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8 01:48:00瀏覽897|回應0|推薦27 | |
中國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相對的,孔子說的「仁」,需要在「二人」的關係中體現,中國的倫理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若君不君,則臣不臣,而父不父,則子不子。所以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因為這樣「何以報德」呢? 江湖豪傑,重情義,講求恩怨分明,有恩當還、有仇也必報,講的也是相對的關係。武聖關公,為人傳頌者為一義字,在三國演義中,他在華容放了曹操,反成了千古的引喻。關羽的義,甚至可超越對蜀漢與劉備的忠誠,如果在今天,大慨便是叛國罪了。這與西方絕對的王權、絕對的效忠觀念,實不可同日而語。 談到儒家,一般的印象總是文質彬彬,甚至只會死讀書,而且不識人間疾苦。其實真正的儒者,除了需具備文化修養、歷史的識見之外,還要具有容天下的胸懷,對人間抱悲憫之心,對現存社會有批判的勇氣,對人生價值能堅持與信守,否則只是埋首於章句訓詁的腐儒,終日汲汲於八古以謀一官半職。 理想中的俠者,不是以武犯禁的匹夫之勇,而是識大體、重情義、講求恩怨分明、一諾千金,其情與義是生死不渝的,其典範人物是錐秦始皇於博浪沙的大俠荊軻。金庸寫郭靖與楊過守襄陽城的時候,郭靖對楊過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更把俠從個人的恩義,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孔子撲撲風塵,周遊列國以宣揚自己的理想,教化弟子以傳道天下,著春秋以針砭歷史,實為儒者的典範,兼具俠者的豪情。 古往今來,俠者少了儒者的識見與擔當,便只配淪為街頭流氓,徒為害鄉里百姓。而儒者少了俠氣,只會奴顏婢膝,尋章摘句,甚或以文亂法,以天下蒼生為名,實營一己之私利,台灣大部份政治人物便是最佳寫照! 近日重讀江南書生的「劍俠李白」,感慨殊多,想以李白的豪邁與才情,尚鬱鬱以終,況而今,爐冷劍鏽,紙殘墨乾,大俠已死,書生已老,英雄不再! yaduo 《同步在「心之界」發表》 背景音樂《江河水 》/ 二胡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