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2 19:07:02瀏覽1649|回應1|推薦14 | |
全祖望在《梅花嶺記》中描寫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前的覺悟:
「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倉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他要屬下在最後一刻取走他的生命,死也不願死在敵人的刀下。 像史可法這樣面對敵人,輕生重義,慷慨赴死的,我們叫他英雄。 如果,我的敵人就是自己呢? 王高成教授是我大學社團裡,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恂恂如也的學長。今日傳出他因腦部病變,無法再進行教學研究,而決然選擇輕生赴死的憾事。 等等,為什麼要是「憾事」? 蘇格拉底說過:在人類所知的一切事物當中,死亡,或許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最棒的事。然而他們卻畏懼死亡,彷彿他們相當清楚死亡為邪惡之最。但這不是一種可恥而無知的想法嗎?以為我們知道自己並不知道的事? 古羅馬的貴族便是如此想的。他們若是確認康復無望之後,便會自行斷食至死,不讓心智衰頹、口角流涎、身抖體顫的窘狀,羞辱了他們的身分。尋常人的幸福─子孫繞膝,僧侶誦唸,然後壽終正寢在白床單上?那是俗人的死法,懦夫的退讓,弱者的妥協。高貴的靈魂,至少可以選擇將自己終結在巔峰。 所以,若是「痛悼」「遺憾」「震驚」「難過」,反而辱沒了勇者的選擇。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呢?」 而有心的鍾子期們則會反問:「為什麼不呢?」 如果還是不懂,還在糾結「為什麼呢」的人,可以去讀讀莉莎‧潔諾娃的《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她藉由阿茲海默症患者,一位哈佛心理學教授愛麗絲‧赫蘭的眼睛,探看世界由外而內崩塌的過程。 當一種疾病沒辦法只說「請寬心靜養,你會康復的」之類敷衍之詞的時候,書裡的主角病人愛麗絲情願用癌症來交換─「光頭與頭巾是勇氣與希望的象徵,忘詞與記憶消退卻代表心智不穩與精神失常。癌症患者知道自己會得到周遭人們的支持,愛麗絲卻準備被社會流放。」因為癌症可以化療,可以手術,可以用各種積極消極的方式拼博,但腦病變不行,你就像是被綑綁在鐵軌上的死刑犯,慢慢地、無助地聽著隆隆的聲響,等待那意識靈明的火車到達終點,宣判你身為「人」的資格─大腦的死亡。 預知腦死卻無能為力,沒有比這個更令人類,這個自己為可以控制計畫一切的生物,感到無比憂傷的了。「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畢竟是哲人才到的了的境界。 如果生命只剩下可預期的一段─躲一陣雨、談一場戀愛、跑一次馬拉松,不,甚至是比這更短的功夫:點一炷香,喝一盞茶,甚至聞一朵花的時間,我們會想用它做甚麼呢? 王高成先生的選擇是:尊嚴地走向死亡。當今早他踏出樓緣凌虛御風的那一步時,心情應該就像古巴比倫史詩裡的依泰那一般: 鷹對依泰那說:「朋友,我要帶你到阿那斯天上去。馱在我的背上,雙手平伸在我的翅膀上,身體緊貼著我的身體。」 當牠馱著他飛高了以後,鷹對依泰那說:「注意,朋友,陸地變成甚麼樣子了?再看山邊的大海……」 「陸地看來像一座山,而大海變的像一條河流。」 當牠帶他飛得更高一些,鷹對依泰那說:「注意,朋友,向下看,世界變成甚麼樣子了?」 「陸地已變成一個圓麵包,而浩瀚的大海變成一隻裝麵包的籃子了。」 牠又馱他到更高處,再問:「向下看看,陸地如何消失了?」 「我朝下看,地球已經消失不見。」 史詩裡的依泰那最終回到了地面,但高成學長的選擇卻會是: 「朋友,帶我飛到比以前曾飛去的任何地方,都還要更高的所在。我不願回到地球。」 就葬我於穹蒼。我不需魯班的木鳶,亦不用伊卡魯斯的羽翼。當墜落的那一刻,我的精魂早已棄離皮囊,尸解成億萬光子,跳躍鎔昇於亙古的天照東君阿波羅的榮寵。 魂飛,魄散,之後你們才可以在每個日出都看見我。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