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校園霸凌真的改不了嗎(李光輝)
2010/12/21 16:54:04瀏覽241|回應0|推薦1

校園霸凌的定義應該是不造成人身傷害,可是有造成心理創傷或嫌惡的行為,而且不觸及現行任何法律的約束範圍才是。如果有任何法律上所定義的恐嚇威脅、性自主、傷害罪、妨害自由、妨害名譽、妨害祕密等《刑法》或《民法》的範圍,都應該依法論法,不是列入霸凌的範圍。

高風險的人、事、時、地、物,都應該在處理霸凌事件中被注意的。犯罪預防的「熱點」,就是注意高風險的地與時的概念。在校園霸凌中可以運用的有:在高風險的校園廁所、後門、轉角,設立可錄音錄影的監視器。在高風險的時段中派老師、志工、警衛站崗或巡邏高風險地點。

不該隨意標籤學生

可錄音錄影的監視器,可節省學校處理霸凌事件的時間性與有效性,早期呈現真實的霸凌現場,方便讓學校決定下一步的處理方式。因為不隨意標籤一個同學為霸凌者,是教育家的願望;但是時間的耽誤會造成被霸凌者的不甘心及後續的擔心再被害,如何在兩難中處理妥當,有部分現場的重現是相當重要的,也是用來使用在預防再犯霸凌者情境的中止技巧。
預防再犯的個別治療策略簡單說明,是找出個別霸凌者的行為模式,找出共同的情境、偏差思考、情緒與相對行為,利用各種客製化的中止技巧,打破惡性循環的霸凌行為。例如,霸凌者在前一天被父親責罵或體罰,隔天很憤怒地摔同學的早餐,並召集同夥去威脅同學不能去告訴老師。預防再犯就是要,改善父親教育霸凌者的溝通,讓霸凌者不會有情緒的大起伏;若有情緒起伏,則有新的紓壓方式,不是欺侮同學,而是找輔導老師吐露自己的情緒;在他還來不及召集同夥時,即協調可能的同夥不要參與。打破每一個可能的錯誤行為讓霸凌行為循環不發生。
教育部隔離霸凌者是有效的方式,但是應該針對主嫌及累犯,應該有專業、經驗、外部資源的特殊老師教導霸凌者。對於從犯或初犯,還是以個別的預防再犯計劃較有效,以免會標籤過多臨時起意或從眾的次要霸凌者。

研擬對策提早預防

高風險的霸凌者有以下的特性,家庭功能不彰或有障礙、低成就低自尊的性格、有酒藥癮而導致衝動行為、有高衝動前科行為的同學、情緒障礙者。例如,多元多面向的提高每位高風險的霸凌者自信與自尊,是預防低成就低自尊的同學再犯中的學校可做的重點。提早對有疑似霸凌的同學使用健保可支付的自律神經測定儀,提早了解高風險霸凌同學的壓力狀況。禁止與查緝未成年使用酒精即在某程度避免任何人的衝動行為。各項學校與社會配套的措施,需針對霸凌情況來研擬對策。
學校老師被所謂的霸凌者威脅不要插手,讓校方覺得無施力點,好像是有理由的。但是學校不主動與有公權力的警方聯線,或警方的態度不夠積極,那就需要政府讓學校有能力,對治安能有力執行,如何使人民「免於恐懼」,民間的獻策只是啟動力量第一步而已。讓下一代安心學習吧。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英國雪菲爾大學精神科博士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an6543&aid=47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