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二分之一 VS. 9%
2013/10/11 18:07:48瀏覽401|回應0|推薦7

  緣於一個扭曲的族群、階級價值觀,當一位有前科、曾進感化院又是貧民區出身的15歲少年被控殺死自己的父親時,十二名陪審團成員裡竟有十一名都認為少年有罪,除了幾位證人的證詞都指向少年犯案的「事實」之外,更大的原因來自於偏見。因為偏見,他們一致輕信幾位證人的證詞,也因此無心、也無意願去發現證詞中的一些漏洞。這是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裡的情節。

  同樣被扭曲的價值觀投射在台灣政壇,一件「執政黨籍國會議長為在野黨的國會黨鞭關說司法個案」的事件,在被扭曲的政治文化,被扭曲的媒體生態下,被刻意「解讀」為「九月政爭」、「馬王鬥」。

  以現在的速食文化下,相不相信,如果,我是說如果,在沒有政治偏見下,一開始所有媒體都以「國會議長關說司法個案」來描述、報導這次事件的話,在大多數觀眾、讀者的印象裡它就是「國會議長關說司法個案」;反之,當大多數媒體都以「政爭」、「馬王鬥」來解讀時,在大多數觀眾、讀者的印象裡它就是「政爭」、「馬王鬥」,是「沒有朋友的馬總統鬥爭沒有敵人的王院長」。


  當這樣的輿論環境成形定調之後,特定媒體再據以操作所謂的滿意度民調,於是,一個長期靠著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積累人情人脈的司法個案關說者,此時竟成了萬民擁戴的共主;而以總統高度稟持大是大非的司法正義捍衛者竟成了千夫所指!而在這樣的政治偏見下,揭發關說醜事的檢察總長、特偵組也因為過程上的疏漏而成了十惡不赦的東廠?這就像酒駕闖禍的人繼續囂張搖擺,告發酒駕的警察卻被怪罪、移送調查…。

  在少年殺人案中,十二名陪審員中只有8號陪審員一個人認為案子尚有疑點,十二分之一,比起馬總統的9%還遜一點,但結局卻比馬總統幸運多了。靠著理性的反覆論辯 => 質疑 => 辯證,十二分之一的分子開始有了起色,接著逐步增加,直到最後,分子終於等於分母:少年無罪。

  但是電影終究是電影,8號陪審員花了一兩個小時終於成功扭轉了另外十一名成員的偏見,而在台灣的現實世界裡,馬總統,您打算花多少時間、能有多少時間,來扭轉近九成人民的政治偏見?

  上帝顯然開了馬總統一個大玩笑,把一個正直善良、氣息高雅的天使直接丟到一個集體意識沈淪的社會裡,天使如何不折翼!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shou&aid=897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