6%曾和網友講電話,52.7%有使用部落格,48.7%有使用網路相簿。 吳翠珍指出,新媒體的近用門檻低、允許青少年展現自主權,成為青少年發聲、表現自己的最佳平台,49%青少年曾在網路上傳影音檔,其中有39.8%上傳自製檔案,65%參加過網路投票,26.5%曾在別人或不同組織的部落格討論公共議題。 吳翠珍表示,電視及網路也是教育的工具,尤其網路有助於青少年產製及參與公民社會,家長與其管制、防堵,增加媒體素養教育會是比較實際的做法,目前學校教育仍缺乏網路及手機等新媒體的素養課程。 關懷了解勝過責備 調查指出,73%青少年有手機,一支手機平均使用1.3年,比2004年的62.5%及平均使用2年以上,有明顯差距,64.9%青少年目前使用第二支以上手機,每個月電話費平均325元,但有7.5%帳單金額在1千元以上。 吳翠珍表示,手機的功能不再只是聯絡,而是一種分享與認同的媒介,彼此傳遞照片、音樂等,乘載朋友之間的集體記憶及完全屬於自己的安全空間,甚至成為青少年為自己發聲的的行動工作站。 吳翠珍認為,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玩出問題」,就像以前的家長擔心女孩子穿迷你裙,事實上,這都是孩子要展現自己有別於「大人」的一種方式,家長應該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也協助孩子了解自己和媒體的關係,從中理出適合自己的媒體互動方式,用一把新的量尺,從整個家庭、社會的角度看待這些「議題」而非「問題」。 媒體素養教育要趁早 台北市家長會常務理事常玉慧表示,目前學校的網路安全教育不足,但青少年使用媒體的場所大部分都在家,家長責任重大,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有些家長一回家就開電視、電腦,自己也是重度使用者。常玉慧建議,媒體素養教育應從小做起,等到孩子長大才禁止沒用,心態要讓孩子心中有一把尺,學習適當使用。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表示,傳播科技引導的文化革命,對生活的衝擊不比金融問題小,這4年改變的速度比過去更快,藉調查報告提醒社會大眾、家長、教育單位,關注青少年的行為、文化改變,以及次文化的發展。 陳藹玲認為,教育部將媒體素養課程納入98課綱值得肯定,但等到民國100年才實施太慢,媒體素養教育刻不容緩,希望相關單位能加緊腳步。 「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是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於今年5月到6月間調查全國高中職及國中學生,共1,980份有效問卷,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2%。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