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2 23:58:17瀏覽319|回應0|推薦8 | |
最近在分析某少年研究案的問卷,其中設計一題「你覺得做粗工會被笑嗎」的價值選項問題。我分析後看到數據覺得挺有意思,也讓我想到之前台中阿拉夜店玩火舞奪走九條人命的新聞。 記得阿拉夜店惡火新聞幾天後,我看到某新聞台的主播拿著某報紙照片說著: 「某某某以前是『書呆子』,現在竟成為扭腰擺臀的猛男」。 然後畫面帶上該舞男學生時代的黑白大頭照。 一碼歸一碼,新聞有必要這樣嘲弄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嗎? 「書呆子」是一種偏負面的形容。 把每個人學生時期的照片拿出來看,每個人都是書呆子樣,包括現在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也一樣。 猛男舞者,到底是不是職業?如果你認為不是職業,那也是一種專業吧。 要有健美的身材,必須累月的訓練,靠的是體力和意志力才能達成「作品」;就算扭腰擺臀,你有這能耐嗎? 播報新聞這職業就比較高貴?何必看不起專業舞者,而且這則新聞根本是揶揄落水狗。 該舞者應負的法律責任還是得負,因此我針對的不是「新聞」,也不是「個案」,而是主流媒體對職業的「偏見」。 媒體大辣辣的對社會各職業,用他們的尊口直接評斷貴或賤。 以私人的價值與道德判斷而言,多數人會以醫師、律師為高尚職業;舞者則是低俗不堪的工作。 同樣是裸露,檳榔西施是危害社會秩序法的女性,在車展穿著暴露的Show girl則受到新聞媒體的吹捧。 這不一定取決於職業本身,也取決「購買者本身」的社會階級排序。 購買檳榔的客人在某些人的階級意識裡,就是比購買房車的客人更受到主流媒體的刻意歧視,而且動用輿論、文化論述加以批判。
我們主觀上也存在著對特定職業價值的盲點。 我們家的老大佑佑,對拜拜很有興趣,他曾說以後要蓋一個最高的房子,裡面各樓層都有不同神明,可以讓人來這裡拜拜一次就拜完全部的神明。 「佑佑,他不會以後當『廟公』吧?」,孩子的媽開玩笑的說。 每個父母總是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深深的主流期許,醫生、律師、老師、建築師、會計師…… 但絕不是「廟公」。 「別這樣說嘛,如果能管理一個香火鼎盛的寺廟,是個非常不簡單的工作,能當個成功的廟公,表示他是一個有協調力、負責任的人」 「如果把廟宇『經營』的很好,經濟也不怕沒著落,鎮瀾宮的主任、管理者,誰餓了肚子?」,我說。
幾年前美國心理學會有項研究,很值得為人父母參考。 同樣父母、同樣環境下、在還沒社會化前的兩個嬰兒,一個可能愛笑,一個可能愛哭,因他們身上一生下來就有兩種不一樣的基因。 父母無法控制小孩的出生基因,但我們有能力控制未來的成長環境。 有些父母也先畫了職業的框架,例如:當公務員是鐵飯碗、女生當老師或當護士容易嫁得好人家、男生當醫生或律師才有社會地位。 我們不矯情的說「工作快樂最重要」,因為現實的經濟也需要考量。 但職業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選擇一種高收入卻高壓力的工作,例如每天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產生「不如歸去」的想法,這樣的工作報酬到底要如何算?真的划算? 如果從小建立小孩的自信和責任感,小孩未來要選擇什麼職業,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自然會做出最佳選擇。 佑佑如果以後當「廟公」,如果他經濟上能自給自足,也從工作中找到享樂生活的方式,那選擇「廟公」當職業,為人父的我憑什麼反對。 父母就像汽車衛星導航,若導航機若沒定期下載新地圖,有時候會把駕駛者帶到沒有退路的田埂或山區。 現實生活中若父母的職業認知只停留在過去,對某些職業充滿世代間的偏見,有可能會扼殺你小孩的天分,台灣也許就少了另一個「周杰倫」的可能。 原文出處: 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3478311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