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法與內丹心法之采氣法
http://jiehui1580.blogspot.tw/2011/01/blog-post_7088.html
http://jiehui1580.blogspot.tw/
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圍繞外氣是否存在的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這種爭論深化了對外氣的研究和瞭解。其實,外氣的存在是不可置疑的事實,只要有生命體就會向外幅射自身的資訊和能量。並且不同的生命體之間,外氣是可以交流和互補的。特別是人,不管感覺到或者感覺不到,時時刻刻都在與外界交換能量和資訊。內功中的采氣法只是讓這種交換變成主動的,良性的;明顯的。
其實,外氣內收,內氣外放,其理論淵源就是中國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觀。這種觀點認為: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儘管形態各異,但它們的結構同一,生髮的根源同一。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特別是人,作為主體,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說,人體是宇宙和大自然的全息元,是自然界高智慧生物體的最佳結構和一切生物體的最高級結構。這種全息元的最佳結構,說明了人是從天地自然中產生的精華,又和天地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並且,人能夠將自己生命的能量回歸到天地自然。
采氣法是各門派功法都注重修煉的功法,也可以說是上乘功法的入門功,對於提高功力,開發功能以及為人治病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直接吞納法
這一種直觀的采氣法,初學采氣者練此法易於見功。自然萬物如天、地、日、月、星、山、水、花、草、樹木皆可以吞納。久練之,能使人體氣血旺盛,陰陽平衡,特別是對於虛證病人,吞納法的補益作用十分明顯,勝過各種補藥百倍。不過,吞納法不是簡單的把空氣納進腹內,而是要把容納對象的清靈之氣納進去。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清靈之氣?簡單地說,就是相對於濁氣、穢氣、污染之氣而言,其實不必深究,只要在意念上這樣想,就能與物件交換好氣。
●吞納天氣法
東、南、西、北任選一方,正面站立,雙腳併攏,兩腳尖在一直線上,垂肩墜肘,含胸撥背,手中指對腿褲縫,全身自然放鬆入靜。待靜後,頭向上抬起,使整個面部迎向天際』艮睛不閉,呼吸自然,將口全張,用意念將整個天際之氣吸入口中,快速吞納入腹,然後徐徐呼氣,不加意念。待靜後,再吞納下一口。
如果認為一口不能吞納整個天際之氣,可分數口吞納,即將天際之氣分為幾塊吞納,但吞納天際之氣的面積,必須由練功者的意念控制,依次連續進行吞納。
●吞納地氣法
與吞天氣法基本相同。待靜後,低頭,面部朝地,眼睛可閉可不閉,呼吸自然,將口全張,用意念將整個大地之氣吸納入口,吸入後快速吞納入腹,待靜後,再作下次。
練功者如一口不能吞納整個大地之氣,可按東、南、西、北、中五方,依次將大地之氣分片用意念進行吞納。吞納大地之氣必須連續進行。注意:吞地氣必須在田野草地清新、廣闊、乾淨之處,切不可在污泥濁水、穢氣之處吞納。
●吞納太陽法
面對太陽,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待入靜後,眼微閉,留一線隙,眼看准太陽(此時眼會有淚水潤濕眼眶,太陽光再強也不會刺眼,故能看准太陽),同時口張大,讓口對準太陽,意念太陽落入口中,並快速將其吞納入腹中。吞納後,胸部有熱燥感,待靜後,又如前式動作,再次吞納。
練功者吞納數口後,可以閉口,閉目,保持靜態,站在原地,眼前將顯現一片黃紅色光亮,且黃紅色光中有一蔚藍色光。此蔚藍色光將形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有圓形的,有人體部分骨酪形的,等等。若見此蔚藍色之物形,應立即張口將其吞納入腹。
吞納太陽法,可分太陽初出、半午、中午、半下午、太陽將入時分別吞納之。所選之日最好應是晴天,天際無雲,雨後初晴亦好。太陽屬陽中陽。長期吞納太陽之氣能強壯人之陽氣,去除體內之陰寒之氣,對於補益虛證作用甚大。
●吞納月亮法
面對月亮,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呼吸自然,待靜後,抬頭,眼微閉,看准月亮,讓月亮銀光射入眼睛內,同時張口,讓口對準月亮,其意如月亮從太空落入口腔內,然後快速吞納入腹,入腹後有清涼感覺。等靜後又作第二次吞納吞月亮法,可分月亮初出時、月中時、月入時吞納。吞納時間,應選在每月農曆十三至十八日,以月圓時為好。
吞月亮法,對於陰虛體弱的婦女可以多練。正如《雲笈七簽》所說;“嗡月精,凡月初出時、月中時、月入時,向月亮立正,不息八通仰頭嗡月精,八咽之。令陰氣長,婦人嗡陰精益盛,子道通。”八咽,即吞八口。
●吞納星辰法
選在群星燦爛之夜d如吞納月亮法,面向天際,張口,用意念將群星吞納入腹。若遇雨過初晴,天空現有明亮耀眼的星斗,可以單獨向北斗星吞納,其吞納法和吞月亮法相同。其他星座也可單獨吞。
●吞納山氣法
各地的山水有各自的氣質,特別是與佛教道教有關的名山古刹更有其獨特的氣質。人們若是旅遊時,當看到山水秀麗或山水氣勢磅礴的地方,便可空腹盡情吞納。山氣屬陰中之陽,可充實人體肝氣。
練功者面向所要吞納的山或整個山脈,正面站立,姿式如吞納太陽法相同。待靜後,睜眼,將口全張,用意貪將要吞納的山或山脈全部吸入口腔內,迅速吞納入腹。
若身處群山懷抱之中,可面向四面八方,依次吞納,可將所有群山吞納腹內,也可只選各群山的主要山脈,進行吞納。
●吞納水氣法
水屬陰中之陰。能充實人體腎氣,培補人體之真陰之氣。練時面向水源(江、河、湖、海),採取站式,與吞納天氣法相同。待靜後,睜眼,將口全張,用意念將江、河、湖、海之水,全部吞納入腹內,待靜後,再作下次吞納。
練功者若站立在大江的橋上,可以先向上游站立,等靜後,張口,用意念將江河上游之水全部吞入腹內,再轉向下游,用意念將下游所有的水吞納入腹內。
采山水之氣法,有如氣吞山河之狀,不但能練其內氣,而且可以練其膽魄、氣概,陶冶人的情操。
●吞納花、草、樹、木氣法
.............................
......................................
真法與內丹心法之穴位法
真法與內丹心法之穴位法
人體的各個主要穴位也是采氣的重要通道,這些主要穴位是百會、神闕(肚臍)、命門、勞宮、湧泉。特別是神闕、命門、勞宮、湧泉更是常用的采氣穴位。
用穴位采氣關鍵是要打通這些穴位。而打通穴位,必須靠意念的力量,再輔助一些動作。以下主要介紹打通勞宮、湧泉和百會的方法,掌握了這三個穴位的方法,舉一反三,其他穴位就好辦了。
●開勞宮法
勞宮穴是人體內外氣息交換的主要通道。勞宮打開後,練功者就非常方便地實現內氣外放,外氣內收,進而達到自然大宇宙和人體小宇宙平衡,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打開勞宮穴是進行采氣和發放外氣的基礎。
練功者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頭頸端正,兩眼微閉,含胸拔背,全身放鬆,意守丹田片刻。然後兩臂向兩側平舉,同時掌指上翹,至兩臂呈一字形時,十指尖朝上。然後兩臂外旋,轉掌心向上,兩手緩緩上舉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用力向上伸,然後慢慢沿身體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 十” 式(注意兩手掌面不要貼緊,應有一些間隙),然後,兩掌輕緩地向左右水準擺動,意;念兩手之間的氣貫入左右勞宮穴。如此反復導引,左右擺動的幅度不要過大,待熟練後,便可只有動之意,沒有動之形。
經上勢導引,氣感較強後,以意引氣。吸氣時,氣自下丹田上升一—膻中穴一左手一一一大臂、小臂內側——勞宮,稍停呼氣,呼氣時,氣進入右手勞宮穴小臂、大臂內側——膻中穴——下丹收功時,左手心貼准肚臍,右手搭在左手背上(女性相反),先順時針方向從內向外繞圈按摩18次,再反方向由外至內繞圈18次(女性相反)。搓熱雙手,輕擦臉部數次。
●開湧泉法
湧泉在腳心底,這個穴位的開通,對於排除病氣,吸取地氣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湧泉的特殊的位置,不可能採取拉氣的辦法開通。斯以主要是靠意念。練功者站、坐皆可,先用意守法守住湧泉,待有感覺後,先默念“開湧泉,接通地氣,通九重地。”然後,意念內氣從腳小趾到大趾,沿整個腳掌邊沿轉一圈,然後從湧泉出去,深入地下,再引地氣上升,從足三陰經回到丹田,然後再循足三陽經下去到湧泉入地下,反復迴圈,最後將地氣收回丹田。如平時走路,時刻想著一步一個腳印,這對開通湧泉穴大有好處。
●開百會法
百會穴在頭頂,為清陽之匯海。此穴在上乘功夫中極為重要,此穴一開,天地宇宙的精靈之氣都能吸收過來,
開通百會,主要是採用捧氣貫頂法。捧氣貫頂法分為兩部分:
丹田補氣法。自然站立,舌抵上齶,意守丹田練功。左手手心對準肚臍,右手背對準命門,手心手背離體約一寸左右,每練3~5分鐘左右要倒換一次,可練]0—20分鐘。此功法增長功力貫頂法。練功者自然松靜站立,意守丹田,然後雙手從身體兩側輕輕抬起捧氣至頭頂,手心朝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對準百會發氣三、五秒鐘後,意念雙手用力扒開頭頂,反復作3~9次。這種功法對打開百會穴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百會穴主要是內丹形成後,打通中脈後自然打開的,只有內丹形成以後,這種功法才會對打開百會穴有效。百會穴又稱為天門,天門一開吸力極大,周圍一大片的外氣都可采入,長功很快。
總之,穴位采氣法的關鍵是打通穴位,實際上穴位沒有打通之前,采氣的效果是不會太好的,而穴位一旦打通,練功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天地自然之氣從經絡進入全身,無論是專門采氣也好,還是隨興而采,都可以及時吸取天地自然的清靈之氣,而獲得高能量物質。只要意念到,氣就能采进来。
.............................................
............................................
真法與內丹心法之入靜法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氣功態。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經》中有一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南懷瑾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這裏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心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這也就是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入靜的狀態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髮。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對於初學者來說,達到入靜的目標必須克服各種雜念。相傳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呂洞賓曾說:“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欲,是吾之劍。”他說的不是實有的刀劍,而是心劍、慧劍,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會中。每個人難免不為各種煩惱、貪嗔、色欲所累,為七情六欲所苦,這就是種種的雜念。平常生活中不覺得,而一旦坐下宋閉上眼睛時,雜念就像奔騰的野馬難以架馭。那麼,修煉者就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不斷地排除雜念,最終馴服這匹野馬。馴服這匹野馬的過程也就是功夫長進的過程和身體健康的過程。許多修煉者慨歎入靜之難,實際上這就說明他的心鏡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灰塵,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劍斬心魔。第二章清心法著重談了清淨身心的重要,讀者可以參考。
一、入靜的徵象
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算得上入靜呢?要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功夫深淺不一樣,所以各人的體驗必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都有——些共同的徵象。
神志方面
練功者處於似睡非睡的狀態,但決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維處於停止狀態,唯一線靈明獨耀。換句話說思維處於感覺階段,雖然對外物有所感覺甚至連繡花針掉地的聲音也能聽見,但只是感覺,沒有邏輯思維,水準如鏡,不起波瀾。如果練功者感覺到自身消失,與天臺一,那就是入靜的較高階段。
呼吸方面
練功者幾乎忘卻呼吸.這時的呼吸較平常呼吸更深,更緩、更勻、更細,好像一根絲線,不松不緊,不折不斷。有時練功者感覺凡息停止,出現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臍呼吸;或者出現皮膚呼吸,皮膚吸氣時有涼感,呼氣時有熱感。不管哪種情況,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一切順其自然。
體感方面
體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氣場感。練功者能夠感覺全身周圍形成一個氣場,真氣與天地之氣渾然一體,渾渾沌燉,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進入了入靜之門。繼續練下去,練功者感覺身體無限擴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氣血蒸騰,丹田部位真氣跳動,滾動、流動,身體發熱,發光。或者感到身體發輕發飄升入天空,或者身體發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層意識方面
入靜到比較深的層次時,天目穴往往還會出現各種景象。如見神靈,如聞蟲鳴、鳥叫,異香撲鼻,佳人如畫,多種山川美景、亭臺樓閣歷歷如在眼前。這些都稱之為魔景;練功者必須穩住心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保持心鏡不起波浪。
二、入靜的姿式
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臥姿。但臥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盡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見圖l、2、3、4)。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煉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圖3
三、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皮膚上,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穴位見圖5)。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髮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觀想,具體做法請讀者參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觀想法。
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這種感覺的具體描述可以參看第十二章禪定法。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髮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鬆,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口訣人靜法
各門派都有相應的口訣,默念口訣是説明入靜的妙法。語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別是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過各代師傅的傳授,更是具有特殊的資訊,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真法與內丹心法之周天法
周天功是道家內丹術的功法。從唐代鐘離權、呂洞賓創立內丹派以來,道家各宗各派都對周天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宋末北派王重陽和南派張紫陽的成就最大。從唐宋一直到近代,內丹術成為道家養生法中的主流,同時也是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養生瑰寶,為學習道家功夫的必修法門。
周天功分為大、小周天功。簡單地說,內氣沿任脈督脈運行,稱之為小周天功;內氣沿十二正經、奇經八脈運行,稱之為大周天功。周天功基本上包括了道家內丹術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各個階段。所以它既是道家內丹術的入門功夫,同時又是一種高層次的法門。如果修煉此功能夠達到產小藥,打通任督脈,運行小周天,這就到了煉精化氣的階段。這一過程大約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書常提到的“百日築基”。再經過一年修煉產大藥,三年溫養,胎息還丹,就到了煉氣化神階段。煉氣化神是高層次的功夫,這一階段許多功能都會開發出來。再經過九年修煉,也就到了煉神還虛的階段,按照古人的說法,這一階段能夠達到超脫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
“周天”是借用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名詞。《禮記·月令》孔穎達疏:“凡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循天右行,一日一夜為一周天。’’古人把天體的運行類比成人體內氣的運行,因此稱之為周天功。《大丹問答》:“運火一晝夜,像一周天。四時生成,陰陽合度,自然之道。”
現在有些人提倡小周天速成法,也就是意念通周天法,並不是真氣的積累已經達到積氣沖關的地步。此法對疏通經絡有一定的作用,本章也作了詳細介紹。不過許多氣功師不主張這種方法,認為有揠苗助長的弊病,弄不好容易出偏。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去選擇學習,當然還是扎扎實實築基,積聚真氣到產小藥的程度,自然衝開三關,沿任督二脈運行周天為最好。這種周天沒有流弊,一旦貫通就說明功夫達到了較高的層次。
【一、丹田內氣功】
為了通周天,必須積聚一定的丹田內氣,如果內氣不足,通周天不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長,適得其反。一般丹田內氣功分靜功和動功兩類,現分述如下:
●靜功心法
練功者採取一般的坐姿,放鬆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輕閉,頭身中正,含胸沉腹,默運腦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虛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個空間,意念雙目神光朗照這個空間,達到“萬念俱寂,一靈獨覺”。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丹田真陽自然萌生。
(2)擴容法。練功時充分放鬆入靜,意念與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門、會陰、尾閶這一區域看作一個容積,使之逐漸擴大容量。呼氣時使臍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擴張,吸氣時氣收丹田。這樣持續練功,就會加大丹田的活動能量,起到快速積聚丹田內氣酌作用。
(3)壓氣法。呼氣時用意念將內氣向丹田、尾閭部催壓、貫沖,使整個下腹部的氣機都活躍起來。尾間—‘定要充分放鬆。當真氣向上沖時,呼氣往下壓,腹部壓力增高,真氣自然溢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處,均經元氣疏通修補。
(4)轉圈法。放鬆入靜後,兩手在腹前意想抱著一個紅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輕輕旋轉,意想火球在兩手的帶動下轉動,待兩掌之間的氣球實感形成之後,再用意念將火球送入臍內,兩掌配合動作,然後兩手輕貼於臍部。稍停再作丹田內氣的轉圈運動。
(5)聚散法。在呼氣時,意想氣由丹田向周圍空間成圓形幅射狀擴散.同時身體也放大;吸氣時,意想氣由周圍空間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為寬闊無邊的大海,呼氣時如石擊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圍成圓形擴散,吸氣時收聚丹田。吸氣時宜配合輕微的提肛動作。
(6)景觀法。練功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個紅色的太陽,或一朵金黃色的蓮花,或—個發亮的電燈泡,照亮照透整個腹部及全身,溫煦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內景生輝,意念的高度積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內凝聚真陽元氣。
(7)微動法。放鬆入靜後,丹田、尾閭部或振動,或擺動,或蛹動,或轉動,並使振波逐漸延伸到命門、脊柱、頭部及全身。然後,緩緩放鬆意念,逐步調整振動幅度,同時凝神內照,靜守丹田。
(8)點火法。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團火按照點火、起火、養火的過程,養到丹田逐漸產生發熱之景,這就是丹田內氣萌生之時。
(9)歸元法。把全身毛竅孔穴都打開,呼氣時意想內氣通過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間宇宙,放射得越遠越好,吸氣時意想自然宇宙清氣歸於丹田;或吸氣時把意念放射到天際宇宙,呼氣時向丹田催壓。或者不用意念,通過全身毛孔的一張一合、一出一納,與宇宙交換各種物質、能量和資訊,達到內外混元歸一,天人一體。
【二、小周天功】
●動功法
(1)聚氣法。這種功法主要是借助天地間的渾元氣幫助丹田內氣集聚。練功者取站姿,全身放鬆,觀想自己在渾渾沌沌的宇宙真氣之中,並默念口訣“我在氣中,氣在我中,天人合一,氣為我用。”然後用手掌在下丹田處劃圈,男左女右(見圖5、圖6),由小到大,大至把全身都劃在內,再從大劃至小。劃圈時意想宇宙的真氣、光能都被調集過來,向劃圈的中心點小腹處聚集,進入下丹田。劃圈時,意念用手把周圍的氣場攪動,好像把一盆水攪動一般,形成一個氣場的旋渦,使真氣集聚到下丹田。這種功法關鍵是意念,意念用到了,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丹田拍打功。此功是強壯內氣的有效功法。練功時取站姿,兩腳分開同肩寬,兩膝微屈,兩手握空心拳。首先嘴中發出“唔”聲,然後甩開膀子,一前一後照著丹田和命門打,同時鼻中發出“哼”聲,並且雙膝微微一屈。注意,此功應循序漸進、由輕到重、有節奏地打。聲音一定要配合好擊打,因為發出“哼”聲是氣貫丹田,丹田無氣必會傷身。一般打八八六十四下即可,也可以根據身體情況多打或少打。此功練一段時間會有上火現象,應配合多練靜功或者馬步站樁功,內火自然消失。
●真氣運行法 .
這是一種分階段逐步打通任督脈的功法。這個功法的最大優點是每個階段都有具體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學易記。
真氣運行法共五步:
(1)呼氣注意心窩部。入坐後,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接著,用耳細聽呼氣,使不發出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練1次,每次20分鐘。·練到3~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氣即感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一步完成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但不可用力過·度,操之過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鐘或半小時,10天左右可氣沉丹田。真氣到達小腹時,往往感覺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由於脾胃、大小腸、膀胱、腎等功能都隨之改善,一般都能增進食欲,使大小便異常現象得以改善。
(3)調息凝神守丹田。當下丹田有明顯氣感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即“少火生氣”。這一階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需用時間較長,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開始小腹內形成氣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實有力,並向下遊動,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部發熱。此時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真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疾患都應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會有明顯好轉。
(4)通督忽忘複勿助。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意識隨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決於丹田的力量。若實力不足,它就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再充實,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無異於揠苗助長。練此步功時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60分鐘。通督時間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異)。’
通督脈是一個飛躍,也是加深功夫的關鍵性進步。過去把這一段叫“積氣沖關”(即尾閶、夾脊、玉枕三關),也稱“後天返先天”,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感覺真氣活躍,即“腎間動氣”。未通之前,常感背部向上拔狀,頭部周圍拘緊,有時沉悶不適,這皆是必有的現象。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形成任督迴圈,即所謂“小周天”。這時就能體會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感覺了。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欲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以得到明顯改善;有的因經絡不通而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一般人則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判若兩人。
(5)元神蓄力育生機。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而在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頂百會穴處出現有活動力量,也可意守頭頂。每日3次,每次]小時或更長一些.越長越好。1月左右,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有下丹田與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這期間,渾身常有似電流竄動,皮膚發麻發癢,有似蟲爬行,眉心鼻骨緊張,嘴唇麻緊,身體時熱時涼,皮膚隨呼吸而開合,呼則放,有時輕浮飄渺,有時重如泰山,有時無限高大,有時極度縮小,有時身軀自發運動。這些感覺都是經絡暢通、內呼吸旺盛、真氣活躍的表現。坐到極靜時,以上諸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而內行的真氣越加集中旺盛,靈動活潑,明朗愉悅,非常爽快。在丹田則如水涵珠,在百會則如月華湧現。這種境界都是真氣充足,生物電集中的表現。至此境界,原有的沉療痼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癒,並能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應循序漸進,但又是互相聯繫不能分割的統一體。前一步是後一步的基礎,後一步是前一步的必然趨勢。不管哪一步,都以集中真氣,貫通經絡,實現真氣運行為目的。整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調整呼吸推運真氣,使之集中于下丹田,叫做“煉精化氣”,為初級階毆;第四步是把下丹田積足的真氣,沖通督脈逆運而上,直達腦海,恢復和增強大腦的功能,稱為“煉氣化神”,為中級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純熟精煉,經絡暢通無阻,練功中產生的各種觸動現象也逐漸平靜,入靜更深,表現為清清靜靜,心如止水的樣子。此階段稱為“煉神還虛”,屬於真氣運行的高級階段。
●武火周天功
武火,即為一種猛烈的呼吸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蒸熏、衝擊、貫通任督脈,使之在較快的時間內通周天。武火周天一般是築基過百日,小藥產生。也就是在練功中出現陽根初起時採用的,初學者不要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容易出偏差。
第一步要熟悉十二時位。就是運周天時意念運行所經過的有一定呼吸和數數講究的部位。這些部位共有十二個,象徵一天的十二時辰,所以用時辰的名稱來表示。從起到止的部位名稱分別是:子位(腹腔底部中心)、醜位(尾閭稍上)、寅位(腰部稍上)、卯位(後心)、辰位(大椎上一節)、巳位(枕位)、午位(百會)、未位(眉中)、申位(喉窩)、酉位(心窩)、戍位(上腹中)、亥位(臍下二寸)十二時辰相應于身體任督二脈上的十二個部位,這些部位稱為“竅”,只有在運周天時才有時位意義,而不運周天時,作為時位的“竅”則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