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營和非聯營的差別(下)
2011/03/22 14:49:11瀏覽2077|回應1|推薦0

 台北聯營公車制度發展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我認為,要把聯營公車制度當成台北公車的發達要素,一點都不為過。

 聯營制度的實施下,不只讓台北市民搭公車很方便,甚至讓台北縣民(新北市民)搭公車也一樣方便,從三重、蘆洲、新莊、永和、中和、板橋、土城、新店、深坑、汐止、淡水,這些區域,藉由聯營的路線,得以順暢地貫通。

 你試試看,從桃園縣境內,直接搭著客運,進入新竹縣境內,可能要換幾次車,才有辦法繼續搭到苗栗縣境內;甚至,這些路線不一定銜接得起來,因為這幾個縣的客運公司,路線規劃幾乎是各自為政的(只有少數有整合)。

 假如沒有聯營制度,要從三峽到南港,搭公車,就是像這樣換好幾次路線、買好幾張車票,大概「1999」會被打爆吧……


(承上篇)
 

 聯營的重點在於:票證整合,編碼統一。票證整合的意思,就是把參加聯營制度的各業者車票,改為「聯營車票」,票價得以單一;價格計算從以前的里程計費,改以分段計費,設立「分段點」(詳見「CYCnews」的《台北公車分段點學》系列文章),相較起來非常單純。

 編碼統一,則是把業者編碼修改,依照同一個編碼原則,成為聯營號碼,舉例:兩段票路線,其路線番號改成三位數「2XX」,一段票冷氣車路線,改為「5XX」;這樣子,走遍台北,一個路線號碼基本上就只代表一種路線(除非有副線、區間車等,那是後話),民眾再也不用擔心被一大堆「1」路給混淆(欣欣1路、大南1路、中興1路等),聯營之後就只剩唯一的「1」路(從「三張犁」至「人壽一村」,現為「華江」至「吳興街」)。

 各業者之間,凡有所重複、相似的路線走向,恰好藉此機會予以整合,像是:原本由光華、大南合營的20路,還有公車處的33路、38路,四條路線合併為聯營215(從「中國海專」至「人壽一村」,現為「中國海專」至「台北車站」);或者,大有26路,和台北客運轄下板橋江子翠一帶的路線,合併為聯營263(從「五福新村」至「松山商職」);公車處40路、44路,跟欣欣21路和指南客運轄下南勢角一帶路線,合併為聯營208(「南勢角」至「大直」,現為「中和」至「大直」);類例不勝枚舉。
 
 聯營剛開始實施,共有一百三十七條路線,之後隨著都會發展而增加,在民國一百年,已經將近四百條路線!這其實代表著:聯營是個與時並進的趨勢。昔日有幾家業者,包括:三重客運、台北客運、指南客運等,不僅參加聯營制度,也保有一部分的非聯營路線和其編碼,但大約到了民國八十年代中期,那些非聯營的路線也逐漸整合到聯營體系內,其路線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導致聯營制度不得不改由台北市和台北縣(即新北市)共同管理。

 目前雖然還有一些非聯營路線,遍佈在台北縣(新北市)各個區域,不過近年來透過悠遊卡公司來處理付款機制,民眾搭乘上比以前便利許多;另外,由於非聯營路線號碼也改為四位數字,所以各位要再搞混的機率,實在極低。

 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聯營制度雖然整合了編碼,然而有很長時日,各業者的「地盤」意味仍很濃厚,例如:欲前往台北市北投區,免不了搭乘大南的路線;進入板橋或土城的,大多也都是台北客運;要到新店的,幾乎就只能搭新店客運或欣欣客運。

 此種現象,大約這十年來才逐漸打破,而且在我觀察:其原因主要跟公車評鑑有關。目前許多民眾最為熟悉的公車業者,首都客運,就是長年評鑑成績優秀,對於其新闢路線的路權取得十分有利,至今可說是台北地區路網最普及、營運狀況最穩健的業者(此非以集團為單位來論),相對而言,大有巴士由於評鑑大多欠佳,其營運就遠遠不如昔日景況,甚至一度財務告急。所以,就長遠來看,公車評鑑確實發揮了強大的功能,請你不要誤以為那些評鑑真的是對業者不痛不癢……

 希望大家看過這兩篇文章介紹之後,對於台北聯營公車制度的發展過程,還有其實際發揮的功能,也可以更有概念囉!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lcinchen&aid=5006895

 回應文章

momo
2018/11/04 13:05
介紹很清楚 謝謝你! 住台北這麼久 還不知道公車有這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