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2 14:49:11瀏覽2077|回應1|推薦0 | |
台北聯營公車制度發展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我認為,要把聯營公車制度當成台北公車的發達要素,一點都不為過。
編碼統一,則是把業者編碼修改,依照同一個編碼原則,成為聯營號碼,舉例:兩段票路線,其路線番號改成三位數「2XX」,一段票冷氣車路線,改為「5XX」;這樣子,走遍台北,一個路線號碼基本上就只代表一種路線(除非有副線、區間車等,那是後話),民眾再也不用擔心被一大堆「1」路給混淆(欣欣1路、大南1路、中興1路等),聯營之後就只剩唯一的「1」路(從「三張犁」至「人壽一村」,現為「華江」至「吳興街」)。 各業者之間,凡有所重複、相似的路線走向,恰好藉此機會予以整合,像是:原本由光華、大南合營的20路,還有公車處的33路、38路,四條路線合併為聯營215(從「中國海專」至「人壽一村」,現為「中國海專」至「台北車站」);或者,大有26路,和台北客運轄下板橋江子翠一帶的路線,合併為聯營263(從「五福新村」至「松山商職」);公車處40路、44路,跟欣欣21路和指南客運轄下南勢角一帶路線,合併為聯營208(「南勢角」至「大直」,現為「中和」至「大直」);類例不勝枚舉。 目前雖然還有一些非聯營路線,遍佈在台北縣(新北市)各個區域,不過近年來透過悠遊卡公司來處理付款機制,民眾搭乘上比以前便利許多;另外,由於非聯營路線號碼也改為四位數字,所以各位要再搞混的機率,實在極低。 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聯營制度雖然整合了編碼,然而有很長時日,各業者的「地盤」意味仍很濃厚,例如:欲前往台北市北投區,免不了搭乘大南的路線;進入板橋或土城的,大多也都是台北客運;要到新店的,幾乎就只能搭新店客運或欣欣客運。 此種現象,大約這十年來才逐漸打破,而且在我觀察:其原因主要跟公車評鑑有關。目前許多民眾最為熟悉的公車業者,首都客運,就是長年評鑑成績優秀,對於其新闢路線的路權取得十分有利,至今可說是台北地區路網最普及、營運狀況最穩健的業者(此非以集團為單位來論),相對而言,大有巴士由於評鑑大多欠佳,其營運就遠遠不如昔日景況,甚至一度財務告急。所以,就長遠來看,公車評鑑確實發揮了強大的功能,請你不要誤以為那些評鑑真的是對業者不痛不癢…… 希望大家看過這兩篇文章介紹之後,對於台北聯營公車制度的發展過程,還有其實際發揮的功能,也可以更有概念囉!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