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武林精神】當文藝遇上武藝-淺談武林文化功夫緣起
2010/03/30 10:54:00瀏覽429|回應0|推薦3

(功夫一向給人嚴肅、功能性強的感覺,該如何與文字結合呢? 培根老師/攝影)

@文/培根老師

武林培根老師(任培豪)的功夫課,始終有個不變的特點,就是課程中,說話的時間特別多。

但並非是藉說話虛耗時間,反而是藉由「說話」過程,讓學生重新整理自己當天所學,讓學習的節奏更加順暢。

功夫過去總給人嚴肅且神祕的感覺,本質上,功夫是肢體操作的運動,且可藉由肢體操作達到保衛自己。

一直以來,功夫這有豐富歷史累積、演化的技術,總不免讓人忽視它背後更高的價值。

有鑑於此,打從培根老師開始接觸武術教學開始,搭配上本身喜愛分享,說話、說故事的個性,所以設計過許多口訣與小故事,就是期待藉由文字與語言的調和,讓整體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意義。

但是當時最初的構想,還稱不上是文字結合了動作,只是個別的小品設計而已。

直到數前年,我與當時服務單位的一位老師互動、分享下,心中的武術教學藍圖才開始自發,從各個小角落匯集、勾勒出教學輪廓。

當時那位老師所想的,僅是「念」與「動作」的結合概念,一陣子後,他設計了一套概念動作組合。

不過我當時認為,如此「念」與「動作」的設計法,以前的武術家早已如此運用,根本大同小異,畢竟與我所構思的不同!

我當時心想,教導幼兒及兒童的武術不能僅僅如此而已,一定還欠缺了什麼!於是,我與那位老師的思維模式,就此分了家。

過去的培根老師,曾認為身處在傳統武術系統下,應該安份守己不能逾矩,過了幾年後才發現,這樣的想法不但大錯特錯,並且荒謬至極!

假如連為人師父的人,都無法走出這種封閉的框框,又怎麼能大方推動自己的無限可能,與帶動推廣自己的夢想呢?

在我心中,武藝是肢體動作與文化意涵所展現的藝術,文藝則是藉由文字的外型與箇中意義襯托出思考與文化的價值,兩者的結合應更加細膩、豐富。

這樣的想法,在我心中不斷盤旋、膨脹。雖然激發創意的那天,我騎車衝出門,找遍各書局,卻找不到「唐詩三百首」。

但是回家後,我依然興奮地搜索網路資料,第一個貼近孩童的武術教材《登鸛雀樓》,就在當天誕生了。

《登鸛雀樓》最初的設計方向,是參照「戴老師」早在七零年代時,就以這首唐詩帶動體操,當時蔚為風潮。

此外,《登鸛雀樓》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唐詩,因此依照詩詞的文字結構來結合對應的動作,便能讓孩子在朗誦詩詞、搭配武術演練時,更加融入其中。


(原來當文藝遇上武藝,可以變得如此有趣、好玩! 培根老師/攝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link&aid=3897380