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年諸葛亮
2008/07/18 22:51:08瀏覽1652|回應1|推薦6

青年諸葛亮 

談起有關諸葛亮的記載、傳記、傳說、軼事等等,簡直連「汗牛充棟」的形容都嫌保守。許多人心目中的孔明形像,總是有些神秘又老成,木牛流馬,連弩天燈,七擒孟獲,鞠躬盡瘁。再加上演義裡描繪的三撮長鬚,彷彿他一出場就是老成持重的中年形象,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當然,每個人都年少輕狂過,再耀眼的巨星都有跑龍套的青澀年代。看著歷史上對諸葛亮早年的記載,恍惚間竟然讓我聯想到了星光班的朋友們。我們就用幾個角度,看看赤壁之戰前,年輕的那個諸葛亮。 

諸葛亮與楊宗緯的男兒淚 

         諸葛亮與楊宗緯有甚麼關係?這些星光大道的新星們和諸葛亮差了快二千年呵!但就我看來,至少有二點讓他們看起來似曾相識。 

第一,他們在第一次出大名之前都不太有名,而且沒什麼粉絲。楊宗緯轉唱於西餐廳之間;而諸葛亮則是躬耕於南陽,自我期許是當世的管仲、樂毅。難堪的是,同時代的人好像都不覺得他比的上這二個偶像 (「時人莫之許也」)。欣賞他的人也只有崔州平與徐庶等寥寥幾個朋友。這一點與同時期吳國群英們比較起來就遜多了。像周瑜,十幾歲就「英達夙成」,聲名傳遍江淮;像老臣張昭,早年各方諸侯往來聘問,除了拜訪吳主,一定會造訪請益於這名動天下的老夫子。弄得他惶恐不安,還要孫權特地安慰他一番,教他不用多心,老闆不會吃醋。 

第二,他們不鳴則已,一鳴就相當驚人。楊宗緯出道的故事就不論了,諸葛亮則是在赤壁之戰的前一年,才由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就在那時提出了他著名的總體戰略「隆中對」,劉備一聽之下,大為激賞,發出了由衷的讚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第二年在赤壁之戰,他就輔佐劉備,同盟孫權,擊敗曹操,從而西取益州,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還有一點巧合:他們都滿會哭的。楊宗緯的哭聲不知引起了多少鬱鬱不得志的上班族的共鳴,那種沒沒無聞的蒼涼,知音難覓的無奈;咽音吞聲,二行男兒淚潸潸滑落。這是多麼動人,多麼真實,多麼熾烈又含蓄的感情!諸葛亮的哭聲我們聽不到,可他的前後出師表寫的真是正氣淋漓,引人熱淚。三國演義裡也杜撰了他祭周瑜的情節,我們大概可以由此想像他言語上的功力: 

「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朴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出自三國演義)

徐庶的代言與行銷 

近朱者赤,同樣地,看看諸葛亮的朋友是甚麼模樣或許有助於了解這個人。徐庶該算是他的死黨兼貴人。本來劉備中意的是徐庶,但奈何因為母親的緣故無法事劉,於是便舉賢自代。他所推薦的,就是名不見經傳的諸葛亮。 

好個徐庶,深悉行銷學的道理,首先透過「專家代言」,把諸葛亮包裝成「臥龍」─龍是人中之傑;臥,是尚未行雲乘風,大展鴻圖。意思是這個人不是沒本領的,他只是暫時地沉潛、隱藏起來,等待識貨的伯樂罷了!然後,當劉備發生興趣,請徐庶讓臥 龍 先生前來一談之時,徐庶又運用了「奢侈品應該只有有限的銷售通路」的道裡,勞煩劉備親自出馬,「凡三往,乃見」。整個過程,吊足了買主的胃口! 

談到徐庶,他可不是象牙塔裡的書呆子,反而像是浪子回頭的流氓教授。年輕的時候,好勇鬥狠,擊劍任俠;為了義氣,出面替朋友報仇;不想被人認出,所以用白粉塗臉,披頭散髮。但強盜還是被警察捉住。地方官問他是誰,他抵死不回答;差役就把他綁上車,一路痛打,一路擊鼓叫大眾指認。正當危急的時候,他的狐群狗黨們上演一齣劫法場的戲碼,硬生生把他救出來。 

經過這一次的刺激,徐庶就變了一個人。丟了刀劍,開始發奮讀書。同學們知道他作過強盜,都不屑與他為伍。他反而更加謙恭,每天早起,灑掃教室,更加用功,終於贏得了同儕的尊敬。與這樣的一個「非主流」人物為友,諸葛亮該也不是乖乖牌吧? 

「隆中對」的超時代眼光 

當然僅有成功的代言與行銷是不夠的,商品本身,也就是諸葛亮,一定要有獨特的價值。這就是他與劉備初見面時所提出的「隆中對」。我們先複習一下:當時的天下,第一等人物是已經統一北方,身兼漢丞相的曹操;其次,是割據地方的大小軍閥: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還有第三流的像漢中的張魯、關中的馬超、遼東的公孫度等。劉備那時像是依附在劉表底下的遊魂,除了「仁義劉皇叔」這塊招牌的無形資產外,並沒有自己的班底與地盤。 

面對這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物,諸葛亮提出的規劃卻是氣吞山河。他清楚點出實際的行動方案:曹操已經太強,孫權根基穩固,所以別想動這二個人的腦筋。所以短程規劃就是找比較軟的劉表和劉璋下手,拿下荊州與益州作本錢。本錢有了,然後中長期的規畫是:等待一個好時機,向關中和河南二面進攻,「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注意到了嗎?即使當時劉備的政治號召是興復漢室,諸葛亮的規劃卻是大迂迴─先完成割據,再進行統一!興復漢室,真的只是招牌而已! 

諸葛亮的擇偶哲學 

        這樣的青年才俊,卻身體力行娶妻娶德的古訓。據說諸葛亮的太太是這樣來的:當時有一位性情開朗的名士叫黃承彥,大概相當欣賞諸葛亮這個年輕人,半開玩笑地說:「我聽說你正想完成終身大事。我有一個醜女兒,頭髮枯黃皮膚粗黑,但是才情卻跟你匹配。」諸葛亮聽了竟然一口答應!這個岳父當下就叫了車把新娘送到夫家去了。這在當時還被傳為笑談,還有好事者作的打油詩:「別學孔明亂選老婆,一選選到黃家醜女!」 

醜太太相夫教子卻相當出色。想必她從來不為他人「僑事情」;諸葛亮死的時候,向皇帝自白:「我家裡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是夠子孫吃飽穿暖的。我歷任官職,從來都只吃官家俸祿,絕不另找門路賺錢。我死的時候,也絕不會用不義的錢財,辜負陛下對我的信任。」如果沒有一個賢妻的支持,這樣的清廉不可能實現。 

醜夫人還為諸葛亮生了個好兒子諸葛瞻,從小聰慧可愛,後來娶了公主。後來臨難不變節,慷慨犧牲,作了蜀漢最後一個忠臣。 

梁父吟與「為天下謗」 

我們再從另一個觀點,看看諸葛亮遇見劉備時的心境。其實他遇到劉備時才二十七歲。原本家鄉在山東的南部,當時叫琅邪郡。父親早逝,他跟弟弟一齊跟著做官的叔叔南下到江西九江。後來叔叔的官沒了,一行人又前往荊州,投靠當時的荊州州長劉表。叔父又去世,年輕的諸葛亮無依無靠,只好種起田來,晴耕雨讀。 

滿腹經綸,書空咄咄,這樣的田居生活想必不算寫意吧!三國志裡的另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此時的諸葛亮「好為梁父吟」;也就是他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樂府詩。梁父吟其實是他故鄉齊地的民歌,敘述著一個悲慘的故事,也就是春秋時代「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是不是一開始諸葛亮便看透了政治的虛無,看透了掌權者棄賢才如敝屣的驕矜?之後他獨木力撐,六出祈山,為天下先,為天下謗的事功,是不是也與這層年少時就看透的澄明有關?恐怕沒有人能給我們答案。(扉頁插入原文「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爲此謀,相國齊晏子。」) 

白先勇也有一篇名為「梁父吟」的小說,大意是:藉著老友與學生的口,追憶一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硬漢「王孟養」,中間的一段倒很適合為年輕的諸葛亮作跋: 「孟養,他的性子太烈了。做了一輩子的事,…,狂狷二字是你老師的好處,可是他一輩子吃虧,也就是這個上頭。」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2053648

 回應文章

.......
.............................
2011/08/06 15:04

爛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