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禁書
2023/12/29 18:01:35瀏覽295|回應0|推薦15
《聯合新聞網報導》:中共十八大後,大批官員落馬,原因通常是貪腐,然而在官方不斷強調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之際,近期官員落馬的通報罪名中出現了一個「新潮流」:看禁書,包括:「私自攜帶違禁書籍入境並長期閱看」、「私藏和閱看有嚴重政治問題的書刊」等等。

有一本2002年的書──《禁書:一百部曾被禁的世界經典作品》,列出性愛、社會、宗教、政治等四大類被禁的一百本書,令人嘆為觀止。箝制人類思想的事情,古今中外皆然。禁的理由往往匪夷所思 (像英文版的聖經,就曾被禁,理由是禁止將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原典,翻譯為其他文字)。其他像古蘭經、孤雛淚、少年維特的煩惱、物種原始、安妮日記、富蘭克林自傳、美麗新世界、動物農莊、麥田捕手、飛越杜鵑窩、一千零一夜、西線無戰事、齊瓦哥醫生、古拉格群島等,都曾被認為有害國家社會穩定或違反公序良俗而被禁。

作者之一的尼可拉斯‧卡洛來茲,在書裡「政治類禁書導論: 因政治因素而遭禁制的文學作品」中提到:

講到「因政治因素而遭禁制」,就浮現出一股陰影,讓人想到一個高壓的政府封鎖具認為具批判性、令其難堪、或是具威脅性的訊息、想法及意見,並且禁止人民接觸。很不幸地,這不是想像,在太多太多的情 況下,這就是現實。

然而會採行這種手段的不是只有獨裁政府……民主國家的政府也曾參與這種刪禁行為,對批判性的文字或言論進行封鎖,以保障他們自己認定的國家安全。(引文終)

而「寒蟬效應」與摒棄主流的思維,使得無形的摧毀比有形的禁制更加有效。《中國禁書簡史》說: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在《中國文獻學》中談到古代文獻的散亡,認為除了歷代兵燹和焚禁這類「有形的摧毀」外,另外一種「無形的摧毀」造成的損失當更大。所謂無形的摧毀,又分為「無意識的」與「有意識的」兩種。這中間,有意識的摧毀,手段最毒辣,損失也最慘重。統治者往往是用「稽古右文」、「採訪遺書」的幌子,來施行查禁圖書的政策。每逢封建王朝換代之際,新的統治者顧慮到前朝野史、筆記、詩文之類,包含了不利於己的思想言論,不趁早禁絕,不獨有損新朝的尊嚴,也無法鞏固自己的權位。此時往往就要進行大的圖書清洗。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燒毀的書籍(包括書板)之多實在讓人扼腕歎息。張舜徽先生說:「《四庫全書》告成之日,也正是古代文獻散亡最多之時。」

而「無意識」的流害更廣,因為它等於是從根刨除了自由思考的可能。卡洛來茲說:

(另一種) 常見的刪禁來源是地區性的社區階層,通常是教育委員或民眾發起;有些是個人發起;有些是集體發起,抨擊目標通常是列入學校課程或學校圖書館館藏的教科書或小說。地區性的異議事件通常是著眼於兒童應該 (或不應該) 接受哪些政治觀念或印象。觀乎以往,主要的目標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對蘇聯的描述;引人關切的還包括對美國的描述。

探究美國社會問題的人會被批評者指稱是不愛國,而當教科書質疑政府過去及當前的政策時,就會引起這些批評者的關切。他們反對的重點不外乎就是蘇聯被呈現得太正面,再不就是美國被呈現得太負面。(引文終)

我們在保留思想與言論自由思考與多元併呈得形式的同時,要特別留心這種自我的審查──通常會以國族主義或愛國心的方式呈現。還有,要小心「專制的他者」與「自由的我們」這類自我催眠的毒藥。

在「保住權力」這件事上,是不分專制暴君或民主政府,都汲汲營營,不惜代價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1802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