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情雜論】拜託,正經一點好嗎
2012/05/10 22:34:14瀏覽995|回應0|推薦6

實習也要面試,實習面試對大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類工作面試,一般而言「外表打理得宜、態度讓人溫暖」是面試的「基本款」吧。

一整天面試。

一早面試前同仁拿了幾位實習生的個人資料(含自傳)讓我看,我很快卻認真的瀏覽過,因為面試時可從書面資料初步瞭解受面試者的企圖與想法,或鑽得一些紙本資料不清楚、面試可以當面問的問題。

但我看完面試資料和他們寫的自傳等計畫內容,今年我明顯感受到:孩子們,你們寫自傳、寫計畫實在……拜託認真一點。

往年多數實習生自傳都至少寫一張A4或兩張A4,今年還有大學生自傳只交「一段」,是的,就是大概四、五行帶過。

不覺得這樣A4的紙張只寫上面的四分之一不到,整張紙很「空」嗎?

你把正式的自傳當藝術品?還要有「留白」之美?現在部份年輕人實在搞不清楚狀況。

自傳的寫法和內容我也很有意見(我還是再次強調,我的標準真的不高):寫的內容不太流暢外,實在太空泛了。我所謂「內容」就是要有「東西」,試想,就算你去朋友家拜訪提個沒裝「東西」的空籃子,這樣像話嗎?

你要來面試,自傳、內容請寫和為來實習單位有相關的內容多些,有幾位我直接告訴他們,寫的不夠符合我想要的、或我們想要的,因為實習內容看不出來你有什麼值得我們錄取你的地方。

自我介紹一欄有項「專長」。

我看上面某位面試的實習生寫著:煮菜......

這雖然和我們要的工作專長有天差地別,但我想:算了,也許這是她自認為的專長(但這是面試資料,請把重點擺回來工作內容的專長)。

我看著「煮菜」的逗點後面還寫了一句當結語:「我煮的菜不錯吃」。

「不錯吃」,這不是網路用語嗎?現在年輕人寫自傳、履歷也當成在寫部落格或網誌。

面試者還有另一位同仁,她問實習生:「大學時期曾有什麼重大決定,如何做這個決定」?

實習生沒有回答,態度也有氣無力、沒有精神(通常不是大學教室上課學生很多的時候,坐最後面的大學生才會出現這種「症頭」?)。連這種一對二的「被面試」還會出現這種應對態度,我就覺得over、誇張了。

這不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送分題」嗎?純粹就是一些想法分享。我還是得非常笑臉的告訴她:「不用緊張、不用擔心,因為這沒標準答案」。

「想到什麼說什麼」,我補充。

很尷尬的……,時間凝結好一陣子,答不出來就是答不出來,而且好像「無事人」一樣,態度非常「放空」。

同仁比較狠的質問:「妳昨天是不是晚睡,怎麼看起來......都沒精神」。

問了另個實習生面試者一些問題如:當初為何讀這科系、以後想往哪走?

答案不是想不出來,就是嗯嗯……喔喔……這問題不知道怎回答耶。

來面試的「第一印象」是重要的,有大學生來實習面試,我都快搞不懂到底是她被面試還是我被面試。

我怕他們緊張,因此面試時我盡可能放低身段,已經達到「和顏悅色」的程度,但某大學實習生面試時,態度不是「酷」,而是有點自我、不太理人的神情。

有些人天生長的「晚娘臉」,但這都不是問題,因態度積極是可以從臉上的表情和互動中可感覺出來的。我搞的清楚什麼是「不笑看起來很兇,但卻很有心」和「擺一副眼神時而飄茫、時而銳利,反正隨你便」有什麼不同。

通常我對人都頗尊重,路邊賣玉蘭花的阿嬤或當兵時遇到家業為屏東養豬的弟兄,他們看似落於職業金字塔較底部的一群人,其實每個職業都有學問(我聽他陳述養豬的過程,專業啊)、每個社會人都應該尊重,不管是不是少年。

因此我從來、從來對老一代的人老是依老賣老,說現代孩子是草莓族、水密桃族等負面形容詞不以為然,我知道每個時代的問題不同,處理事情的態度和面對壓力的容忍度都不一樣,沒有那個世代優於那個世代。

今年不知為何碰到連續好幾個大學實習生的寫作能力、態度都有置啄餘地。這種寫作能力欠缺和與人互動應對態度不佳到底是個案?還是新一代年輕人的整體趨勢或現象?

如果只是一隻蜜蜂發出嗡嗡的聲音,那還好,避開即可;但如果是1+1+1+.....很多蜜蜂累積的音量,那就足以嚇人。我年紀大經不起這一點驚嚇。

心想,台灣現在的大學已經多到太飽和,從大學被釋放出來的年輕人他們真的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的社會?十二年國教蓄勢待發,我們到底要給離開學校的孩子們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學校除了專業知識上的填補外,文學的養成和為人態度的歷練,才能讓孩子更成熟的面對未來的生命經驗。

孩子們,我承認我有時候也會狂喜狂悲,我更不否認「人不輕狂枉少年」,但拜託一下,該嚴肅面對的時刻,也請正經一下好嗎。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31456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alekd&aid=644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